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看当年,张氏帅府的节庆活动
TUhjnbcbe - 2023/3/7 18:47:00

再现“张氏帅府”过年情景。
  

当年,沈城百姓无论穷的、富的,过年都要张罗一番,采购“年货”,图个吉利喜庆。有读者问了:沈城当年最大家族“张氏帅府”咋过年?别急,还是听听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曲香昆先生聊聊吧。

“张氏帅府”四合院正门

●垂涎三尺“腊八粥”

曲香昆先生介绍说,“东北王”张作霖非常传统,恪守东北民间习俗,过年亦如此。

东北地区流传不少“过年嗑儿”:“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当年,每到腊月初八,“张氏帅府”便开始散发出浓郁的“年味儿”。“腊八”当天,“张氏帅府”上下都要吃上一顿“腊八饭”,喝上一碗“腊八粥”,算是进入大年“倒计时”。

“腊八粥”的来历说法各异。其一,源于古人年终祭祀八神庆典。其二,腊月初八,是孔子敬祀祖先、宴请宾朋、举行飨礼的日子,传至民间后,日久成为民俗。其三,在菩提树下,佛祖释迦牟尼吃了牧女进献的“五味粥”而成佛。其四,朱元璋放牛时,饿急了偷主人东西吃,被主人逮住后关进柴房。无意中,朱元璋从柴房的老鼠洞里掏出不少江米、豆子、红枣等。于是,他便熬了一点儿粥,吃得喷香。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山珍海味吃腻了,觉得吃啥都不可口。一天,朱元璋冷不丁想起当年从耗子洞里掏出的“美味”,便传旨御厨如法炮制。朱元璋喝到御厨用五谷杂粮熬的粥之后,大加赞赏。由于那天恰好是腊月初八,御厨便将这粥叫做“腊八粥”。其五,一对儿夫妻懒惰异常、好逸恶劳、坐吃山空。一年,寒冬腊月、北风怒号,邻居们都在忙着过年,这对儿夫妻却连冻带饿,奄奄一息。邻居们见状,便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豆,凑了一些粮食,给这对儿懒夫妻熬了一锅粥,挽救了两条命。那天,恰好是腊月初八。邻居们便把那救命粥叫做“腊八粥”。

无论“腊八粥”是怎么来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早已成为民俗。“张氏帅府”不仅遵从民俗喝“腊八粥”,并且“腊八粥”的质量更是毫不含糊,有黄米、江米、大米、小米、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莲子、松子、桂圆、葡萄干、白糖、红糖等等,仅仅说道说道,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了。

●祭灶恭送“灶王爷”

到了腊月二十三,东北民间还有一套嗑儿:“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剪窗花;二十九,蒸馒头;除夕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拜个年,磕个头,祝福长辈全都活到九十九。”

早年间,家家都用灶台做饭、炒菜。“灶王爷”画像便悬挂在灶台正面墙上,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按照东北地区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小年”,要祭祀“灶王爷”,欢送“灶王爷”老两口儿上天。相传,“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职司人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夜里,“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情况。

祭祀“灶王爷”时,要供上灶糖,为的是粘住“灶王爷”嘴巴,不让他老人家上天讲坏话。于是,东北民间又有一套“灶王爷”嗑儿:“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孬话少讲,回来多带五谷粮。”还有一套民谣说得更具体:“腊月二十三,多念张灶王,身骑乌骓马,香烟送上方,上天见玉帝,双手举表章。玉帝开金口,叫声张灶王,哪方人行善,赐他好风光;哪方人为恶,给他降祸殃。灶君忙开口,表章奏玉皇:下界人行善,祈福降吉祥。孝男敬父母,孝女侍高堂。降他祸不该,赐他福应当。”

张作霖十分看重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祀“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张作霖就来到张氏帅府四合院的一进院,亲自将灶房里外打扫干净,再在灶房正门过道上撒上黑豆、饼渣儿,说是给“灶王爷”的坐骑乌骓马带足上天路上的干粮。之后,便要给“灶王爷”、“灶王奶奶”老两口儿扎马。先用秫秸秆儿绑扎马的骨架,然后糊上毛边纸,最后涂上颜色。尽管“灶王爷”的坐骑乌骓马是黑颜色,但张作霖更喜欢红色马。于是,两匹秫秸纸马便一并涂成了枣红色。

腊月二十三子夜时分,张作霖在灶房里摆上香案,香案之上摆放一鼎香炉、一盘灶糖。张作霖上香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从墙上“请”下来,连同两匹枣红秫秸纸马一并焚烧掉。依照传统民间习俗,“张氏帅府”祭祀“灶王爷”仪式,只有男人有资格参加,女人一律不得沾边儿。

●全家动手包饺子

以往,每年腊月二十四,沈城家家就开始“忙年”,准备“年货”了。从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九,沈城各个菜市场人头攒动。人们似乎要把攒了一年的积蓄,必须一股脑全都花在过年上。

曲香昆先生介绍说,与沈城全民大“抢购”的热烈气氛相比,“张氏帅府”却冷静了许多。因为,“张氏帅府”的“年货”有人送上门,不用管事们张罗。这个时候,“张氏帅府”上下最为忙活的,当属“包饺子”了。

按照张作霖的指令,过年之前,不仅要包出足够全家人吃到正月十五的饺子,还要包出招待来宾客人的饺子。于是,“张氏帅府”上下总动员,无论什么人,一齐上阵包饺子。一时间,“张氏帅府”四合院内,“当当当当”剁饺子馅儿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包饺子,是“张氏帅府”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大家凑在一起,和面的和面,擀皮儿的擀皮儿,拌馅儿的拌馅儿,边忙活边唠嗑,其乐融融。张作霖包饺子速度快,双手一捏一个,不计形象如何。“张氏帅府”的饺子有三种:猪肉白菜馅儿、猪肉酸菜馅儿,以及少量的素馅儿饺子。饺子包完之后,统统送到“张氏帅府”四合院的库房里冻上,现煮现吃,十分方便。过年期间,前来“张氏帅府”拜访的来宾,必须一律留下吃饭。席间的主食就是饺子。

●三十除夕大团圆

平时,“张氏帅府”实行“分餐制”,各位夫人分别在各自房间用餐。而大年三十除夕,“张氏帅府”的“年夜饭”则是全家大团圆,在大青楼一楼的餐厅里举行。

“年夜饭”每年都是10个菜、一个三鲜一品锅。如:红烧狮子头、狍子肉烧土豆、姜丝炒鹿肉、兔子肉红烧豆腐、宫爆鸡丁、熘三样、金银鸡、红焖羊肉、雪里蕻炖肉、酱闷鲫鱼等等。

“年夜饭”要开设许多桌,除了家人之外,张作霖的秘书、侍卫、下人等等一干人系,也全都请到“年夜饭”宴席上。张作霖还要挨桌敬酒。每到一人面前,无论是侍卫还是下人,张作霖都要亲自为他斟满一杯酒,再说几句祝福话。大年三十除夕子时,“张氏帅府”上下人等必须统统吃饺子,以表示“更岁交子”,然后接“财神”。除夕夜子时过后,大家开始玩牌。玩牌时有个规矩,不论输赢,千万不能说“输”字。一直玩到凌晨两三点钟,人们才上床稍事休息。

正月初一起床后,“张氏帅府”所有人全都换上新衣服、新鞋袜,见面互相拜年。大年初一不聚餐,各吃各的,主食依然是饺子。

●绘门神祭关帝庙

每逢过年,除了张灯结彩、张贴春联之外,张作霖最为崇尚的,便是门神。

“张氏帅府”的三进四合院,既吸收了清代盛京(沈阳)王府的建筑特点,又沿袭了张作霖家乡的生活习俗。三进四合院前部为张作霖的办公官邸;后部为家眷私宅。这种建筑格局,明显受到清代初期沈阳故宫“前朝后寝”建筑格局的影响。三进四合院朱漆大门上,绘着秦琼、尉迟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侧上方悬挂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

贴门神是中国古老习俗,《山海经》、《淮南子》等史书上均有记载。秦琼、尉迟敬德为唐朝二员名将。此类门神属将*门神类。不过,“张氏帅府”的门神自有特点,与众不同。过年时,百姓各家的春联、门神都是张贴上去的,而“张氏帅府”的门神则是绘画上去的。

“张氏帅府”院内东北角,有座青砖围墙环护的3间殿堂。3间殿堂为青砖小瓦、单檐硬山结构,中间突出的正殿,供奉着关羽塑像;东侧一殿,供奉张氏家族祖宗灵位;西侧一殿,供奉关公相关书画。这便是“张氏帅府”的关帝庙。每逢过年,张作霖都要隆重祭祀关帝庙。张作霖将关帝庙视为个人佛堂,祭典时绝对不准他人参与。

●过年名角唱堂会

据曲香昆先生介绍,当年,沈城“东北大鼓”著名演员霍树棠,过年期间曾受邀进入“张氏帅府”,为张作霖及其夫人们唱堂会,受到重赏。

霍树棠是北镇人,14岁拜冯景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16岁便开始登台献艺。最初,霍树棠学的是“西城”土调,后来又吸收了“南城调”唱腔。20岁之后,霍树棠来到沈阳,在宏泰轩茶馆等处演唱“三国”的《当阳桥》、《甘露寺》、《古城会》、《回荆州》、《草船借箭》等曲目。这时,霍树棠又融入了“奉调”唱腔,演唱风格豪放、节奏鲜明、铿锵悦耳,深受观众喜爱。人们送他一个雅号“火车头”。

张作霖和他的几位太太都爱听“东北大鼓”。“火车头”的名声传进“张氏帅府”后,张作霖便时常差人将霍树棠接进“张氏帅府”唱堂会。有一年,为增添过年喜庆气氛,张作霖宠爱的五夫人打发副官,通知霍树棠来“张氏帅府”唱堂会。琴师接到通知后,立即转告霍树棠。当时,霍树棠结婚一年多,住在小南关柴禾市胡同,距离“张氏帅府”不算太远。于是,他便与琴师一道,步行来到“张氏帅府”。

唱堂会首先要“点折子”。霍树棠将“戏折子”递进竹帘子后面的观众席。五夫人点了两个曲目之后,霍树棠便开始演唱。当年,霍树棠20多岁,四方大脸、五官端正、浓眉大眼、潇洒英俊、嗓音清亮。演唱刚刚结束,五夫人就吩咐副官:赏块大洋。

霍树棠自幼丧失父母,尽管唱红,却始终生活清贫,哪里见过如此之多的钱财。他一时愣住了。琴师小声催促霍树棠:“快快谢赏啊!”霍树棠如梦方醒,连忙上前几步深鞠一躬,说:“谢谢!谢赏!”说完转身告退。这时,五夫人说道:“且慢。今后,你就在我身边当个副官吧!你看如何?”霍树棠又是一愣,嗫嚅着说道:“感谢夫人提拔。可是,我就是个乡下人,没念过书,就会唱大鼓,当不了副官。实在抱歉。”五夫人见霍树棠木讷憨相,也就不再问话,让副官将霍树棠、琴师送出“张氏帅府”。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当年,张氏帅府的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