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即将失传的10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
TUhjnbcbe - 2023/2/28 18:26:00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中国因此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影响至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渐渐没落,很多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愿入行,使得很多“中华绝技”面临失传的危险。

No.10编草鞋

草鞋,一种用草编织的鞋子,之中国古人最长穿的鞋子。草鞋历史悠久,盖为鞋之祖,其做工简单、价格低廉深受古代群众喜爱,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曾卖过草鞋,据说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草鞋逐渐被布鞋、胶鞋、皮鞋等代替,草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为没有市场,草鞋的地位一落千丈,编草鞋的工匠们也都纷纷转行,年轻人没有愿意学习,这门技艺逐渐走向濒危。

No.9锔瓷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并保证滴水不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最开始便指的是这门民间手艺。早在《清明上河图》里,就可看到街边在“锔瓷”的场景。如今,彩瓷技术成熟,价格低廉,买瓷比锔瓷更划算,这门技艺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No.8羌笛演奏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便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年汶川大地震袭击了我国重要的羌族聚居区,众多专精于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幸遇难,震后,在北川会吹羌笛的人,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No.7打树花

打树花,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诗仙李白曾经描述打树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可见打树花的壮观。现在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被烟花爆竹所取代。,

No.6贝雕

贝雕,是利用贝壳的天然纹理、形状,经过磨雕而成的工艺品。贝雕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古人就有贝雕的习俗。而今天,由于贝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培养一名贝雕工人又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普遍对这门传统手艺失去了兴趣,贝雕这项工艺陷入低迷。

No.5泥塑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现代多数年轻人对传承泥塑艺术缺乏兴趣和热情,泥塑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No.4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现代戏剧发展逐渐多样化、时尚化,木偶戏这种表现形式单一的剧种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No.3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唱曲调讲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它与木偶戏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后继乏人。

No.2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这大概就是剪纸的雏形。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但由于从事剪纸工作很难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No.1缩骨功

缩骨功,是指运用内气内功缩小了骨之间隙,全身之骨头有顺序地叠排紧密,人的身体自然就小了,所以也被叫做缩身法。当今,全中国会缩骨功的人只有1个,他就是74岁的王宝和。由于修炼缩骨功必须从小就要接受严格、残忍的训练,付出的辛苦和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学习。随着王宝和年龄一年一年的增大,缩骨功的失传只是时间的问题。

面对即将失传的中华绝技,你愿意传承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即将失传的10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