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百会啥都会看看医圣药王说,怎么学中医
TUhjnbcbe - 2023/2/13 8:45:00

应该怎么学中医,是每一个中医人都思考过的问题,特别是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以及学习中医遇到瓶颈的时候,这个根本问题时常浮现。百会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遇到的这个问题,古人也曾遇到过,说不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指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的经典名篇,看看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吧。

01医圣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是怎么学习中医的,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序》里了解一下。

伤寒杂病论·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段,仲景先赞叹了扁鹊的诊疗水平,然后提出了当时(过了千年,现在也一样!)一个巨大的问题,大多数人舍本求末,追名逐利而不爱惜不养护身体。这既愚蠢又危险。

第二段,仲景因为家族很多人死于伤寒,所以立志学医,殷勤地求索古圣的著述,广博地采用古今的方剂,通过对《内经》《难经》等经籍的学习和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诊疗体系,并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并自评道,虽然并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基本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源,解决大部分问题了。

这些经籍,除了《内经》《难经》我们还能看到,其他已不存世,但整体来看应该是阴阳辨证、药学、脉学等著作。仲景所得之书虽少,但并不影响其对于人体和疾病本质的把控,可见读书在精而不在多。

第三段,仲景列举了古今名医,进而抨击了当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认真不负责的行为,旨在提醒大家,学医要重视经典,不可自是。从医要重视临床诊疗,诊断要全面细致,用药要慎重,不可孟浪,同时也隐含着需要以患者为师,向病人学习。

第四段,仲景引用孔子的话,说学习有三个层次,都是可行的。

以上内容,张仲景写于年前的东汉。年后,百会转述几个要点给大家。说白了就是:

1、中医的水平,是可以达到很高的,你看扁鹊就知道了,我很佩服他,我对中医很有信心;

2、现在的人太不重视身体,只顾追求身外之物,太愚蠢太危险了;

3、我家很多人死于伤寒,我很痛心,他们不行,我只有自己来了;

4、我研究了这些这些这些东西,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确实不错,很有用;

5、历史上有很多中医大拿,学中医不要自以为是啊,要多看看经典,多向他们学习;

6、那些看病浮于表面的人,简直在杀人,不可能看好。这让我很气愤;

7、学中医、用中医,要以患者为本,以患者为师;

02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是怎么学习中医的,我们可以从他写下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这两篇文章了解一下。

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大医精诚》第一段列举了人体的复杂和诊治的精微,如果用粗浅的想法来学,只会把病人搞得更严重,加速其死亡。所以学中医的人应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要道听途说,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不需要学习了。

第二段从发心上来说中医应该怎样做:要有恻隐之心,要立志救人。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动物药尽量不要用,因为用动物也是杀生。患者身上让人厌恶的东西,不要在意。

第三段从体态上规范中医的行为:要平和,要端正,要严谨,一心在病人身上,不为名誉不为外在的音乐美食所动。

第四段从平时为人来说,不要喧哗吵闹,说是道非,不要踩低别人,抬高自己。

第五段从阴阳报施的角度说,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如果存心不正,则必有不好的报应。

最后,苦口婆心提醒大家,如果是想真正救人,以上要点一定不能忽视。

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大医习业》就比较具体列出了要成为大业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领域,它们分别是:

1、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即古圣今贤和著作,理法方药各方面知识);

2、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命、相、卜方面);

3、次须熟读此方(即千金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4、又须涉猎群书(即经、史、子、集各个方面);

5、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天文历法方面)。

完成以上五个领域的学习,才能算是尽善尽美的中医大医了。

以上内容,孙思邈写于年前,年后百会转述几个要点给大家。说白了就是:

1、中医真的太难了,我都觉得难。因为人真的太复杂了;

2、这么难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学的,学不好用中医就是杀人啊;

3、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自满,耽误了自己;

4、做医生治病,你就要有一颗帮人的恻隐之心,并立志要解决问题;

5、要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不要怕累、怕难、怕苦,尽量不杀生;

6、你整体上要平和庄重,小心谨慎,别因为虚名和音乐美食分心;

7、同行之间不要乱评价,偶尔治好一个病别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8、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心最重要;

9、咱们都是一心要救人,别因为我的话粗说得碎就瞧不起,这些真的很重要;

10、至于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大医习业说得很清楚了,你去看看,要学很多东西呢,慢慢学吧。

从以上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的经典名篇,我们可以总结下,学习好中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发心纯正,智慧自来。医生这个行业是慈行,医圣说要爱人知人、爱身知己,药王说要发大慈恻隐之心,待病人如至亲。有句话说得好,医学是爱心中迸发的智慧,所以如果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本性自足的智慧,自然便源源不断了。2、重视经典,向古圣先贤学习。医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药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以不能自我设限、各呈家技,而要旁征博采,虚心借鉴,思求经旨,探其本源。3、谨慎临床,向患者学习。医圣批判“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药王提醒“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因为医操生死,可活人,亦可杀人,可不慎乎!《内经》里面提出“以病为本,工为标”,生命是非常微妙精巧的,病患的反应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表达,医者要学会向患者学习,倾听生命的诉说。4、法天则地,向自然学习。医圣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药王说“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这是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山医命相卜一以贯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道法自然”而已。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一点启发。

我是百会,百脉之所会,神灵出入之所,百千中医人共会。

百会,啥都会。如果不会,我也愿意为你去学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建木医社百会哦。

I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百会,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编辑/凡星。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会啥都会看看医圣药王说,怎么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