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客家十里不同音,而粄却是客家人共同的
TUhjnbcbe - 2023/1/16 20:19:00

什么是粄?这个词对大多数非客家地区的小伙伴来说,可能会觉得陌生。

粄出自于古汉语,现在是客家话和海南话中的特色词汇,也可以写作、。

“反”为“饭”的省字,而“米”则代表着这是“大米制品”,“米”“反”联合起来的“粄”就代表着“大米制品食物”,粄泛指用米浆、米浆制成的食物。

为什么客家人热衷于粄

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迁徙到了南方山区,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面食文化。但是南方并没有面粉。于是客家人就使用当地的淀粉性原料为主食,逐渐创造出的现在的客家饮食文化。

在这时的客家人,需要对南方进行开发,让自己能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于是进行着繁重的劳动。他们发现,糯米所产生的淀粉黏性强不易消化,吃下去后可以较长时间不觉得饿。于是粄在这时孕育而生,作为途中的点心,支撑客家人进行劳作。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的一种。看到艾粄,可能有小伙伴一下想到了江浙地区著名的“青团”,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青团,造型小巧,它基本呈现为一个小小的团状:而艾粄,就显得厚实许多了。如果两者进行对比,青团是一个圆滚滚的可爱小孩,那艾粄就是一个厚重朴实的大胖子。

(艾粄)

客家人向南迁移后,多居住于山谷地区。特别是清明时节,总是多阴雨湿气重。而艾草有一定的健胃消食、散寒祛湿等功能。于是客家人在这个时期出门踏青扫墓时总会顺路采摘一些艾草、鼠曲草、鸡矢藤等植株用于制作清明粄。

艾粄也有甜咸之分,客家人主要以甜馅为主,喜欢在馅料里面加入黑芝麻、花生、白糖等制成甜馅;而江西地区喜欢将艾粄做成肉馅并揉捏成饺子形状。

大笼粄

说到大笼粄,这可是客家人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呀。

大笼粄,又称为甜粄,与北方的“年糕”相似,寓意着生活美满。由于祭神祭先祖是常常用大笼粄来供奉,于是也被视为过年过节、喜事的食物。

“不蒸甜粄不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到现在,许多客家人仍保留着自家制作大笼粄的传统,每当有客人来访,会将家里准备好的大笼粄送出,作为回礼以及祝福。

元宵节后第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二,是天穿节,是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这个节日普遍在北方及客家地区流传。在这一天,客家人会把元宵节特地留存下来的一部分大笼粄煎好,每个人都不能吃,而是要拿着煎好的大笼粄满屋子去找缝隙,并在上面抹上一点儿,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称为“补天穿”。

苏轼有一句诗歌“一枚煎粄补天穿”,就是在指客家人补天穿的习俗。

在部分客家农村,有着在天穿节用线穿过大笼粄的做法,这个也是“补天穿”,但是这个习俗已经慢慢消失。

在大笼粄上承载着的,不只有对礼仪情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敬重。

萝卜粄

冬至,客家人称之为“过冬”,这可是个大节日。所以在客家地区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萝卜粄看似就是长大的饺子,馅料以白萝卜丝为主,以腊肉、虾米、腊肠为辅。将馅料放入面皮中包好后,可煎可煮可炸,不论哪一种做法,都能焕发出独特的风味。

萝卜粄作为客家人的特色美食,在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与意义。每到冬至这一天,家里的长辈认可孩子的成长,会对孩子说“又长大一岁啦”,而萝卜粄,是全家人过冬的食物,在孩子眼中是自己成长了一岁的“仪式证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一岁岁长大,孩子欣喜于自己的成长。终于一天,孩子终于离开了家乡开始为了理想飘荡。

每到这一天,归期未归的游子们总是特别的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也思念萝卜粄。没有萝卜粄,就不叫过冬,在外的游子会不断想念的家乡的味道,这是客家人刻在骨子里的思念与羁绊。

客家人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群体,骨子里记忆和传承着来自祖地的传统与记忆,生活中并不排斥融合与改变。南北碰撞发生在客家人身上,最终发展出了独特的客家人文化。

“客家十里不同音”,不同的客家人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因为其共同的文化,就像这些小小的、美味的粄,而紧紧凝结在一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十里不同音,而粄却是客家人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