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日,万三姐对我说:“明天下午,她要邀请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艺术考古学家、诗人常任侠先生的夫人郭淑芬女士以及大诗人艾青夫人高瑛女士做客我家”。我听完心里美滋滋的。我能和这些名人学习,真是开心。电话里说她们快到时,我早已站在门前迎接她们,眼前的郭淑芬女士慈眉善目,一身朴实装扮,讲起话来温文尔雅,透着一种从容儒雅之气。我们谈天论地,说南道北,聊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聊了近三个多钟头。在和三位大姐分别时,我还得到了郭淑芬女士在常任侠百年诞辰纪念集送给我。说实话,常任侠先生我了解得不多。郭淑芬女士亲笔题写:钊勤先生,常任侠何许人也,从书中可了解。当晚她们离开后,如获至宝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赏读起来。我与常任侠先生的故事便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任侠先生,东方艺术史学者,考古学家,教育家,诗人,其传奇般的经历,便是一本厚重可读的书。
年,常任侠出生于安徽颍上县黄桥镇常东学村,父亲常凝章为他取名叫常家选。年幼时,父亲常教授他“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但这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除去阅读家里旧存的《昭明文选》和《资治通鉴》以外,还如饥似渴地偷看《水浒》、《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以及《西厢记》等。尤其爱听《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为这些幻怪动人的情节所吸引,往往忘记睡眠。及长,读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传记,深致敬仰,常欲追踪远游,一去印度。孩童时的侠义梦想促动了常任侠的学术之路。
而后,常任侠的表兄李鸣玉从北京回到颍上,给了常任侠很大的影响。于是他从戚继光的诗句“一生常继开平志,千里争传任侠名”中,择取“任侠”作为自己的名字,之后从未改变。
“在年的秋天,我驾着一叶扁舟,离开了这个生长我的家。我从此去开创新的世界,结束了幼年的生活。”这时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南社诗人姚鹓雏学诗。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师从王伯沆、胡小石、吴梅诸教授,攻读古典文学;又师从汤用彤,初步学习了佛经和梵文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年与汪铭竹等组织“土星笔会”,发行《诗帆》月刊。
常先生出版过新诗集《毋忘草》、杂剧《祝梁怨》等,其旧体诗作则分别辑录在《红百合诗集》的《钟山集》与《樱花集》里。有的诗自伤身世,感时忧国,例如《初游北海漪澜堂》:“漪澜堂外月如霜,顾影独来转自伤。曲榭微风槐子落,华灯照水藕花凉。愁闻玉树歌吹沸,谁念铜驼荆棘荒。我亦东西南北客,不知秋梦驻何方。”此诗作于年秋。有的诗幽思缠绵,哀婉惆怅,例如《春日》:“迟迟春日照珠帏,耿耿星河掩玉扉,西北高楼空伫立,东南孔雀惜分飞。
在为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之余,实地考察印度历史文化遗迹,比较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与中国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艺术遗迹之异同。他充分吸收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领悟文献材料的特殊感性,获得了从事中外艺术交流史研究所必需的田野考察知识。因而,他将文化交流、文物考古与艺术品考察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研究的思路,在视野、理论与方法上对于今人研究当代东方艺术史以及艺术考古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
常任侠从读书时期就表现出对一切文艺的热爱之情。他参加话剧表演、写歌词、写剧本、爱摄影、爱收藏……;又与滕固、宗白华、商承祚、梁思成、傅抱石等组织中国艺术史学会,撰写《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乐渐史》、《民俗艺术考古论集》等书稿。他的诗剧《亚细亚之黎明》,由冼星海作曲;他作词的《壮丁上前线》等成为经典歌曲;他组织新诗社——土星笔会,出版刊物《诗帆》。他一生所写新诗共结成三个集子,《毋忘草》、《收获期》和《蒙古调》;而他更为擅长的旧体诗词约计千首,结集于《樱花集》出版。
大约从年到年,学校以导师(即班主任)的名字命名班级,如,常任侠先生负责的班,就叫“任侠级”,严蕖裳先生的班,就叫“蕖裳级”。以导师命名班级的做法有很多好处,教育管理工作有许多便利,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荣誉感,他们的名字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因而他们必须是品格优秀的教师。十多年前,听得一耄耋老人叹息:“我们‘任侠级’的学生,剩下的没几个啦!”——这个“任侠级”令人长怀不已,常任侠的德行和他波澜壮阔的经历,他立在讲台前的高大身影和他的慷慨言辞,他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宽容精神。
年9月至年1月他的《西迁日记》,最能反映一名国文教师的教育精神。兹录数则,可窥全豹:
年10月17日在屯溪,远山毕露,晨夜颇寒。昨日所折茶花,养水盂中,翠叶白蕊,亦饶寒意也。
前在首都巡环公演《卢沟桥》剧,余饰吉星文团长,当时曾留一影,高岭梅君为之放大,今取出张壁间,对之甚为爱惜。吾年正壮,当有可为也。
年10月18日,纪念周。上国文课讲《汉书·苏武传》,令学生知吾先民之气节,持久不屈。
灯下读《庄子》之《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各篇。胸有积愤,期以此疗之耳。夜卧竹榻,长不及身,足伸被外,为之不温。晨起右肩辄痛,想受寒所致。出外租房又绝少,以屯溪自战事发生以来,增加人口多也。
年11月14日,晨,大雾。讲《勾践灭吴》两小时。课余为学生报告修路工人生活状况,在课堂中,泣下沾衣。收王平陵来函,嘱撰战时诗歌一文。
……
巡礼在东方艺术的画廊中,常任侠无疑是这悠长画卷里一颗闪亮的星。作为20世纪致力于东方艺术研究的美学家,常任侠建构了颇为独特的艺术研究模式和理论范式,他基于艺术考古学的理论探索,进而在巫术与艺术起源、中国美术史的重建、表情艺术理论的拓展,乃至东南亚艺术形态和艺术理论的交流融合等层面多有建树,为20世纪的中国艺术理论升腾出别样的东方色彩。
北大南亚所的研究生、美术理论家王镛当年曾求学于常任侠门下,他说:“恩师毕生治学精勤,涉猎颇广,文笔气势豪宕,不愧诗人本色。”
常任侠不仅与同时代的其他美学家在学术兴趣上颇为迥异,而且研究方式上也大相径庭。他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注重田野调查。因为从年开始,中国艺术史学和艺术考古学研究常着眼于出土文物的制作工艺,缺乏深入探究其美学价值的视角,常常停留在欣赏层面,缺乏体系化的理论思考,也缺乏文化学意义上的比较分析。
艺术考古学成为其一生进行艺术观照和理论衍化的主要方式。可以断言,艺术考古学为常任侠敲开了管窥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钥匙,是其运用外来学术研究模式进行本土艺术研究的主流路径。正是借用这一研究方法,常任侠探讨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而为现代美学的理论架构提供了新的视野。
因性格之豪爽快意,常任侠广结好友,艺友间书画往来颇多。又因其专业涉及考古,癖好便是搜集铜器、砖瓦、印章、古钱等小古董,自然是不折不扣的收藏谜。其数十载所藏佳品,凡轴、卷、扇、联,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包。
常任侠先生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心思缜密。他既是我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诗人,又是一位功深面广的美学家。他一生在艺术方面涉猎很广,其研究多上升到美学的理论层面,造诣颇深,还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
常任侠先生常任侠一生追求光明,反对腐朽,意志刚强,不畏艰难。他一生心胸宽广,潜心治学,终生以“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为座右铭,光明正直,笔耕不辍,奖掖后学,不遗余力。在病榻上,他还不时地为满足来访者的恳求而题词赋诗。
常任侠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范,他的作品和他对中国艺术史学以及艺术考古学等的贡献,将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林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