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海霞
(摄影:ThaiLam)
踏着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似乎处处弥漫着历史的足音。这个位于城中之城的老城,古色古香有动感,大自然的律动与都市的跃动融为一体,是这座历史名城的一个缩影和真正的历史文化所在。
街边的古槐安静地矗立着,仿佛沉思的老人。这是一株古树,是北方大地随处可见的槐树,槐树树身粗糙、枝干遍布瘿瘤,枝杈挓挲、枝叶茂密。这棵老槐树,据记载,为明洪武三年植,有几百年历史了。春天,它做加法,一片绿芽加许多片绿芽,再加几只小鸟,连续加好多绿芽和好多小鸟,再加一阵阵扑鼻的槐花香,就求出了春天的总和;夏天它做乘法,绿叶乘绿叶,再乘上夜晚的星星,乘上早晨的露珠,就算出了丰盛的夏天;秋天它做减法,一点点减去一些叶子,身边的蝴蝶和头顶飞过的大雁,秋意就渐渐浓了;冬天它做除法,它删繁就简,三下五除二,干净的树干,简明的树枝,白茫茫的雪覆盖了大地。散布的路人会时常坐在这棵树下歇脚,之外,因为它样子的怪异,所以常常引来路人驻足探看。
我后来特意找资料,又询问了几位老人,大体知道了这棵树特异模样的来历。据说若干年前的一个雨夜,雷电将这棵树的树身击打成了空心,树从此就成了这个样子。老槐树被雷电炸出了树干的内部,十分光滑洁净,与结满厚痂的树干完全不同。整个树呢,开始斜着生长,枝丫斜伸到空中,像一个面向天空指头尽展的大手掌,一个情绪颇为激动地手势。好多路过的人跑到近前,说,这洞多像树的眼睛啊,并从那窟窿里往外探望。其实,说这棵树长了眼睛一点也不为过,据记载,它的名字就叫“老人听堂”,因为它的身后就是县衙所在,在每天的升堂判案中,树就如老人,瞪着眼睛,望着县衙大堂,倾听官员审案是否爱民如子、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它的“眼睛”似乎是在提醒,不管官做得再高,也要严于律己,亲民爱民。据说如若判决不公,“听堂老人”就会双眼怒睁,枝杈张开,像生气气氛的人。于是,这棵树,因为它悠久的年轮,它的独特,成为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无棣古城历史悠久,形成于商周,发展于隋唐,繁荣于明清。作为海陆交通要道,隋文帝开皇六年(年),国家设置无棣县,并正式建立城邑,至宋时,邑城已占地11.5万平方米。四周设城墙,夯土筑成,四向设有城门,角上安置炮台和钟鼓楼,形成了现在古城的基本格局,因其座落在高高的土山上,形状像一个面朝南方的卧牛,民间又有着“卧牛城”的说法。城内商肆旅社齐全,城外护城河、荷花湾等水系环绕相连,汇集了鲁北地区多元建筑风格,融合了齐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种文化及宗教、民俗风情,是鲁北和天津以南广大地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典型代表,具有“观一城而知鲁北全貌”的独特魅力。
想象中古城纯美的身影只存在于想象中了,眼前的美景却是真实的存在。走过棣棠花海,处处垂柳青翠,在风中,枝条抖落的却是几许沉稳的味道,桥上的白玉栏杆则显得柔和。谁说石头的心是硬的,在这柔情的荷花湾旁,石头也变得多情起来,承载起一份浓郁的情感。“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粼粼的水面,柳影婆娑,轻轻荡漾,醉了,曼妙的风景如画,那些透过厚厚的树木的枝烙下的光影怎会如此地迷离、优雅,那些空寂中蓦然婉转的鸟鸣似乎来自某个春天里缀满山花的山涧,这声音带着苏醒的清凉的幸福,还有那些昨日沉积还未来得及散去的露水,那些闲适地飞来飞去,如同开放在空气中的梦。
沿着水边的青石板路漫步,走过曲曲弯弯的小桥,那柔媚的树的身姿与泛光的碧水尽显出闲适与安逸。想象着曾经有一位罗裳的女子盈盈地走过,心中的才情与柔情尽融于这湿软婉转的碧水中,那是纯洁与美好的化身,也正像那水中的荷花般幽深宁静,波澜不惊。遥想当年住在这里的人,必定是内敛、心无杂念之人,才可以有以静对世事变幻的超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静寂反而会给人一种闲情,悠悠地怡然自得。的花朵一样的蜜蜂和蝴蝶!如果这不是梦境,我又该称它什么呢?
(摄影:ChrisF)
荷花湾是无棣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处原本是一个天然池塘,方圆不过数十亩,明季因兵燹祸乱、匪盗蜂起,屡次加固城墙,展阔护城河,因此荷花湾也渐次扩大,至清末民初,湾塘面积达到百余亩。如今的荷花湾,更是辽阔无边。夏天的雨季很长,早晨起来,有时会看到浓浓的白雾如纱帐一般曼舞在水面上,隐隐的日光在靛青的天空里欲显还隐;远方的亭台楼阁和周围的花木植物,宛若琼岛,给人惊艳和出世之感。此时水里的荷花开得正盛。荷花大多已经完全开放了,粉色的特别多,它们像小姑娘一样惹人喜爱,在阳光照耀下亭亭玉立,光彩照人。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大伞,层层叠叠地一直伸向天边。午后的阳光下,绿色的荷叶衬托着粉红色的荷花,看上去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走近池边,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嗅一口顿觉神清气爽。荷花荷叶在风儿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听着令人心旷神怡。看着眼前满池盛开的荷花,我不禁为这些美丽的“出水芙蓉”而陶醉。自古以来,荷花在人们心中永远是美丽高洁的形象。古代就有文人墨客赞美荷花,北宋的周敦颐曾经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因此荷花被人们称为“君子之花”,它们拥有坚贞、高洁的美好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象征。荷花还有“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美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荷花的无比喜爱之情。
面对清挺傲然的荷,我总是有一种远古的崇拜和现实的惊诧。为这种崇拜走向荷,远远地望荷,就有了一种走向世界原初的感觉。看见荷,总会想起那位步步生莲、容颜如莲般典丽的圣者。荷这时候,便是古典,是远方,是另一个世界,带着清濯而古远的圣洁。
几曲回转,走上芙蓉桥,芙蓉桥与湖岸相连,是整个荷花湾的精粹所在,桥下的“小岛”是芙蓉洲,与古城和大觉寺相连,交相辉映。暖暖的阳光和微微颤动的池水,摇着满池的莲叶。走过绿意茸茸的草坪,在品荷轩赏荷,这心也似乎随它浮漾起来,轻柔得使人沉醉,也有了“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的韵味。走过曲折的小桥,就来到依水而立的古井亭。只见小船沿着宽阔的水面缓缓前行,岸边各种花临水而栽,袅娜地垂下细长的花枝,鹅黄色的花瓣腼腆地开满枝条,随着微风拂过水面,宛如少女揽镜自照,欲语还羞。明媚的阳光透过盛开的花树,洒下碎金般的亲吻,斑驳的树影荡漾在河面上,一缕淡淡的风带起似雪的花瓣,飘飞,旋转……漫天飞舞,最后依依不舍地飘向远方,若有似无的香气浮动在空气中,引人遐思;婉转清亮的鸟鸣声掩在影影绰绰的树丛花间,剔透欢快。
古井亭的井口是用石头砌成的,成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这一切把亭子打扮得分外华丽。
荷花湾古井亭的古井大有来历,史载,韩信由燕伐齐时在无棣摆下“迷魂阵”,魏王豹落败后陷入荷花湾,中卸甲风而亡,临死前将所穿盔甲挂于井边的歪脖柳上,将所用兵器金锏长戟投入井中。后来,这口井就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且常年不枯了。附近的井水都咸涩难饮,唯有这口井比先前更清洌甘甜,爽口润喉,所酿之酒十里飘香。原来的“歪脖柳”已在“文革”期间被毁,后来又补栽了一棵新树。柳树的树杆是笔直的,颜色是棕褐色的,树皮很粗糙,但枝条一顺下垂,每个枝条都很光滑,枝条上缀满绿色的叶子,翠绿翠绿的,一片片叶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阵微风拂过,枝条轻轻摆动,一片片叶子在枝头轻舞,像一叶叶扁舟在荡漾。它的枝干弯弯曲曲,有的弯得像一张弓,有的简直就垂了下来,成了一座拱桥,倒映在湖里,就成了一座“柳杆拱桥”。我不禁会吟咏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驻足井口,仿佛仍可以听到金戈铁马、战鼓齐擂的阵阵响声。时光已逝,记忆永存,伴着这股浓浓的历史气息,刻在历史深处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辨,她联系着过去,启迪着未来。
(摄影:LianRodriguez)
站在古井亭,南侧大觉寺,海丰塔一览无余。大觉寺有种空灵之美,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庄严巍峨的大殿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令人纳罕。它始建于唐代贞观十三年(公元年),原名普照寺,明朝洪武元年更名为大觉寺。取名大觉,就是取像佛教大佛或者学习大佛超出常人的智慧命名,教导人们积德行善、功德圆满,是当时闻名遐迩的香火胜地。明朝万历4年重建正殿。明朝崇祯12年建南大厅为天王殿。多年来,大觉寺与海丰塔,默默见证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变,让人寻访历史上这片古老大地上留下的遗迹,品味这神奇大地上的历史悠久和古老。海丰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年),碑记为“尉迟敬德监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明代维修时,吏部尚书杨巍撰有《重修大觉寺宝塔》,并刻石竖碑。原名“舍利宝塔”,后亦称“大觉寺塔”,明永乐年间无棣为避朱棣讳易名为海丰,此塔亦随之改称“海丰塔”。原塔已毁,现塔为复原建筑,塔分13级,高45米。外表砌大青砖,即古朴典雅又坚固耐久。海丰塔外廊是砖瓦结构,饰八棱飞檐挑角,角系铜铃,中心为水泥浇筑大圆柱,座基四门分陈,二级以上各层四窗开列,顶层八面环柱,上有佛光圆珠托半月组成塔刹。海丰塔上有高耸的塔刹,下为砖石构成的须弥座,楼阁式八角形,一色青砖砌就。每层塔角均悬有风铎,风起则铎鸣。更为奇特的是,站在古井亭,总是隐约听到空灵的大觉寺梵音袅袅,我曾多次观察仰望亭子是否设计者安装通往大觉寺的扩音设备,可汪汪的水隔着不近的距离,我什么也没看到。
《无棣县志》(民国)载:成周高二丈,阔五尺,明嘉靖三年王训增筑,高八尺,阔五尺余,池深七尺,阔五尺。可见当年的护城河是很窄的,如今却宽阔壮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城墙依然是壁立的凹凹凸凸、疙里疙瘩的青石,青石灰褐如铁,洁净如洗。岁月给每一块石头都刻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当你的手伸过去抚摸这些凹凹凸凸的青石时,你会生出一种因沧桑变化而生长出来的幽长浩渺的怅惘和感慨。一股清流依石脚从高处翻卷、腾跳而下,瀑布在满是棱角戳翘的石块河床上激起雪团般的浪花。这是从石中飘逸而下的清纯柔软、舒曼流畅的白练吗?
我在想,古城的诗意是街和水的和谐,是水与居的协奏。有街无水或有水无街,有水无居或者有居无水,便不会有诗的意境。无棣古城的水居意境,如同诗画,不是单层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次的创构,是水、居、人这三个主要审美意象的诗意组合。漫步古街,极尽视听,浮想联翩,但我却分明看到了古街的老屋,老屋的表情。几百年的守望,几百年的坚挚,虽是陈旧斑驳满目沧桑,却依然安详、恬适,依然沉厚淡雅。苍凉中生出一种柔婉而亲切的表情;古澹里透出一种平和而执着的性格。水埠石阶把水与居融为一体,只见水中有黑白的倒影,墙上有流动的光晕,上下映照,眉眼灵动。当我面对这些古老甚至残颓的古宅时,听到的是历史视觉语言的淡淡诉说,感受到的是历史文化语境的幽幽意味。建筑学家赵鑫珊说,建筑是地球上一种直接的、不可抗拒的和无法躲过的视觉语言符号与系统,有第一等襟怀、第一等学识和第一等激情,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要一到古城,沿着那一条悠长的石板路沿水走啊走,人文的气息,扑面而来,自会产生一种宁静超脱的感觉。那门楣上的木刻花纹,石上的游龙飞凤,刻上的历史典故,以及那散落在水居庭院里沉默的石础,古远的石碑,甚至破残的砖面大门,锈蚀的吉祥门环,剥蚀的镂花雕窗,都能激人遐思,遥望无垠。
一个角度就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船在画中缓缓穿行。刘希夷在《江南曲》写道“画舫烟中浅,青阳日际微”,水面碧波荡漾,微风轻拂,树青柳翠,颇有人间仙境之感。离不远便看见一艘画舫从西面行驶过来,而画舫上张灯结彩,顶上漆着黄漆,船柱雕梁画凤,当其驶近,才发现连彩灯个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摄影:StevenWei)
缓缓向古城东南角走,原为角楼炮台,如今已是一处开放式观光台。建筑物的主色调是清灰色,深沉厚重得如凝聚了太多的历史,这里记载了古城那间经湮灭于历史烽烟中的峥嵘岁月,而当落英缤纷时节,随风飘来的遍地的落红会让这里充满柔情,若是林黛玉从《红楼梦》里走出来,定会“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吧。“丛林塔影今犹在,十里荷塘显雏形”,举目远眺,大觉寺、海丰塔倒影水中,塔身亭亭,倒影丽丽,殿阁映辉,美不胜收。水下可观锦鲤戏荷,廊上欣闻鸟语婉转,叠石仙境,如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给人以无穷美感。而飞流而下的飞瀑,更是给人以生机勃发、变幻多姿的动感,可谓景随步移,古城美景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
《无棣县志》载:“古城周长九百九十九步,高二丈阔五尺,有四门。”明洪武、正统间重修,嘉靖三年增筑八尺阔五尺余,置更庐十二处。署四门匾额,东曰“宜春”,南曰“迎恩”,西曰“通衢”,北曰“镇海”。嘉靖四十四年修成四城楼,各署一匾,曰“东望蓬莱”、“南宗岱岳”、“西拱神京”、“北镇沧溟”。万历二十五年重新成堞,崇祯十一年增建镝楼四座。道光七年重修更署门额,东仍曰“宜春”,南曰“迎薰”,西曰“庆丰”,北曰“承恩”,无棣古城原为夯土砌墙,明末清兵攻破无棣城西北角,部分城墙倒塌,清初遂用砖石补葺,清乾隆九年重修,古城墙全部用青砖包砌。如今的城门为了坚固耐久,全部为重檐歇山式,青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绘,楼顶施青瓦,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稳健大方,凸显明清北方古代城门风格。充分考虑到南北两门历为“官道要冲”,东西两门为“平民之路”,南北两门要比东西两门略高。这样,南北门显得更加雄伟、大气、壮观。为避免生硬呆板,增强观赏性,四城门的台阶上行方式都不一样,如镇海门为直上式,而宜春门则是二级折上式。城碟上的观察、射击孔,高约1.5米,一是照应到古代男性的身高,二则为避免儿童探望时发生不测。
如今的四个城门高大巍峨,古城四门仍采用明嘉靖年间名谓:东曰“宜春”,古代春为上从始,主生从日。《尔雅。释天》解释“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东门面向太阳升起的方位,叫“宜春门”,寓意“朝气蓬勃,生机无限”。西城门又叫“通衢门”。衢,即四通八达的道路。一般朝中贵员、上司长官入由南门,出则西门。而平常多为商贾来往之门,寓意“事业通达,财源兴盛”。北城门又叫“镇海门”。地位仅次于南门,是古代兵戎从征、乡团靖绥的地方,兵员皆从北门出,邑侯在北城门把盏助威、壮行;“北镇沧溟”,无棣北部滨海,潮灾频仍,生灵涂炭,寓意为“镇抚靖化,平安一方”。
这里的空气好像滤过似的,没有一星尘埃,让人觉得清新透明,空气中飘着香,漾着甜,那花气的香甜直沁透你的五脏六腑,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意,心灵仿若净化了,变得温柔无限,恍惚中如踏入仙界,精神得以陶冶升华;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心田如繁花尽染般甜润、清旷、净美,无一丝半点的尘痕。对于陶渊明笔下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很多人都心驰神往,这里花的绯红,水的湛蓝,古色古香,宛若世外桃源。
永济桥,为单拱石桥,可通行大型画舫,桥的南北两侧是护城河,游人可乘船驾舟沿河欣赏整个古城外围的景观风貌,感受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天街瑶池景”。走过永济桥,由东城门进入,登上城楼,天空的云如极淡的墨在优质的白色宣纸上晕化开来,如梦如幻。北方的云,给人就是这么一种神秘,那种散淡,那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悬浮状态,背负着无垠的青天。那絮絮绵绵的轻逸状、那浓浓淡淡的温润样,在湛蓝无幕的映衬下,那样高远飘渺挥洒自如,那样流光溢彩若幻若真,不染纤尘。
城门北侧,县衙建筑尽收眼底。据清康熙《海丰县志》载,县衙大堂建于明洪武三年(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年)重新。这是一座历尽多年岁月的雕琢,具有儒雅明清古韵的古建筑,也是鲁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县衙建筑。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县衙大堂系明清主体建筑,坐北向南,为硬山殿宇式单檐砖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碧瓦,方砖铺地,檐下平列彩绘风板朱柱格棂透窗,气势壮观。设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寅宾馆、赞*厅、胥吏房(吏、礼、户、工、刑、兵六房)等,古城县衙,在鲁北虽不属最大的县衙,但这里却出现了一大批贤宦能吏。
院内古树参天,放眼望去,苍翠无比,面对这一株株古树,我在想,这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古树是真实而又亲切的,那茂盛的风采给予了我们几多诗意的遐思啊。如果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古树曾经的千古沧桑,听懂古树久远的悠古回声,感受到古树的灵魂所在,感悟到古树的内在精神,那我们就能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了。再俯瞰整个县衙大院,灰墙青瓦的屋宇铺排得错落有致,古朴淡雅,庄重肃穆,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柯交错,浓绿如云,给整个县衙添描上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
南门西侧,是吴式芬故居,有“十亩治院”之谓,与城外唐寺海丰塔隔水相望,成一城景观。故居建筑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房檐翘角的动物石雕,更是玲珑可爱,栩栩如生,工艺精湛。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流檐翘角,高脊飞檐,精心雕琢的飞兽,无不显示出当年吴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与文化修养。且看一排排亭亭如盖的大屋顶,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即能排水又扩大采光,难怪两千多年前诗人就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写大屋顶的适用与美观的统一组合,而飞檐矗立的屋架和暗灰色的墙体却像沉重的历史相互走过风风雨雨如今仍结结实实融为一体。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既有明清官宅之气,又有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是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官宦鸿儒府邸,俗称“吴家大院”。
吴式芬故居对面,是顺治进士、康熙广东学*、按察使司佥事加一级、诰授“朝议大夫”张为仁的宅院。康熙十六年()张为仁因病致仕后,对宅邸进行修缮,并在原来基础上辟建一园“亦乐园”,又名“澹园”,是张为仁会友、作文、休闲的所在。张为仁留有《亦乐园记》一文,记叙乐当时的情景。张宅朱漆大门上方曾悬挂两方匾额,一曰“解元”,一曰“翰林”。张为仁病逝后,家道中落,后由湖广总督,诰授“荣禄大夫”张映汉扩建,改造,遂成一处大宅院。如同吴家大院一样,张宅也是气魄非凡。南院有舍房、仓房、家庙、住房;北院有进士第、书斋、藏书阁、私塾、魁星楼等,大部分建筑为木架结构,独具特色,尽显官宦底蕴。
吴式芬故居以北,为冯安邦宅邸。冯安邦将*是无棣信阳店子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安邦请缨抗战,在保卫平津的对日作战中屡挫敌锋,战功显赫升任第四十二**长。他年11月3日,在襄阳的对日作战中,以身殉国,时年53岁。他戎马一生,参加过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战、大别山阻击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及大小战斗计次。院内有冯安邦将*半身汉白玉雕像,碑座为三级台阶和碑身组成,将*像高1米,碑通高2.8米,像厚0.8米,整个纪念馆庄严典雅,纪念馆展室布置中壁展含领袖题词、作战序列、*事地图、社会褒奖、陵园奉祀六大板块。内容丰厚,资料翔实。
古城还有待建的太宰祠、将*府、总督府、文庙建筑群、社稷坛、城隍庙以及民俗文化广场、传统茶楼、传统工艺作坊等历史人文遗迹,建成协调统一的古建筑群落。
我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一座座古宅大院,似乎在引领着走进历史旧梦的深处。在这里,古街与长河相依相偎,涟漪的水,如美女子的明眸。这街与水:一为静,一为动;一为上,一为下;一为参差,一为平缓;一为繁丰,一为简单;一为刚性,一为柔性;街有人气氤氲,水有自然天趣,两者相得益彰,深得天、地、人平衡之美。若在迷人的月色下看璀璨灯光下的古城,你会感到,这座位于城中之城的老城,古色古香富有动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缩影和真正的意义所在。霓虹灯勾勒的轮廓,让古建筑在灯光下煜煜生辉。看灯光下的各城越发朦胧,迷离,大觉寺的钟声悄然叩响,让人重回若梦若真的世界,透悟生命之可贵。站在城楼回头仰望,能看见清晰的一轮圆月。古城的月色,竟是如此地富有灵性,它有绿色氤氲,它有水流环绕,心被流水月色溶合得到升华,“心”岂不就此至善至美了吗?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古城之贵,则得其真矣。古城的水居意境,也唯得其“真”。几百年来守住的是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人格的真实,也即庄子所说的“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真实。陶渊明说,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这富有“真味”的历史古城和临水而立的建筑群,其实就是无棣写就的一首“真味”醇厚的诗啊。
(摄影:SatoshiHirayama)
作者简介
徐海霞,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无棣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在《时代文学》《当代小说》《当代文苑》《渝东南文学》《山东青年报》《鲁中晨报》《齐鲁晚报》《邹城文学》《渤海》《长江烟草报》《淄博日报》等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和入选多种选本。其中《走近吴式芬故居》获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蜗牛之痛》获长城文学奖;《北方有佳人》获山东省青年女作家作品联展奖;散文集《风的耳语》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获滨州精品工程奖、孙子文化奖;《恰逢花开》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出版散文集《风的耳语》《恰逢花开》。与人合著《吴式芬家族故事集》、参与编纂长篇历史评书《红顶清风》。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