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普通病房内,一位老人浑身插着各种医学仪器,正坐在电脑桌前,用微微抖动的双手紧张地忙碌着。
他的老伴眼中噙满了泪水,陪伴在侧,但丝毫不敢打断他的工作。身后是他的儿女和医护人员。这一群人,都偷偷地抹着泪水。
这位老人正是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时年74岁的林俊德。
生命的最后10小时,病房工作75分钟
林俊德已经入院20多天,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从入院开始,他就拒绝了手术和化疗的建议,他清楚自己的身体,配合治疗可能会无法走下手术台。
林俊德告诉老伴,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吃中药进行保守治疗,慢慢调理,提高生存质量,尽量延长生命,让他把手头的工作做完。
但他的病情不容乐观,入院则住进了ICU病房。
在ICU里,林俊德浑身插满了管子,在病床上无法动弹。
他9次请求自己的主治医生,让他下床工作,完成课题,因为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医生和家属尊重了林俊德的意愿,将他转入了普通病房,并将电脑也搬了进来,让他能够工作。
病痛不停地折磨着这位老人,曾经伟岸的身体,也因为痛苦而曲卷了起来,额上渗出密密的汗水。
医护人员和家属们也时刻被牵动着,但他们也知道,必须尊重他最后的愿望。
上午10点,林俊德稍微停了下来,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女儿:“C盘我做完了。”
这个时候的他,不仅手指不停使唤,无法握住鼠标,眼睛也因为疾病的原因开始模糊起来。
林俊德呼唤女儿:“我的眼镜呢?”
女儿忍痛答道:“眼镜戴着呢。”
听到这两句对话,背后的人们根本无法抑制住眼中的泪水,哽咽抽泣起来,但没有人说话,房间里依然寂静一片,只有林俊德手指在键盘上缓缓敲击的声音。
这时的林俊德已经十分虚弱了,移动鼠标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戴着呼吸面罩的他不停地大口喘气。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老伴儿黄建琴实在担心林俊德的身体,低下头劝道。
但他丝毫不肯放弃工作:“坐着休息,不能躺,坐着比躺着好,一躺就起不来了。”
林俊德十分清楚,他是在和死神赛跑,是在和死神抢时间。他的心中只有未完成的重要科研课题。
一个小时之后,林俊德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撑,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躺回病床。
他真的太累了,太需要休息了。老伴摸着他的额头,在耳边轻声和他低语。
而他说得最多的,却是:“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几小时后,林俊德与世长辞。
隐身大漠40年,只为人民铸造防线
林俊德口中的马兰,是位于*罗布泊的马兰核试验基地。他扎根大漠40余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也是他第二家乡。将骨灰埋在这里,也算是魂归故里了。
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川县介福乡紫美村,出生贫困家庭的林俊德在学业上异常勤奋。
年,他获得助学金,考上了浙江大学。
在浙江大学机械系,林俊德与同学接手了一个课题,研制液压马达。
刚刚大三的他们从未见过实物,不仅手头的资料匮乏,制作材料也非常珍贵和有限。
不服输的精神在林俊德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省下饭钱购买材料,每天四处寻找可替代的制作材料,废品站是他们时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淘得到不少的好“宝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只有一张苏联液压马达草图的情况下,林俊德和同学起早摸黑,反复研究,硬是在短短三周时间内,就将液压马达研制了出来。
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伴随着林俊德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外部敌对势力的威胁,中国开始进行核弹的研究制造。
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单位派他到哈尔滨*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
年5月,刚25岁的林俊德表现出惊人的潜力。好几个比较大的学术项目之中,他都担任了研发组长,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科研任务。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他一眼就被相中,指派到罗布泊秘密*事基地,担任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工作,并担任该项研发组的组长。
刻苦研究,屡克难关
在第一次核爆实验之前,林俊德的小组接到的任务是,需要在一年时间研发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这台仪器是核爆之后,记录核试验结果的关键性证据。
当时西方国家也有不少的研究资料,但对中国却是严防紧守。因此,此任务可谓艰苦异常,此前国内在此领域毫无研究。
林俊德一没有资料,二没有设备,三没有技术,可谓是要啥啥没有,干啥都不顺手。
不过,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倒他们。没有资料就自己研究,没有设备就自己制造,没有技术,就一点一点刻苦钻研。
那段时间,林俊德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面,查找关于苏联和美国核试验的零星资料和公开发表的常规武器实验测量的文章。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在发展,整个国家都不富裕,而生活在大漠深处马兰的他们,条件更是异常艰苦。
窝窝头就水是家常便饭,就是水都是沙漠中的地表水,又咸又涩。
但埋头苦干的林俊德却一点都不觉得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仪器的研制中去,恨不能一天能有48小时,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拿来研发仪器。
林俊德的同事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而且几乎全年无休,天就休3天,春节都心心念念没有研制完成的压力自记仪。还没休息几天,就又投入了没日没夜地研发中去。
新中国百废待兴,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资源都十分有限,林俊德和研发小组一切都要靠自己,他相信,科学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果然,正如林俊德说的那样,刻苦钻研、冥思苦想,连做梦都在搞研发的他在街头受到电报大楼钟声的启发,回家就拆了好几个闹钟,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也惨遭“毒手”,被拆成了一堆零件。
凭着这股倔劲,林俊德带领研发小组,用这些土零件,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压力自计仪。正是这台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仪器,在核爆中却成为向世界证明中国实力的有力证据。
用中国制造,向世界证明
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第一颗核弹在罗布泊试爆,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参与试爆的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在视频资料的记录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的情景,人们雀跃着拥抱、跳跃,庆祝成功。
在画面之外,林俊德带领一群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携带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向着刚刚爆炸的中心逼近,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核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向周恩来总理打去电话,汇报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十分谨慎,在如何证明是原子弹爆炸?
无人能做出解答。
是啊,当时拥有核爆经验的国家,数据都少得可怜。
法国第一次试爆未拿到数据,苏联、美国和英国拥有的数据也非常少。
我们拿什么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呢?
几乎是同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拿到了林俊德小组采集的核爆数据,第一时间交给了总理。
当天晚上9点,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制造的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成功地对此次核爆进行了数据记录,爆炸当量为两万吨。
根据国际上完成核爆的国家实验记录,核弹爆炸当量均在一万吨以上,可以确定,这次的爆炸绝对是核爆。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谁都不曾想到,一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国家这么快研制出原子弹,还获得了如此精准的实验数据。
这一刻,也令林俊德十分感慨,守卫国家和人民,任重而道远。
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奋发图强,披荆斩棘,依靠自主研发和开拓创新,才能让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
感动中国,不朽英魂
从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到年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在爆炸实验的第一线,林俊德从未缺席。
年,随着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的完成,中国宣布结束核试验。
林俊德在参与国防科技研发的50多年时间里,在罗布泊的荒漠——马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但林俊德的工作却远远没有结束。
他将在核爆工作中的经验带到常规兵验之中,为公安部门训练场研发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林俊德还组织力量,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在林俊德的一生中,共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挂像英模,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也被誉为“核盾功勋”。
林俊德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投身到国防事业中去了,他曾经这样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而他也确实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践行这个诺言。
无数次与危险擦身而过,都只为更全面、更细致的记录下实验数据,为后来的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佐证,甚至在病榻上也坚持工作。
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以一个无畏的战士形象,向大家诉说他心中为之奋斗的真理。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记得,“核弹功勋”林俊德!
参考资料
1、人民网《他们缘何成为挂像英模》.10.23
2、新闻中心-中国网《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3、参考《林俊德:隐姓埋名的马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