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萩芡粑是鄂东一带的一种时令小吃,清明时节家乡有吃软芡粑的习俗。软萩学名鼠曲草,又叫清明草、灰灰草,乡下人叫软芡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阳春三月,经历一个冬天蛰伏的软萩,急不可待地冒出嫩芽,绵绵软软,茸茸可爱,叶柔而软,田间、地头、石缝、河边,都可以看到它。
软芡粑用糯米粉和软萩加糖或盐揉和一起,加馅不加馅都可,烙熟即可食用。
软萩生长时,正值农闲,母亲早上淘洗糯米,浸泡,尔后提着菜蓝,拿着锄头,到处采摘软芡,说是摘,倒不如说是掐,母亲总是掐最顶端一点嫩尖,只是为了让我们吃上最鲜的软芡粑。中午把浸泡的糯米捞出晾干,临近傍晚,将晾干的糯米和洗好的软萩,找一石臼,舂米,把糯米碾碎成糯米粉,把软萩碾成穰。回家后,迅速把糯米粉和软萩穰放在一起,端上一碗温水加点白糖或一点盐,搅拌几下,分次倒在糯米粉和软萩穰上来回揉,直到揉成团。再从和好的面团中,捏出一小块,搓成一个小面团,把小面团再揉成一个圆饼,做成一个个手掌大小的软芡粑。
烙粑是个精细活也是个技术活,先在锅里放上一层油,烧热,再把一个个生软萩粑放在锅里,这时灶火要小,大了,会把软萩粑烧糊,小了会粘锅。母亲会来回翻动软萩粑,直到软萩粑两面有*松松的壳,而且鼓囊囊的,才一个个盛起出锅。我特别喜欢吃软芡粑,看到烙好的软芡粑,我顾不上烫嘴,一口气吃三个,直到肚里再也不能装东西了,才盯着熟了的软芡粑,依依不舍地安心烧火。
春日田间的活儿不多,父亲一个人都能忙活,不必母亲插手。每次做好软萩粑,母亲总偷偷地藏上两个,等哪天父亲下地干活时,悄悄放在他的口袋里,说是打尖时吃(打尖,俗语,做活累了休息一下)。父亲总是不言语,笑笑地拿着工具下地干活。(作者:高水旺)
来源:农村新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