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在饮食文化上的接近有着充分的论据支持,很多源自中土的饮食在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样式,并得到妥善的传承,七草粥就是其中一例。
事实上,粥在中国和日本代表完全不同的含义,粥在中国很多地方被发展成一种日常的食物,而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粥则保留了更多仪式性的意涵,并未进入日常的饮食中。粥在日本除了特定节日之外,通常被视为病人吃的食物。作为仪式性的食物,七草粥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接受度。
明治时代的日本文人夏目漱石患胃病时有一句咏粥名俳“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他拿粥和“春欲苏”联系说事,说的就是正月初七吃七草粥的日本民俗。实际上,这种习惯来自中国。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个习俗产生于汉代,盛行于魏晋时期,至隋唐时期被百姓普遍重视,经宋明清一直延续至今,但现在国内人日节已经被淡化,七草粥的食用习俗如今也普遍存在中国东南部沿海,并产生因地而异。
这个习俗自古传入日本,日本古籍《和汉三才图会·七种粥》抄录《荆楚岁时记》这段话后,又加了一句“:食之,人无万疾。”日本人食用七草粥从文献上最早可以追溯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当时的左大臣(相当于唐朝的左仆射,属于公家朝廷的高级文官)四辻善成在其著作《河海抄》中首度提及了七草粥。而后来日本人又考究出了《古今和歌集》“春野出,若菜摘”的诗句中,“若菜”就是指七草。无论是《河海抄》说还是《古今和歌集》说,都足以证明吃七草粥在日本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日本有“春之七草”与“秋之七草”之说,前者源于平安时代(公元~年)左大臣的和歌。“秋之七草”则本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和歌,指萩、芒、葛、瞿麦、女郎花、橘梗和牵牛花。春之七草是食物,秋之七草则为观赏。七草粥中的“七草”也就是春之七草,一般指的是水芹、荠、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菘)、萝蔔(萝卜)。这些在中国也易得,芹菜、萝卜和芜菁为常用菜蔬,荠菜和鼠曲草也是大家熟识喜爱的野菜。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也提到了荠菜和鼠曲草,说浙江人爱用鼠曲草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花麦果糕。繁缕就是鹅肠草,宝盖草则是接骨草或者灯笼草,这两者都是中医上常用的药材。
七草都是初春野菜,滋味不一定美,气味倒芬芳。平安朝时,吃七草粥是御所里的做法,德川家康开江户幕府后,无论武家町人,家家都会食用。每家的主妇会在正月六日晚或正月七日早上备好,亲手在砧板上切得碎碎的,还得一边切一边唱一个“唐鸟歌”。之后放在铁锅里煮,全家共食。日本平安时期的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记载了食用七草粥这个传统“人之六日,便为七日若草而欢”,又在“正月初一”章节中写到:“七日,在雪地间采撷嫩草青青。”
今天,大多数日本人依然保留着在春天食用七草粥的习俗,超市里有专门的七草卖,有闲情雅致主妇可以买来自己做。按照旧规矩,要一边切菜一边唱歌。不愿麻烦的主妇也可以买制好的成品。
欢迎互膜,交流,嗯
转载你得跟我商量
不请示我的话,我半夜敲你家门去
喜欢你就分享呀
合作邮箱:tsinghualiujing
g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