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你知道福州清明节独特的风俗吗?清明节也不仅仅是祭祖节,它还是踏青节、寒食节、情人节,甚至妇女节!来看看清明节的这些讲究,可以跟朋友神侃一番哦!
福州清明:压纸、菠菠粿和光饼
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培土、压纸。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
在福州,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福州人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原因。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有一种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以前在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依然有很多菠菠粿卖。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学名鼠曲草,可食,可入药,旧时福州踏青游民有拾其作野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这样能使粿皮更香、更筋、更有嚼劲,更有味道。馅料有甜咸之分,枣泥、豆沙、萝卜丝、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丝等。
菠菠粿的造型比较简单,青绿色赋予它以春天的绿意。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也有采用*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新鲜出炉的时候点上红点,福州传统的做法。
福州人清明祭扫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定要带上光饼。光饼相传为戚继光当年抗倭所创,为感念戚继光的功劳,福州人在其忌日,为其供上光饼。这个传统在福州代代相传,形成了福州人在已故亲人忌日要供上光饼的习俗,体现了福州人重情感恩的优良传统。
福州人去压纸,除了带光饼,一般还会带上清明和水果。过去,不少人压纸还要点香烛、放鞭炮,现在则践行文明扫墓,不少人以鲜花代替香烛,一样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一片孝心与怀念。
我国其他地方扫墓时,有个忌讳——不为不相识的人扫墓。而在福州,福州人去压纸时总不忘为已故亲人的“厝边邻里”也压上一些纸钱。这个独具闽都特色的习俗,体现了福州友善、乐施的性格。
古代清明节:情人节?妇女节?
清明节并非凄凄惨惨戚戚,它是祭祖节、踏青节、寒食节,甚至是妇女节。
在氏族时代,两个氏族之间的婚配就是依靠清明的野外交往,通过对歌、跳舞等形式,彼此相识,产生感情,建立族外的婚恋关系。“会男女”就是野合风俗在上巳节的表现,清明踏青是这类习俗的遗韵。西周时期,周礼就规定,上巳节这天,青年男女必须聚会,促进他们接触,产生恋情。
男女青年春嬉欢会的日子最早在上巳节。因上巳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其活动内容逐渐合并到清明节里。按照《礼记》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男女可以自由交往。古代的单身男女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往往在踏青的时候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流传踏青寻爱的故事相当多。汉武帝就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例行传统的“修禊”礼后,遇到才貌双全的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从而相伴50年。德宗时的诗人崔护,在清明时节踏青至西安城南的桃溪堡遇美女桃小春,才有了“借水赠钗”的故事,后来被编成传统戏曲《金琬钗》,深受人们喜爱。
古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还喜欢放风筝、荡秋千。古代的青年男女通过这种户外活动结识自己的意中人。未婚女子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红线,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爱情。一些才子则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诗,等风筝随风飞扬时,剪断风筝的线,让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缘,捡到风筝的那位姑娘恰好为情诗所感动,这姻缘就成了。
古代的女子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电视剧里古代的女子寻找心仪的男子都是站在阁楼偷偷望。可想而知,古时的女子是相当寂寞的。
清明节成了古代女子出门放松心情的绝佳时期。在这一天,她们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完成祭奠之后便会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个说法。
虽然当今的女人不用像古时的女子一样被禁足。但是,对于憋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都想在清明假期出去呼吸清新空气、寻寻春天的味道。
(内容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