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元宵节吃过元宵,但是这么多种类的老湖
TUhjnbcbe - 2021/3/29 2:29:00

今天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你知道老湖州有多少种类的元宵么?我们常说的“圆子”和“团子”有什么区别?湖州人过去元宵节要举行“鳌山灯会”是什么样的大场面?还有“压蜃”这种只有在湖州才能看到的元宵节习俗是怎样的?

请点开下方视频,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的元宵节。

湖州是鱼米之乡,所以对米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自成体系,其中“团圆”美食系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湖州人做元宵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食材。

首先是要去田中寻找*花麦果,也叫鼠曲草,湖州土话叫“棉线头”,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把这种草与芹菜、荠菜、母子草、繁缕、佛座和萝葡称作春天七草。文章中还记载了江南地区的一首民谣:

“*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不同的节气用不同的食材与米结合,比如光是青团子就有很多组合方法。冬至团子染色多用浆麦草或者蒿草;清明团子多用艾草;而元宵节就用*花麦果的青汁调色了。

采集春天七草的目的是要做元宵节的各种圆子,有的草用来做馅儿,有的草用来染色,比如*花麦果,日本称作“御形”,东亚各个民族都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当然江南一带主要用来给圆子染色。

“春天七草”有的草好找,比如说芹菜。有的草,像很多城里来的孩子还真的不太认识了。我们都是湖州土地的孩子,有时候还是应该回到土地。

中国人讲究“不违天时,合于地利”,春天始发生的七种植物,在田间地头山埂随意生长,却成了“春天菜谱”中十分重要的七味食材。

元宵节做元宵,当然少不了最重要的材料-米粉。鱼米之乡有一种独特的米粉制作工艺叫做“水磨粉”,将上一个秋天收获下来的新糯米连着浸米的水一勺勺舀进石磨的小孔里,转动石磨的推杆,开始几圈很费力,几圈之后从石磨的接缝处就有乳白色的米浆缓缓流出。

我们要来好好说说石磨,其实古人的智慧都在这石磨的纹理之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石磨的磨盘,古时候石匠们在上下两层磨盘雕刻出的一道道凹槽,这才是能够把粮食研磨精细的窍门。

磨是平面的两层,接合处都有纹理,妙就妙在纹理上,纹理凹槽分成“文武两种”,交叉斜打最终交织,上下两面正好文武贴合,当我们把粮食从上孔倒入进入磨盘中,一旦转动磨盘,文槽给武槽一个推动力,武槽给文槽一个摩擦力,粮食就会沿着纹理向外运移,被磨碎,形成干磨粉的粉末或水磨粉的米浆。

米为阳,水为阴,磨的文武槽也分阴阳,所以,水磨粉的制作过程就是阴阳调和的过程。满满的一盆米浆起初是乳白色的,经过几个小时沉淀后,就会粉水分离,将水舀净,剩下的就被称作水磨粉。这些米粉等待一会制作圆子的时候会再一次与水融合。

老底子的智慧都凝集在了一个个小小的圆子制作过程里,用物理的方式将米的分子重组变成了粉,不同的粉与水与各种植物再重组变成各种元宵,元宵种类其实有很多。

湖州人最常吃的一种叫顺风圆子,同治《湖州府志·物产下》记载“顺风圆,为元旦节物”,正月里家里如果来亲戚朋友多,从初一住到十五,那么就会多做些顺风圆子,初一吃一次,叫“上头圆子”,十五吃一次,离家时顺风一路。说来有趣,正月十五这一天如果家里吃的是“顺风圆子”(小圆子)那么说明主人家的客人太多了,住的太久了,有一点委婉的逐客令的意思。有句湖州老话“客人做到正月半,面孔像只斬墩板”,古时候尤其是女儿女婿回娘家一般在初二,如果厚着脸皮从初二住到正月十五还没有走的意思,有些老丈人就会在这一天煮一锅顺风圆子给女婿吃。古时候的湖州翁婿礼仪有种说法,“女婿如宾客,打骂不得行”,所以一锅圆子来做践行之意,即顾得上面子,又伤不了和气,这种主宾距离,老湖州拿捏的稳稳的。

这是灯圆,“为元宵节物”。这才是湖州人正经要在元宵节吃的圆子,它比顺风圆子大,比一般圆子小,中心一点红是对红火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圆子不光是自家吃,《府志》载“灯圆,筛粉作圆相饷”,也就是说灯圆是要与同坊、同街或同村的人互相赠送的吃,说到“相饷”也是个古代有趣的人际关系,元宵相饷是互相赠送圆子,端午画扇相饷是互相赠送扇子等等。有趣的是古人相互赠送东西很讲究平等,你家有钱做的大一点,我家没钱做的小一点,那就有失平等,也没了面子,湖州人最讲和气,所以灯圆的体积渐渐的被约定俗成为“比顺风圆子大,比一般圆子小”。当然这种邻居之间互相赠送的圆子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各家做的都很用心,所以元宵节的灯圆是口感最棒的。大家可以通过陆游的一首诗《邻饷》来感受一下古人相饷时的的认真(这首诗讲的是一次秋饷并非元宵节):大半夜就要起来舂米,吃的是我们江南最好的粳米“吴粳”,喝的是社酒。

结队同秋获,连墙听夜舂。

薄持聊共饱,热啜却烦供。

炊玉吴粳美,浮蛆社酒醲。

时平多乐事,莫厌数从容。

你可能会问,圆子和团子有什么区别?《湖州府志·物产下》中说:“俗以粉圆无馅者为圆子,有馅儿的叫团子”,所以农家还会做一种有馅儿的大团子--稻餜团。稻餜团非常大,一个碗盛一个,做得越大,来年地里所产的稻棵就越大,收成越好。

馅儿多为洗沙,洗沙要么用红豆做,要么用蚕豆做,因为豆类有壳,所以用水通过反复冲入筛布的方式,洗出豆沙泥,在包入团中。刚才说到稻餜团越大越好,可是越大越难做,因为越大里面馅料越多,外面的米粉层的支撑作用就越容易垮,虽然家家之间有点“别苗头”的意思,但是还要见好就收,不然蒸出来变成了饼状更加丢人,所以一般就是能整个放入一个中碗中盛满就算成功,据说曾经在同治年间有人做出过“形满笼屉”的巨大稻餜团,以祈求太平天国结束后,湖州的田亩能够复产。

还有一种圆子叫太均圆子,是用来供奉祭祀太均娘娘,水乡的太均娘娘相当于“送子观音”,用这种圆子祈求来年添丁进口,如果有人家刚生了小孩,村坊里各家都会在降生的第三天送来这种圆子,所以也叫三朝圆子。送礼时每份四个,三个在下,一个在上,颜色青、白、*不等。也有湖州人家在孩子出生后主动用太均圆子赠送邻居亲友,告诉人家“添丁进口”。

“南堂太均娘娘”,是古时候湖州人信奉的幼儿保护神,湖州新风小学的前身是“育婴堂”,在现在状元街星巴克的西边那个位置,以前育婴堂正中就有巨幅的太均娘娘像,据说还是苏东坡从杭州育婴堂中请来的。以前孩子满月后,都要先理发,再用胎发“拜太均”。现在太湖溇港一带还有村坊留有这个习俗。

各式各样的圆子中,最有童趣的一种叫做“相骂圆子”。也叫“剃头圆子”和“和睦圆子”,孩子刚出生时候会做,用米淘箩装着给大孩子吃,寓意着让着弟弟妹妹。然后就是元宵节这天,特地做给孩子们吃。其实它的寓意正好和名字(相骂)是相反的。这是专为小孩子准备的圆子,三个圆子为一盆,吃了相骂圆子和和睦睦,一年不相骂。

最后一种叫茧圆,这是颜色种类最丰富的圆子,所有的色泽都来自于对天然植物色素的萃取。除了米的本色是白色,还要集齐其他的四种颜色,最终做成五色茧圆。

南瓜汁与米粉碰撞成*金茧。

*花麦果汁与米粉碰撞出青绿茧。

赤豆汁调色出褐红茧。

苋菜汁染出了紫气东来茧。

茧圆如蚕茧这是对蚕田文化最好的诠释,也是丝绸之府与鱼米之乡的最好融合。

而湖州这片土地对元宵节的崇敬还在于元宵灯的制作,《同治湖州府志》记载:“上元作鼇山,名日鼇山燈會。(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

比如菱湖镇,菱湖人元宵扎彩灯堪称湖郡一绝,人如潮,灯如海。四乡和聚,家中客满。

而埭溪一带会在家中挂起灯笼,挂灯笼的时候主人高喊着:

“上灯不要临灯风,落灯不要淋灯雨”

因为古人觉得“正月十三上灯那天有风可能是旱年,正月十八落灯那天要是下雨,可能会是涝年”。

“上元張燈前後各三夕”,请亲戚朋友来猜灯谜,猜中的主人自会赠上礼品,所以元宵节赏灯猜灯谜,也是湖州人会客友融亲戚的最好契机。老底子湖州农村灯谜其实并不难,都是周围常见的物件,小孩子们会很快猜中,大人们反而因为平时忙于琐事而被谜面难住,所以一个个灯谜提醒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而这种心更体现在了敬畏天地上。

元宵节的夕阳暮山后,湖州田野中的人们开始聚集,烧田蚕祭祀开始。烧田蚕,也叫“照田财”。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记载:“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

其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是甩火把。点起火把,燃起篝火,火越望,来年的田蚕收入就越旺,一边烧一边还要高喊着:

“火把甩向南,今年收得好田蚕”;

“火把甩向西,亩亩收得三石米”;

“火把甩得高,廿四分蚕花稳牢牢”。

烧完田蚕,还要压蜃,这是湖州独有的元宵习俗。《同治湖州府志》:元宵前後家家鼓聲不絕,謂之壓蜃。湖州东西苕溪交汇,古时候水患不断,东晋时,抱朴子葛洪来到湖州,说水患的原因是江子汇中有蚌精(蜃),要在冬春交接,阴阳交替之际,敲起震天响鼓,以除水患,所有人要高喊

“葛公在,葛公在”。

这就是湖州人的元宵节,这一天,这块土地,今人与先人,同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吃过元宵,但是这么多种类的老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