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一朝春雨初晴后,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选择在这时候奔赴家乡,缅怀先人,带上一些祭品,一束鲜花,一叠纸钱,一炷香,来到墓前,用满腔的情感与先人细语交谈,说道往年的心事,祈求来年的美好。
每个节日都会有特定的食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端午吃粽子以表对屈原的怀念,中秋吃月饼反映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么我们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吃些什么呢?
一、蒿粑
清明节吃蒿粑,是长江以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习俗,大都以艾蒿、糯米为原料。勤劳的人们采摘新鲜的艾蒿嫩芽,捣碎煮制去汁,然后加上糯米粉拌匀,做成圆形,馅料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做成有芝麻、糖的甜馅或是制成肉馅、蔬菜馅等。清明吃蒿粑有祝愿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之意。
二、五色糯米饭
每年清明节时节,广西一带基本都会制作五香糯米饭,采来紫蕃藤、*花、枫叶、红蓝,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蒸煮,最后糯米饭呈现出黑、红、*、白、紫5种色彩。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三、薄饼
厦门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聚在一起吃薄饼。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
四、清明果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清明果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五、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会怀疑是不是跑错了场?然则并没有,要知道,最开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六、明前茶
清明饮茶,中国自古就有清明饮茶的习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称为明前茶。明前茶采自茶叶的嫩芽,是新春的第一出茶,茶色翠绿,叶质柔软,香高味醇,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用过量浓茶会引起茶醉,浑身无力,不仅如此,长期饮用浓度过高的茶,体内的草酸含量会明显偏高,患肾结石、肾脏钙化、肾功能衰竭等草酸盐肾病的几率也将增加。
广袤的中国大地,各地均保留了不同的民风民俗,上述几点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回帖,谈谈我们各自的家乡清明节都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