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情况,造就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俗。我们尤溪人也一样!尤溪的水土造就了不一样的尤溪人!
尤溪饮食习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情况,造就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俗。尤溪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料,制作出具有山乡特色的风味食品。同时,他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俗。在中华民俗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正月初一早餐吃素食初一凌晨,各家开大门,放鞭炮。有的人家,早晨起来先喝生姜红糖茶,称先吃“甜头”。初一早餐要吃素,不能吃荤。下饭的菜有薯仔、香菇、豆腐等。主食有米饭外,最重要的有线面,象征全家人长寿。初一的午餐才开始吃荤,除了鸡鸭鱼肉外,每人还要吃个蛋,叫作“太平蛋”,祈求一年平安。正月初九祭“天公”尤溪传有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之说。但对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最为注重。对种田人和生意人来说,祭祀“天公”,他能“保佑”庄稼人一年到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生意人万事如意,财源茂盛。在清晨天空还未放亮,各家各户都早早地把供品摆在露天下,恭请“天公”来受用。
元宵节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元宵节过的是晚餐,也算是“做年”,食物较为丰盛。当然,不可少的是春饼,元宵节的喜庆加上开春时节的明媚春光,此时吃汤圆,舞龙灯、闹花灯、猜灯迷。。元宵节吃汤圆,是尤溪最具地方特色的食俗之一。正月廿九穷九粥正月廿九日,叫“送穷节”、也叫“孝顺节”、“拗九节”。正月廿九日这天煮九粥祭送穷鬼,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正月廿九日,凡已经出嫁的女儿,要送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为祝愿父母健康长寿,所以又称“孝顺节”。正月廿九日,在尤溪还有穷九粥的说法(尤溪方言“穷”与“煮”意思同音),说是吃九粥,能保身体健康,一年太平。九粥是用三种米(籼米、糯米、粳米,最好是百家米),还有九种辅料煮成,吃了这“三九至尊”的粥自然能保一年身体平安。尤溪的九粥可咸可甜,煮甜的,辅料可加桂圆肉、红枣、花生、薏米、莲子、红豆等等;煮咸可加肉丁、虾干、笋丁、香菇、红萝卜等等。二月十九吃艾粿尤溪俗话说“二月十九,观音吃草”(尤溪方言“九”是“草”的谐音)。二月十九是观音生日,民间在这天有吃艾粿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观音菩萨看到凡间农民早起晚归耕田种地,非常辛苦,于是从天庭调牛下凡帮助农民耕田。观音认为农民种田打粮不容易,在牛下凡时交待牛只能吃草而不能与人争饭吃,同时还怕牛会向农民提出要求,便取来带子将牛的脖子系住,不让它们说话,要它们默默耕耘。牛下凡后任劳任怨,辛勤耕作,农民在牛的大力帮助下,五谷丰登。后来,观音看到牛帮助人们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而吃的还是草,自己内心觉得有点对不起牛,于是就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下凡采摘艾草(鼠曲草尤溪本地称之“艾”)和米做成艾粿和牛同吃,以表示自己对牛的歉意和慰劳。后来民间也仿效观音吃艾粿,以表示对牛的谢意。有些乡镇也有在农历三月三吃艾粿的习俗。四月八吃光饼光饼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发明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并在四月初八吃光饼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另外,尤溪民间还有“四月八吃光饼不蛀牙”之说,出嫁的女儿也要在这一天送光饼给娘家人。尤溪的光饼,要数梅仙的最有名。饼内有少许肉馅,面上有芝麻,烤制出来,喷香酥脆。立夏红糟笋接“脚骨”立夏日尤溪有吃红糟笋接“脚骨”习俗。立夏时山区农民都要上山拗取小笋,剥壳后,加上红糟,有条件的再加上猪五花肉,整条煮,整条吃。说是吃了立夏笋,脚筋骨就象竹杆一样刚挺有劲,能更好地上山干活。表达了人们祈求健壮,以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愿望。立夏日吃红糟笋接“脚骨”习俗,有一说与罗隐有关。罗隐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但却不得志,到处以乞讨度日。正好那天夏至日,他走到某处山道,实在走不动了,饥饿难忍,就拗笋煮食充饥。谁知吃了竹笋,肚子不饿了,人也精神了,脚筋骨也刚健了。于是,吃笋能使人脚筋骨刚健的消息就传开了。将红糟掺入同煮熟,因红糟是农家最方便的自制调味品,加上色红,为吉祥之色,再则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红糟还能帮助消化,有益健康。五月节吃粽子、田螺端午节在尤溪叫作“五月节”,是尤溪最重要的“一年两节”(一年指春节,两节指“五月节”和“七月半”)之一,粽子自然是这个节日的主打食品。在尤溪包粽子叫作“刮粽”,有白粽(即只包有糯米,没有其他配料的粽子)、豆粽(糯米和观音豆等混合)、豆沙粽等,现在民间也有包制个大的、咸味的闽南肉粽等品种。在“五月节”家庭条件好的还在家中置办午宴,请亲戚和族中长辈。“五月节”食品除了粽子外,最常见的还有白片鸡(整只用清水煮熟后抹盐切块)、切面。在尤溪还有“五月节”吃田螺明目之俗。七月半吃金粿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官圣诞因此又称“鬼节”,本地俗称“七月半”,也是佛教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七月半”是尤溪人民过节气氛仅次过年的一个重要节日,其代表性的食品是金粿。还要做“普渡”,超度亡灵,用金粿或饭团(类似北方馒头的祭祀作用)给孤魂野鬼吃。“七月半”除了吃金粿外,卜鸭(整鸭煮熟后再烟熏的本地特色菜肴)也是一道常见食品。中秋节吃中秋饼过去,在尤溪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只是体现在亲戚间相互送月饼。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节也常有家庭聚餐。中秋前夕,各种月饼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亲友间相互馈赠、送礼、请客和自家品尝。尤溪中秋月饼以西滨镇制作的酥皮肉馅的西洋肉饼最为有名。中秋之夜,合家团圆、男女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立冬喝“草根汤”立冬时节,本地有“补冬”的习俗,城乡家家户户都忙乎于大剂量的熬制草根汤,吃上几天,进行食补。说是人在这个时候“进补”为最佳时期,特别是立冬这天“进补”最有效,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庄稼人靠的是体力吃饭,辛苦劳作了一年,在冬令进补,是为了来年有更强的体力。在本地能用来熬制草根汤的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从口味上来说,洋中镇的“洋中草根汤”最受大众喜爱,其使用草根多达10多种,与之同煮的动物性原料有4种以上,因此草根香气浓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腻。冬至日吃“冬节丸”冬至日,本地称之“冬节”。冬节丸(尤溪也叫“糍仔”)是冬至应节食品。到冬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湿糯米粉团,类似没有馅的汤圆,吃过晚饭,家中的主妇就张罗着把一只大竹箩(浅沿的)摆好,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大竹箩周围,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节丸,粒粒珠圆玉润,放进笠里,象征着一家子团圆完满。大竹箩中间放一个福桔,象征着福至满门。冬节日天亮之前,先煮一碗祭拜祖先和灶君,而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节丸,就算增加了一岁。灶君公上天供灶糖灶饼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灶君公升天述职,该日“送神”祭灶的习俗(也有在二十四祭灶的),在我县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本地上供食品主要为甜品,即灶糖、灶饼;五样水果,有的人家还备有香菇、木耳、豆腐、粉丝、菜梗等斋菜五样。民间传说,灶君公平时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君公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君公之手,除夕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君公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祭灶的供品以甜品为主,就是希望让灶君公吃饱甜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不在玉帝面前说这一家人的坏话。尤溪小虎网仅整理了部分内容,广大网友可以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尤溪习俗!
尤溪小虎网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