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玉霖文闽南之旅第八卷
TUhjnbcbe - 2024/12/15 16:43:00

第八卷·闽南之旅

作者:刘玉霖

有佳人兮,在水一方

我因“坡底诗缘”结交了很多朋友,福建厦门的沈汇丰老师是其中之一。《我的坡底诗友》有一篇《千古诗人几大家》,就是写的我和沈老师的交往。因为有这么一段诗缘,早在一年多前,沈老师就邀请我到厦门作客。对我而言,会见坡底诗友,心向往之;而到厦门,更向往之。因为我的足迹还没有到过福建,厦门是个海上花园,特级旅游城市,对我很有诱惑力。但严格讲起来,我和沈汇丰先生也就是网上诗友。媒体报道网友约会的各种负面传闻,我们不必考虑;但人家通过短信或电邮邀我到他的城市玩玩,其实一开始我也就把它当作礼貌和客气语。但邀请的次数多了,且让我感到人家极其恳切,就没有理由不动心。于是让儿子在网上帮我定好了动车票,又自作主张给我买了些南京土特产。但我的行李准备了大量书籍,几乎超出了一个壮年人出行所带行李的最大重量;何况夏天带着食品一类东西往南方去,那就和因制度缺陷权力失去制约的人民公仆一样,极易腐败变质!所以这类东西我坚决不肯带,儿子也就罢了。我的儿子、女儿两家都游览过武夷山。我这次到福建了,根据他们的建议,厦门游览后,盘算着还要“直指武夷山下”。

年5月14日,我登上D次动车,南下厦门。

秉烛夜游

独自旅行,一路无话,当天下午准时到达厦门北站。

因我们早有短信联系,又从照片中知道各自的相貌,到了出站口,一见如故。来接我的还有两位陌生面孔,当然都是沈老师的好友。经介绍,一位叫沈吉民,原籍重庆,工作在新疆;一位叫魏兴中,原籍张掖,都是中学语文教师,退休随儿女卜居厦门。对我来说,相逢都是缘,何必曾相识?他们很快抢过我的行李,前呼后拥般地上了专线公交,直送到沈老师家小区单元门口,挥手暂别。我随沈老师坐电梯上到九楼,沈夫人林老师早已敞开大门迎候。

沈家是一个三代同居的大家庭。两个儿子,老大两口给沈家生了一位十分可爱的小孙女,全家视若掌上明珠。白天儿子媳妇们都上班去了,奶奶除了忙家务,主要精力和乐趣都在小孙女身上。家里来了生人,妞妞特别敏感,躲在奶奶背后,偷窥这位白头发的不速之客。

这一户单元楼,我估计面积在平方米上下,分三层空间,错落有致。一进门是大客厅,孙女可以在里面开汽车。过了客厅,有一过度空间。再向前,数级台阶向上,有两个大房间。从过度空间有数级台阶向下,就是厨房饭厅,向后有一大卧室。房子虽大,但人口众多。沈老师只得屈居在过度空间,这里为室内交通枢纽,相当于“中军帐”的显要位置。但作为卧室已无现代人讲究的“私密性”可言。他的床铺左侧靠窗口的位置,放着写字台和电脑,相当于他的书斋。

沈家的室内布置有十分浓郁的书香气,所有墙面都挂满了名人字画。有一次,我想找一面白墙壁张挂字画搞拍摄,竟然找不到一处足够大的空墙,只得平铺在地板上操作。除了书柜,木制沙发长椅和沈老师床铺底下,都堆满了书。家里的布置既整洁,又随意。我特别注意窗台上有一盆花草,看来看去像是长在光光的石头上的,难道真有“石头上开花”的事?问主人,说是把石头打孔贯穿,放在有土的花盆内,让植株进入石头下面的孔洞入口,“引君入彀”后,花草明知不是路,无奈且向前,待走出隧道,见到阳光,才算熬出了头。但限制并没有结束,通过隧道的一段茎永远不能长粗到超过洞的口径。出了洞,茎长粗了,就盖住了洞口,看上去就和长在石头上一样。但仅靠石中小茎输送水分和养料仅能生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植株需要,于是长出石头外的茎另外生出气根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若能落地入土,就成了一条新的输送营养的管道。看来,植物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更加顽强!

吃过晚饭,天已大黑。主人邀我去看看厦门夜景,我当然高兴。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一日胜两日,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秉烛夜游”。

由天津大学毕业在厦门工作的二儿子冠成驾车,转过几道街巷,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湖边。主人告诉我这就是龙舟池,几天后要在这里举行海峡两岸龙舟赛。龙舟池周边,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大建筑,犹如玉宇琳宫,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我拿出相机抓紧拍摄。当其时也,清风拂面,朗月高悬,我的摄影构图总想把月亮包进去。因为我心中有个小秘密不想告诉主人:今天是四月十六的月亮啊,而昨天四月十五正是我的生日。又是人间四月天,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们的车行驶在海滨大道跨海大桥上,主人和我在海风吹拂下,共沐清辉,端的是难忘今宵啊!

集美大学掠影

看罢厦门夜景,回来11点多才就寝。沈老师又和我约好:明早5点10分,一起下楼走走。原来沈老师和我一样,是个爱早起的人。“年少鸡鸣方就枕,老年枕上盼鸡鸣”,古稀之人不像年轻人有丰富的夜生活,作息大抵如此。

沈老师和我又都是严守时间的人,早上按时集合,分秒不差,目标集美大学方向,大步流星,穿街走巷而去。我又发现沈老师和我的第三个共同点:走路快。他走路不是散步,倒像竞走。不是晨练,胜似晨练。在我所有的朋友中,只有汉中魏义友走路是这样,但我和他尚可并驾齐驱。唯独沈老师的步行速度,我稍不注意,就要落后一截距离。人能不自觉地健步如飞,恐怕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我们起得早,从沈老师家走到集美大学文学院,估计要有二三里路程,但进入校园,几乎见不到人,学生犹在梦乡也。夜里下过雨,校园空气特别新鲜。大学的楼宇,大多是华侨捐建的,往往以捐建人的名字命名。这类建筑多有中国翘檐式屋顶,西式门窗,罗马式台柱,红白相间的色彩,基础如上海外滩洋楼那样的大块花岗岩砌就。整体式样是中西结合,很有特色。我问沈老师,这叫什么风格的建筑。老师说,就叫“嘉庚式”。我颇感新鲜,拍下多幅照片,留待回家观赏。

我们走到文学院,坐电梯上楼。沈老师拿着钥匙,打开了苏涵院长的休息室。室内一张单人床,挂着蚊帐。办公桌椅、各种生活用具,一应齐全。沈老师还特别领我看了走廊上的卫生间,问我住这里满意不满意?他说,遗憾的是这里只有一张床,不能陪我在这里住了。

关于我来厦门的住宿,说来话长。早在去年,沈老师已经留心,几次告诉我,在他家很近的地方,有一无人居住的单元房,已和主人说好,供我来厦门暂住。这样,我们活动、交流、会客、吃饭都十分方便。这次来厦门前,由于客观原因,那房子已不好住。沈老师另想他法,便找到集美大学文学院苏涵院长。院长说,住学校的宾馆,要到大学财务办报销手续,他不能批;如不嫌弃,就住他的休息室。沈老师说:刘先生是个从小吃苦的人,没关系的。拿回了钥匙,事情就这样成了。

到我临出发前一天,沈老师发来短信,说报告我一特大喜讯:他楼上邻居小两口带一个孩子,有一间书房可供我住宿,白天他们上班,大门钥匙给我一套,我可随便进出。

我没有接到特大喜讯的感觉,只觉得沈老师为我到厦门的安排殚精极虑,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关于外出住宿,我两个孩子特别交代,出门自住旅店,千万不能住人家家里,主客都不方便,这我明白。我第一天初到,秉烛夜游,回来已快11点,客随主便,便安排住到楼上邻居书房里。这家男主人叫李明浪,女主人叫王绍悦,三十上下年纪,有一个男孩上小学。初次见面,房东谈吐优雅,谦恭和善,给我留下十分良好的印象。

沈老师已和邻居说好客人住宿事宜,为什么还要带我到很远的集美大学去考察呢?因我来之前,已说明可住学校公房,不想住邻居家里,不方便我自找宾馆。沈老师为了让我在公房和邻家选择,才专门带我到此。其实他内心是希望我住邻家,互相联系、起居餐饮、出门旅游都方便,也免得他每天走很远的路来接我。

我来的当天,医院看过病,他把病历给我看,是急性咽喉炎,建议胸部拍片检查。我见他常用喷射剂向咽部喷药,口服清火消炎的药品,不时咳嗽。这种事我一看就明白:这是近来为筹备“接驾”事宜操心过度而上火了。我劝他咽喉炎要少讲话。可哪能呢?不但不能少讲,而且要大声讲,要重复几遍地讲,才能和他的聋子客人沟通,谁有这个耐心啊?亏他是当老师的出身。另外,他还有过侍候盲人书画家沈冰山的传奇经历,以后再讲。

说到这里,看官该明白我的意思了。沈老师为我的住宿问题操了太多的心。我综合平衡,决定就住在他邻居家,一是因这家人好,二是为沈老师方便。再说,邻居同意让一个陌生人拿着大门钥匙随便进出,是对沈老师的绝对信任,而沈老师方便就是我的方便。我把这意思说了,沈老师露出宽慰的笑容,好像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我们出了集美大学文学院,又走进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后门。“诚毅”是集美大学的校训,融汇着中西古今优良的文化因素,也是陈嘉庚精神的核心内质。这时,莘莘学子们已夹着书本三三两两地匆匆而过。校园里有一条陈嘉庚语录长廊,应该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穿过学院,从大门出来,回首那宏伟的校园建筑,内心很是震撼。陈嘉庚是爱国华侨领袖,他的诚毅精神,带动了很多华侨为故土捐资造福。到厦门,离不开华侨的话题。我边走边想:华侨爱国的核心含义是什么呢?他们“国”的概念,就是乡土,是乡土上世代生活的人民。他们把钱花在教育上,捐资办学,提高国民素质,可谓远见卓识。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国民党政府,还是共产党政府,或者以后有其他政府,与华侨们爱乡土、爱人民,似乎关系不大。不把爱国与爱党、爱政府完全混同起来,是爱国华侨的大仁大智,是华侨爱国的核心精神,经得起千秋万代的磨洗。

南方之南

我居南京,原来在陕西的好多老朋友都把我视为南方人,我也觉得是对的。这次到厦门,对我来说是南下,也就是来到南方之南了。出发前沈老师曾问过我有没有兴趣到金门一游?回答有,我把护照和《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都带上,一切听你安排。沈老师马上开始筹划。他自己原来没有赴台通行证,要新办。一打听,从申请,到发证,再报团,需要较长时间,且费用不菲,只得放弃。他告诉我,用游览东山岛代替金门岛,我完全赞同。理由除了上面讲的原因,我还想到,金门岛如果当年被我们炮轰过后解放下来,就是大陆的地盘,与东山岛何异?东山岛还有个著名的风动石景观,我网上查了金门旅游,并无奇特之处。老人出游以方便为先,何苦自找麻烦?就这样我们取得共识。还有,到东山岛,要经过沈老师的故乡诏安。我跟沈老师回一趟他海边的故乡,也是他的特意安排。

回诏安的动车票,我在南京时,沈老师已在网上订好。沈老师早已制定了旅游日程表,我们从集美大学步行回来,用过早餐,就赶赴厦门北站,开始了南方之南的旅行。

火车经过漳州,下一站就是诏安。诏安是个海边县城,福建的南大门,文化部专门命名的“书画艺术之乡”。我想,到这里来,一定会感受很多新奇。我们下火车后坐公交进城,在一个有城隍庙的地方下车,步行到达“沈汇丰故居”,他女儿已在故居迎接。

这所故居建于大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在沈老师一家都住厦门,这所故居“门虽设而常关”。在大门口,门楣上方有几排斑驳模糊的字迹,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辨认,原来不算什么古迹,全部文字是:“五一大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第二十分校”。本来是黄底红字,短暂的岁月磨洗,颜色消褪,漫漶不清。剥毛泽东诗词《大柏地》下阙之皮,可谓:“当年革文急,语录满村壁。装点此门楣,今朝唯叹息!”

走进外大门,是一天井,堂屋右侧,竟然长着一株南方植物棕榈。因雨水多,估计不须人的照顾就能自由生长,就和郑板桥故居有竹一样,增加了这所旧宅的风雅气息。

走进室内,又令我精神一振,原在厦门我已为沈老师家到处陈列的中国字画感到惊奇,不想这所故居竟然像是小小美术馆,不乏名家手笔,让人目不暇接。

故居是两层,楼上到处堆放着书籍画册。这屋子虽说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但经过现代装修,已看不出年代。这里无疑曾发生过很多故事,我看到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班的遗迹,只是近代的事。

我们仍然秉持高效率的“秉烛夜游”精神,游览闽南这块文化昌盛之地。

冰山一角

来到诏安沈氏故居甫息方定,沈老师便带我去他一个朋友家。穿过几条旧巷,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门敞开,不用通报,我们走过天井,径直进屋。

这是一座4层楼的大宅,一楼是全部贯通有四个房间面积的大厅,正中摆着一张巨大的画案,有画毡、宣纸和笔墨。四壁墙上挂着字画。大厅左侧放着一排木制沙发和大茶几。这就是盲人书画家沈冰山的家。

由于沈老师和冰山的好友关系,曾经给我发过一些有关冰山的照片和文字,我都没甚在意,只是约略知道他的老家有这么个奇人。冰山先生已于今年()2月去世,沈老师这次回诏安到冰山家,是来看看他的遗孀张娟雯,表示慰问;也是带我亲临现场感受这位盲人艺术家的晚年生存环境。

屋内有冰山遗孀和一男一女两位年轻人(后来沈老师告诉我是张娟雯的女儿沈子岚和女婿高伟斌),招待我们吃茶。他们用闽南语谈话,我一句不懂。我拍了几张照片,主人赠送了一本冰山传纪《残墨惊艳乐云间》的书,因为下午要去东山岛,中午沈老师的女儿女婿请饭,我们便匆匆离开。

晚上从东山岛回来,睡前我略略浏览了冰山传纪。第二天大早,我又把沈老师家保存的冰山大型画册翻开看,我震惊了!坚持回厦门之前一定要再去冰山家一次。

第二次去冰山家有冰山大姐的女儿董晓丽在,知道我的感动,又赠我《乐在云间·盲人书画家沈冰山书画作品集》,8开本,包括封套总重量我估计有三四斤,这是我的藏书中最大最重的一本。

那沈冰山究竟是个什么人呢?说来话长。

沈冰山长兄沈锡纯

沈冰山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沈用山是一位儒商,从小亲自教小冰山写柳体字,画兰花。他的长兄沈锡纯为国画大家,一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这对冰山本是极好的艺术成长环境,但他25岁双目失明,从此坠入黑暗深渊。但他不甘平庸,先

是钻研象棋,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战胜明眼人夺冠,他创作的棋谱为好几家专业象棋杂志刊用。后又衷情民乐,创作乐曲,培训女子小乐队,在很多重大场合演出。琴棋书画是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棋艺和操琴最终为他攀登书画艺术高峰打好了基础。

盲人搞音乐,如无锡的阿炳,人好理解。但画画靠色彩和造型,是视觉艺术,盲人怎么可以呢?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是谓奇迹。冰山的书画受到艺术界的极高评价。不但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成为挑战人类极限和潜能的传奇人物。

冰山双目失明是不幸的,但由此逼迫他走上另一条奇险的路,终于攀登上了书画艺术的珠穆朗玛峰。有人说,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就要关上一扇门。这话也可以换个说法,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天无绝人之路,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努力。

冰山醉心艺术,放弃了自己成立家庭的温暖,家人为他娶妻的努力全被他拒绝。功成名就以后,多少女子找上门来,他也一概回绝。曾经有个条件很好的姓韩的女孩,倾慕冰山的才华和品德,苦恋冰山,要来做他的伴侣,为他作画磨墨铺纸,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到底还是为他拒绝了,使这个女孩伤心欲绝。直到他64岁那年,有个农村寡妇张娟雯慕名而来。张女贫穷,受够了丈夫的虐待。丈夫去世后,她还带着3个孩子,连户口都没有,又无任何书画艺术方面的素养。就这么一个普通却很善良的农村妇女,敲开了冰山爱情的心扉,来了一场有声有色的黄昏恋,喜结良缘,直至冰山老去。这也是让庸人不可思议的奇事。

冰山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得到多少当今顶级书画家、艺术评论家的肯定和赞美,为他题词,为他鼓吹。多少政界高层人士看他作画,和他交流,客观上为他造势。上海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台北中正纪念堂为他办画展。他的画到了巴黎博览会,范曾在画上题字:“胸中有大千光影,笔下有如来智慧”。

冰山其人,不是一本书能载得下的,我浮光掠影的诏安之行,只见到冰山一角,他的事迹对人类的启示,更非我能道其微末。唯有友人沈汇丰老师,作为冰山的乡邻和好友,和冰山有过几十年的交往。下文《沈汇丰和冰山》即道其详。

沈汇丰与冰山

我对冰山传奇感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有感于沈老师与冰山的交往和友情。

冰山先生毕竟是盲人,他在书画领域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与明眼人的辅助分不开的。根据他的传记和他的自述,他作画时,助手先把宣纸给他铺好,根据他的要求,把毛笔调好浓淡枯湿不同的水墨比例,或蘸上不同的颜色。他先用手摸清宣纸的四角大小方位,凝神静虑,扑上画案一挥而就。一幅画只用一二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

沈老师与冰山是同宗,又是不远的邻居。五六十年代沈老师的同班好友陈步和住在冰山二哥沈振辉家上小学。因此,沈老师很早就和陈步和一起,是冰山家的常客,经常到冰山住的石庐看他下象棋。因冰山比他大12岁,辈份也较高,就叫他“冰山叔”。冰山作为战无不胜的一方棋王,沈老师受他影响,棋艺日进。他们下棋常用虚拟的棋盘和棋子进行“闭目战”,双方躺在床上就可凭象棋口诀“厮杀”,并一决输赢。

沈老师与冰山有频繁交往是在冰山开始组建女子小乐队的八十年代。那时沈老师担任南诏中学(即诏安一中分校)首任负责人,冰山女子小乐队的几名学生要到这个学校读书,找到沈老师,很快解决。开学典礼时,冰山率领这个乐队给全校师生演出,作为学校负责人的沈老师给了极高礼遇,二人交往更为密切。

那时冰山尚未成名,他在文革初发明了一种新乐器,人们称它为“冰壶”,是一种金属发声体。年6月他作为盲人上京献宝,费尽周折,但仍抱“怀璧”之情不断找有关部门,直到八十年代还请沈老师以自己的名义上书中央,希望此事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后来还是被沈老师劝退了。沈老师经常牵着他去朋友家,或到电影院听电影,或给他读报,或散步聊天,或一起朗诵诗歌,冰山对沈老师慢慢产生了依赖感。这我很理解。比如我这次跟沈老师出游,耳背更不懂闽南话,问路等各种语言交往完全依赖沈老师在我耳边大声翻译。沈老师不在身旁,我就缺乏自信。

年冰山64岁喜结良缘,也得沈老师之助。这位丧夫的张娟雯女士受过很多苦难,带着二子一女,没有户口,原来的家庭关系也很复杂。沈老师帮他们报上了户口,理顺了关系,领了结婚证,使冰山晚年有了幸福的生活。沈老师当时曾赋诗一首,以为祝贺:

欣逢盛世艳阳天,六四联姻喜事绵。

天遣佳人当助手,明年大作胜今年。

冰山成名后,他的画作,都是国家级大美术馆或如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堂等部门收藏,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出重金也难得到冰山的墨宝。但冰山曾赠给沈老师画作二幅,书法作品多幅。最珍贵的是沈老师六十周岁生日时,冰山曾在一张金纹红纸上大书一“寿”字给他贺寿。

江山也要文人捧,何况人呢?我作为外人根据已掌握的少量材料冷眼旁观:冰山的成功,他本人的天才和努力占七分,还有三分靠的是别人帮助和宣传。盲人凭心作画,胸有成竹是一回事,画到纸上是不是胸中那竹又是一回事。究竟画了什么?画得怎样?他和正常人不一样,自己看不到,摸不出。画好了他不知道,画糟了他也不知道,他的自信从哪儿来呢?这里有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的巨大矛盾,靠什么去统一?主观是盲者的心,客观是助手的眼。助手对画的评论及时、得法、准确,对盲人画艺的提高和创作的成功起正诱导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应该上升到哲学层次来理解冰山作画。实际上,外界的表扬和鼓励,既是他精神力量的来源,也是他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沈老师写了一首长诗《献给沈冰山老师的歌》,在年元旦,由诏安县怀恩中学的少先队员在石庐集体给他朗诵。摘录两段如下:

有一部史书/以一个盲人的名字称呼/有一个时代/人们称为荷马的时代/盲人本是人间悲苦的弱者/但,盲人中的强者/他们一定是宇宙的奇才/全国自强模范沈冰山/一个响彻四方的名字/几十年不屈不挠地艰苦奋斗/令人难以想象地在黑暗中求索/您终于成为我们中国的骄傲/我们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您是失去视觉的光明的天使……

史书,指的是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著的《左氏春秋》。荷马时代,指的是古希腊盲人荷马创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年元旦,沈老师又写了一首长诗《敬祝沈冰山老师新年好》,由诏安县怀恩中学的60名学生向盲人沈冰山集体朗诵祝贺新年,摘录一段:

您三十五年的艰苦奋斗/集琴棋书画艺术于一身/您奇迹般地把音乐和象棋融进书画艺术/为我国传统文人画开辟了“沈冰山道路”/您的画“甚空灵,有奇气”(画家董寿平语)/您的画“直指人心,至真至纯”(画家梦人语).名家赞叹您是“当代的齐白石”/画界共夸您是“八大山人再世”/看到您的画的范曾远在异邦也挥毫题词/“胸中有大千光影/笔下见如来智慧”/您的成功是画界的奇迹/您的贡献将千载不朽……

一位盲人,新年伊始,听到一群少年集体朗诵赞美祝福他的诗篇,其感若何?尤其知道这是老友汇丰创作的,其情若何?我们再欣赏沈老师年写的颂赞冰山的词《沁园春》,更有味道:

中国盲人,笑言苦难,傲步丹青。忆朝辞丽日,梦游仙境;苦吟长夜,珍爱今生。听画弹琴,赛棋挥翰,奋发惊天动地情。如八大,善传神写意,再著心声。豪情召唤潜能,更九上京师竭至诚。赞乐观进取,存心奉献;许身艺术,锐志鹏程。百幅佳图,千年孤品,画苑称奇美誉腾。期明日,莅巴黎办展,为国扬名。

世界上的奇迹,都是伴随着发现者的宣传而走得更远。沈老师作为冰山老友和知情者所作的宣传,与政界、书画界大人物的力挺相比,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总是一点正能量。年2月25日,冰山走了,沈老师满怀悲痛赋诗一首为老友送行:

巴黎办展梦虽空,浩魄已留环宇中。

此去云间当笑慰,荷魂千载耀鸿蒙。

冰山原已筹备去巴黎办画展,梦已成空。这次我和沈老师两次到冰山家,人去楼空,唯留遗孀,能无感乎?但我们知道,下次若再来此,这栋属于沈锡纯、沈冰山二兄弟的祖产就要变样子了。据说冰山逝世后,福建省政府迅速拨款几百万元,要把旧居改造成《沈锡纯沈冰山纪念馆》,列入事业单位编制,安排四名工作人员。冰山养女,也就是张娟雯的女儿沈子岚就要改行做新工作了,我们乐观其成。

沈氏宗祠

在闽南漫游,无论城镇和乡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别具特色的家庙和祠堂,应该属于一种内涵深厚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我至少参观了十多处这样的地方,也只是看看外表,无时间细看。

沈汇丰故居向右走不到30米,就是“沈氏飨保堂大宗祠”,又叫沈氏家庙。如果像参观历史博物馆那样,把每一副楹联、字画文物、人物传略、砖雕木刻、建筑工艺等等,都留心看一遍,也得大半天时间。我只是一个观光客,浮光掠影转一圈,仍然使我印象深刻,感慨良多。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孝道。自古以来,很多皇帝都自诩以孝治天下。文革极左党文化提倡“大义灭亲”,颠倒了很多人伦是非。我看到过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小说,家庙祠堂往往是封建腐朽保守势力的代表,很少有正面形象,这是“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这次在闽南看到的居民区里最精美的建筑就是祠堂和家庙,可见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心目中仍然很有地位。这些精美建筑,我判断多为改革开放以后重建重修重光的,其精雕细刻,无不为当地建筑艺术精华。

然而,最令我惊奇的,是屋脊精美绝伦的“剪瓷雕”,其造型和色彩让人叹为观止!我也不失时机地把镜头对准了它。好在我身边有老师,有不懂的就问。沈老师给了我反复讲解,证明我的感觉没有欺骗我,这确实是诏安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全称为“诏安剪瓷雕工艺”,源于宋代,现为沈氏家族传承,已达第四代传人。作为福建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已上报申请国家级文化遗产。这种工艺流行闽台和东南亚,装饰寺庙宫观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等处。因为是瓷质,色彩鲜艳,永不退色。

民族是由家族组成的,家族是由很多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又是由关系更密切的成员个体组成的。所谓炎黄子孙,就是两个大家族。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强调都是龙的传人。说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就是从家族观念出发,两岸一家亲。以上说的都是停留在文字或口头上的东西,还有中央电视台调查什么“家风”之类,说到点子上的不多。我这次见到闽南那么多家族祠堂和家庙,对提倡孝道,凝聚人心,传承美德,积德行善,济困扶危,和谐邻里,规范行为,激励上进,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祖宗的业绩在,对子弟的励志上进确实是一种榜样和鞭策。有祖宗祠堂在,对子弟的行为有约束作用。祠堂里公认的祖宗遗训,就是为人行事的规则,是家风的内容之一。家族兴旺与好的家风密切相关。推而广之,就是“以德治天下”,尧舜之世也。这当然是理想。当代社会大谈法治,而德治更欠缺。缺乏德治的法治,古代有所谓“乱世用重典”,但不是和谐社会也。

扯远了。我和沈老师在诏安城里和乡下,参观了不少宗祠,都有专人维护。有的宗祠成了老年人聚会的地方,或喝茶谈心,或下棋打牌。沈老师遇到老朋友,都很乐意在宗祠前合影。有一次,我们已走远了,又被几个老年人把沈老师和我拉回,在祠堂前合影留念。祠堂和家庙,是闽南特有的一道人文景观。

漫游东山岛

到达诏安的当天中午,我在一楼喝茶休息,沈老师上楼眯瞪了一小会,我们就背上小包,乘公交下乡。到了林头村,找到林头中学校长沈水枝,他是沈老师的学生。稍事休息后,便由沈校长开车,向东山岛进发。

汽车上了一座不是特别长的大桥,叫大产大桥,桥下就是海水。过了桥,我们就进入东山岛了。可我一点没有在岛上的感觉,汽车仍如在大陆平原上奔驰,且行程似乎还很遥远。交谈起来,我才知道东山岛是一个县,可不是“蟹屿螺洲”那么小巧,也不会像在飞机或军舰上看钓鱼岛那么有趣。一个“岛”字,容易让人的想象先入为主。清朝大臣回报工作,把香港都说成是蕞尔小岛,弹丸之地,皇帝怎能把大片土地割让给外夷呢?殊不知大英帝国的老家仅仅局限在区区英伦三岛上,作恶多端的大日本皇军,老巢就四个岛而已!

闲话少叙。我们在东山县城的十字路口问了交警,终于把车开到了海边,看见了“东山风动石旅游区”的大门。海边的礁石和沙滩,小岛和渔舟,都能让我心旷神怡。然而最能让我心潮涌动的,还是那水天相接的蔚蓝大海,海浪涌动撞击礁石的雪白浪花……然而,今天东山岛的海面波澜不惊。我想,海峡那边就是宝岛台湾,但愿多灾多难的祖国海晏河清,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永远不要出现风云突变风急浪高的事儿。

风动石是这里的镇园之景,今天游客稀少,我们可以零距离

观赏这一上帝杰作。景区内的关帝庙也是值得一看的,据说这是海峡两岸规模最大装饰最精致最豪华的关圣帝君庙宇。我总想用故宫建筑的精致豪华来对比这些民间庙宇。故宫无论建什么宫殿楼台,经费总是有预算的,制度再严,也不能禁止大臣从中贪污克扣,这是中国官场传统痼疾,国朝不也频频有豆腐渣工程出现吗?而民间建庙宇却不同,从经费上来说,大款一掷千金,小老百姓也虔诚地凑个份子。沈老师拜谒时,我看到他向功德箱里恭恭敬敬随喜了元。在南方富庶而又有虔诚信仰的地区修庙,群众自觉捐献的经费往往很充足,就怕没地方用。此其一。再有,这些善款,没人想贪污,没人敢贪污,举头三尺有神明,道德信仰比纪委监督和八条规定之类不知灵验多少倍!

这座关帝庙内部的豪华精致我语言无法形容,照片也难尽其妙。应该说,很多构建是民间工艺品,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由于精雕细刻,说不定要花上几个月功夫。富翁捐赠的除了钱,还有艺术品。时间久了,都是文物。

这类景观,其实我并不很感兴趣。我最喜欢的还是天然美景。在这里,我在海边逗留时间最长,碧海蓝天,礁石沙滩,总能使人心情为之一畅,充分享受和体验大海的辽阔旷远,坦荡包容。

东山岛的海岸线很长,可看的地方还很多。不过大可举一反三,留一点想象比一览无遗更精彩。这也是一种旅游心得。比如到一个景点参观,是先看全貌好?还是曲径通幽,逐个看细节最后有条件再看全貌好?我一般主张后者。那年我在东莞游可园,先是在园子里绕来绕去看各个景点,都很新鲜,最后却发现一座高楼,爬上去,看到刚才在园子里所走的路线,就这么大点儿,围墙街市都看到了。假如先上高楼,一览无余,再去游园就没有那样充满未知的神秘了。此乃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路过东山又一家

从海边返回,来到东山一户人家,就是沈老师夫人林赛英老师的表哥刘阿俊家。张王李赵遍地刘,姓刘的碰到姓刘的,一般不会有“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宗”的冲动。有时客气开个玩笑,说什么“五百年前是一家”,但大多一笑了之。比如,毛泽东折腾刘少奇那会儿,全国那么多姓刘的人,就没见有几个因为与刘少奇同姓而和毛泽东理论去。反之,刘邦当了皇帝,虽然免了全国刘姓人家的农业税,也没人敢因为姓刘而上京和他套近乎,像阿Q想和赵老太爷认本家似的。连他原来在一起玩的穷哥儿们,也不敢再提小时候那些淘气的事儿。

闲话少叙。表哥家住的宅第室内精美的布置,众多的字画和工艺美术品,让我眼睛一亮。家里供的是武圣关帝爷,墙上有一张“全家福”,从中可见表哥家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二老六中三幼童,橄榄型人口结构突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沈老师到表哥家是为了叙亲情,还是来“蹭饭”,或兼而有之,我不好揣度。反正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他带了两个食客,加上表哥表嫂和两个孙辈儿童,正好可到大饭店可以凑上一桌。果然在表哥家停留时间不长,就来到了一家饭店二楼雅座吃将起来。我当然明白,沈老师为了我旅行愉快,让他的亲朋好友请我们吃大餐,一路下来,欠了不少人情。

我和小胖男孩坐一起,我估计是表哥的大孙子,他已上初一,话还蛮多。我说你写到纸上,我听不清。字写的很好,已达到有些高中生的书写水平。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惯用电脑打字,手写体或如狗爬似的,也是常事。棒小子对我这个不速之客很感兴趣,问我原来是干什么的?我说当医生。他马上在纸上写:你对心血管病有研究吗?我回答没有。这个屁小孩性格外向,好奇心重,我建议他好好读书,将来当个记者。

上的菜自然都是海鲜。说老实话,在我原来的生活里,吃海鲜意味着奢侈,但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口感和胃肠,从来不把海鲜当宠物。舌尖上的中国征服世界,饮食文化的知识性是不可怠慢的,上一道菜我就得请教一下沈老师。开始上了一笼外形像南京烧卖的食品,一问叫做“肖美”,外皮子就和烧卖一样的面皮,但里面包的不是肉汤拌米饭,而是多种海产品的馅子,和后来上的鱼粥,都属于正餐饭食,不算菜。广东人家吃饭先喝汤,闽南人家吃饭先用饭食类填一下肚子,再饮酒品菜,“肖美”就相当于先用的饭食。这与北方空肚喝酒吃菜最后上馍或米饭不同,前者合乎生理卫生,对胃肠保健有利。我在陕西见到人家遇到请吃饭时,都先在自家啃半个馒头再上阵赴宴,怕的是酒入空肠容易醉人,输在起跑线上。这次在沈老师家,就遇到一位甘肃张掖的退休教师魏兴中先生,这老头仍保持西北风情,和我对酒,要划拳。我不会,改为老虎杠子。他老先生看似老手,把虫读成“去”,我听不分明,怎么总是我输?我把酒干了,他把我杯子拿过去,慢慢倾倒,如果能滴出一滴酒来,就说我未全干,又要罚酒。后来请沈老师儿媳做裁判,防止因我耳朵听不清被忽悠。其实我已得知此兄就二两酒量,虽然声势逼人,何足惧哉!结果把半瓶金门名酒喝干了事。

不过,闽南这地方的人家请客吃饭,并不过于劝酒,喝酒多少基本任客自由。不像北方人酒席上那样,觉得不硬劝死灌不热闹,劝酒是对你好。爱喝酒的人就像袁世凯心里想当皇帝嘴上说不行非要人“劝进”一样,不兴主动。所以爱酒的同志在南方不能太指望主人反复劝你酒,假谦虚是要不得的。

好了,有道是游完礁岛逢亲戚,又赴酒楼尝海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虾塘野趣

5月16日上午,由沈老师朋友企业家沈惜坤派他的侄儿沈少志开一辆四座小货车,负责我们在诏安境内的交通。早饭后把我们送到梅岭镇,会见沈老师的又一友人何华光先生。

何华光的父亲何瑶波原是诏安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据说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文革祸乱,诏安天翻地覆,何县长被一伙造反歹徒劫持,乱刀刺死。可怜何公,未酬壮志身先去,长使人民泪沾襟!福建省政府追认他为烈士。由此给小小年纪的何华光很多人生启示。中午我们在一起用餐时,他掏出一个随身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他原创的警世格言,一一指给我看,可见他对世事有很多独立思考,我想这与他从小的家庭经历和心理创伤有关。

我们来到了何先生在镇中心两面临街的“海马饲料诏安总经销店”,伙计们说老板不在店里。沈老师马上电话联系,召之即来,一同进了与店面相连的家居大宅,照例喝茶,然后领我们参观。家是三层楼,二楼陈列着他父亲的事迹照片,每层楼毫无例外都布置有中国字画,文风浓郁。

他们二人叽咕了一阵(聋子的感觉勿怪),然后招呼我一起出屋。何先生骑上摩托车,我和沈老师坐在车后,稳稳上路。走了约五六里路,道路渐窄,摩托走在两边都是大水塘坑洼不平的田埂样小路上,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段,只见身边的水泽和远处的青山,有几间临时搭成的简易窝棚,车子停下,说是到了,我小心下车。

原来这是何先生经营的虾塘,共计九片水域,每片10多亩面积,合计多亩。简易棚子里住有一位看守老员工,养着一条狗。何先生有一间专用的三四平方米的小棚屋,为办公室兼休息室。小门打开,居然还有一方“室雅何须大”的牌匾!此匾在这陋室出现,实在风雅之至。倘若把这块书法家写的牌匾挂到镇里他家一楼的豪华大厅里去,简直是个幽默。

我看眼前景致,大片的水,有远近恰到好处的一簇青山做背景,如果让一位穿蓑衣的人坐到小船上,大有“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意境。何先生就让看守的老师傅带我和沈老师上船,荡起双桨。因舟小人近,把人拍进去作为风光照片缺乏诗意,我就弃舟登岸,专门为他们拍了好几张水上泛舟图,野趣盎然,意境颇佳。

中午何先生请饭,在镇上一家知名饭店,选在二楼雅座。就我们三人,问我喝什么酒,我照例说“客随主便”,结果打开一瓶张裕葡萄酒。上的都是海鲜类菜,一盘大虾,共10只;一盘小海螺,9只;一盘虾姑,数量多些;一盆鳊鱼形状的小鱼,一条中等大小的桂鱼……还有一罐海鲜汤,汤中小鱼叫“跳鱼”,据说身价不菲,又加了名贵药材“壳服”煎熬,更非寻常。我看那“跳鱼”,就和我们老家那种叫“罗伙”(音)的小杂鱼外形相似,儿时听母亲背一段什么书上的句子,有四句,第一句是列举几种名贵的鱼名,记不得了;第二句是“青白鲥黄价倍加”,意思是青鱼、白鱼、鲥鱼和黄鱼价钱更贵。下面两句:“勤俭人家无滋味,糟熬罗伙醋呛虾”,意思是勤俭人家吃不起那些名贵的鱼,只弄些罗伙鱼和酱熬了,或把小河虾用醋呛一下就对付了。可见如果主人不解释“跳鱼”的贵重,我就把它当“罗伙”一类喂猫的小杂鱼对待了。

主人经营虾塘,开水产品饲料店。可主人却特别强调,今天吃的这些海产品全是野生。我就想到我们的祖先原靠打猎和采集为生,吃的食物还不都是野生的。后来子孙们进化了,懂得饲养家畜和改良品种,把野猪豢养成家猪,把野桃树嫁接成家桃树,感到家养的猪肉比野的嫩,水蜜桃比野毛桃甜。曾几何时(具体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工培育的东西不吃香了,人们追求吃野生的了,不是草鸡蛋只是模样儿俊俏些也冒充草鸡蛋卖钱了。想当初(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筵席上有甲鱼就了不起,不用问,都是野生的。看如今,超市养在玻璃池里的甲鱼都打瞌睡了,也少有人光顾。这是为什么?是人在心理上认为物以稀为贵,还是人工养殖的产品确实激素和农药超标,倒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酒喝完了,菜还剩的有。一个电话,何先生走了。我和沈老师下得楼来。这是何先生经常光顾的酒店,记账即可,不须付款。我悄悄问这桌海鲜菜多少钱,店员回答多元。我连说便宜。何先生也算一方头面人物,曾经是本镇粮站一把手,他女婿又是本镇镇长,饭店是不敢宰他的。我有个感觉:你要以为在海边饭店吃海鲜就便宜,就像到西瓜地里吃西瓜一样,那准失误。

兵器销为日月光

酒足饭饱,沈少志的车也开来了。我们继续在诏安海边漫游。汽车开到诏安南门,是一处高坡临海的地方。这里不是旅游区,外地游客不到,完全是原生态。我沿着一条被开着美丽小花的藤蔓覆盖着的荒径,弯弯曲曲地下坡向海边靠近。小径到头,是一处海边石屋的房顶,无路可走了。我本来还想从房顶处设法下到海滩。沈老师说,时间不多,还有其他地方要去,我就居高临下拍了一些渔港的照片。沙滩上有一排船,我想等潮水来了就可以下海。海上也停了很多渔船。远处有些小的离岛,水天相接,风光不错。

又向回走,那些野花太美丽了,忍不住用微距近拍了几张。走到坡顶,境界更加开阔。坡顶上有一座两层楼的框架建筑,只有水泥梁柱,有点像烂尾楼那样子。沈老师介绍,这是海峡风起云涌的年代建的阅兵台,张万年将军曾在此检阅海陆空三军操练。我由此想到当年这里军旗飞舞杀声震天的场景,金戈铁马,何等威武雄壮!吓得

美国

佬把第七舰队都开过来了。而今我来参观这些旧垒荒台,或许就如参观金门那些废弃的藏兵地道一样。“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这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么?非也,没有男耕女织、田园牧歌,人民怎么生活,造枪炮的钱又从哪儿弄来?

岁月如歌,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同属一个中国,血浓于水,咱都不打自己人了。中国与四邻的一切后遗症都是内战造成的,兄弟睨墙遭外侮、家里不和受邻欺的历史该结束了。从此化干戈为玉帛,海峡风平浪静,人民安居乐业,两岸一家亲,友好往来,发展共赢。兄弟共同努力,看谁有本事把属于咱炎黄子孙的土地海疆都争回来,这才是正经大事啊。

我立于坡头,看看这转眼已为陈迹的阅兵台,再瞭望在水一方,心潮澎拜,感动不已!有道是: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善哉!

水市渔村,一缕孤烟细

从诏安南门返回,我们来到赤石湾。这里是一处渔村,面临大海,沈老师有一表妹家就住在这个渔村里。

村子不大,很快找到表妹家。这是一栋较新的现代别墅建筑,门楣上阴刻涂金“彤云暎瑞”四个遒劲富丽的楷书大字,意思就是红色的云彩映照着吉祥之家,真的郁郁乎文哉!从大门向室内望去,大幅山水国画带着文雅气息映入眼帘。别墅还另有侧门,门楣石刻“听涛”二字,在海边渔村,特有诗意。

渔村还遗留一些老建筑,石头墙,能抵抗海风海潮的袭击。我想当年倭寇来了,也能当堡垒抵抗一阵子的。不过,现在渔村应该是很富裕的,那些老屋,未必住人了。

渔村临海,这里的海叫赤石湾,看上去就是个海湾,停泊了很多的渔船,有画儿上那种小渔舟,更多的是能到远海捕鱼的大机动船。我拍照时,正有一只渡船,坐满了人,向对面岛屿开去。

离赤石湾不远,我们又到了宫口港,在一处天后宫前的广场上停了下来。天后也是闽台共同敬奉的神袛,是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我们下车没有参观天后宫,沈老师是来看望一个朋友,我也跟着进屋,照例喝茶。朋友是做小超市日杂生意的。在一个县的大范围内,几乎到处都有沈老师的亲戚和朋友。在诏安县城大街上,走几步就有人和他打招呼,人缘人脉,乡情乡韵,好不令人羡慕!

告别诏安

在诏安一晚和两个大半天,我的眼睛和照相机镜头都在不断接触新事物,收获颇丰。

在诏安的那天晚上,我们夜宿沈氏故居二楼。沈老师把挂有蚊帐的大床让我睡,他自己把一张堆满书的小床收拾了一下凑合。我倒没有过分谦让,但没有把蚊帐放下。一是因为当时没有感到有多少蚊子,二有更堂皇的理由:一室二人,我把蚊帐放下,不就是主观故意让屋里潜伏的蚊子去叮咬沈老师一人吗?沈老师已点了一盘蚊香。我说,房间面积太大,建议再点一盘,也照办了。

我吃了一粒舒乐安定,加上疲劳,睡得很好,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突然发现,我的两只手臂每平方厘米平均至少有二三个以上蚊子作案证据,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十分瘆人!而沈老师的皮肤竟然正常!蚊子是家蚊?也姓沈?不是的,这事我还算个明白人。沈老师与诏安蚊虫家族自幼相处,已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具体说,就是蚊子咬他时,一种异性蛋白进入他的皮下,老相识了,不会发生明显的变态反应,毛细血管不充血,就没有红点点出现。蚊子对待我,优待老外不可能,但也绝不欺生、排外或故意多宰,应是一视同人。但我的免疫系统对诏安蚊虫叮咬进入体内的异性蛋白,是初次遭逢,反应强烈,蚊子咬一处就是一处战场,那红点点就是毛主席说的“弹洞前村壁”,不但不好看,还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样子!从我的例子告诉博友一点生活经验:到一个生态环境与你原住地差别较大的地方,别以为土著能吃的虫你也能吃,土著能游泳的水你也能游……等等。

闲话少叙。我们在街头小吃摊用过早饭,便招手要了一挂三轮车,到县城边缘沈老师的女儿女婿家去。

两个老头总是起得很早,到达沈老师女婿沈志斌家,一家人大致还在梳洗阶段。志斌业医,是个沉静稳健的人,所开诊所叫港头村卫生室。居所门面房四间,两间作为诊所门面,前半一是诊室,一是药房,后半一是检查室,一是药品杂物仓库。全楼三层,总面积相当于24个房间,算是很宽敞了。登上三楼露台,一汪美丽的湖泊就在脚下,应该是个大鱼塘,所谓亲水住宅,无过于此。

我和志斌已不是初次见面,昨天刚来诏安的中午,就是志斌在酒店请的客。除了泰山大人和我以外,还有一位坡底诗友沈云枝先生,一位青年才俊,诗书画都很了得,现在是诏安县书画院副院长,诏安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沈院长闻我来到诏安,特意赶来。因为坡底韵,在这里相见,也算他乡遇故知了。

诏安县城不大,有些街道我已反复经过,它的人文气息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春节过去好几个月了,家家户户门口的楹联仍完好如新,且多为墨写手书,非印刷品。菜市场也考察过一番,海产品很是丰富。

5月17日下午5点,我们提前去火车站,结束了两天丰富多彩的诏安之行。

旁听集美作协会议

5月16日晚返回厦门。17日一早,我们去集美图书馆,把我捐赠图书馆和集美作协的一批书送过去。

来到集美图书馆,集美文联、作协正在四楼大厅举办“激情端午·诗意集美·诗人诗作品读签赠会”。沈老师让我带到厦门赠给集美作协的书,也放在主席台桌子上。

大凡坐着听会,因我耳背不知道人家说什么,总是一种煎熬。若是被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玉霖文闽南之旅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