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下来几篇,要详细说东汉书法的核心内容了,就是东汉碑刻书法中的隶书书法。
因为内容较多,这是第一篇,本文说三个问题:
1、隶书和“八分”的区别,“八分”名称的来由;2、米芾说“石刻不可学”,石刻真的不可学吗?3、汉碑隶书书法的十四种流派。
一、隶书和“八分”的区别
从河北定县八解廊出土的简书来看,西汉宣帝时,隶书已经完全成熟,它的结体工稳扁方,用笔逆入平出,取横向笔势,波挑分明,横竖笔画转折处方折。
(定县汉简)
这一类隶书在东汉的一些官文书以及正规严肃的场合仍一直沿用。立于宗庙、山川、坟墓的碑铭是为了崇祀神灵、敬怀圣贤、或纪功述德、垂示后昆,所以也都用这种隶书书刻。
西汉简牍中还常见无波挑的隶书,较简率,其书写的速度应远远快于上一类隶书。便于日常使用。到东汉后期,这种无波挑的隶书就逐渐演变出行书和一种较行书工整的新型书体。古人习惯于将通俗的新书体称之为隶书,于是将这种工整的新型书体也称之为隶书。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隶书,它就是以后发展成为楷书的书体。
而有波挑的隶书,人们一般称之为“八分”。“八分”之名称约起于魏晋之际。这和草书演变出今草后,将原来的草书称为“章草”是一个道理。如果用一条明确的界限区别隶书和八分,只有一条,即有波挑还是无波挑。
有波挑的是“八分”,无波挑的是隶书。
(隶书与“八分”的区别)
再说说“八分”名字的来历。
关于“八分”分字的来由,有三种:其一,秦代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用“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认为这一书体得名于字的尺度大小;其二,唐代张怀瓘认为汉隶演变“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就是说,“八分”这种字体,字体字势像“八”字一样左右分布相,字势左右分布相背,这是以笔势向背分而得名。如图:
(《史晨碑》里的“八”字)
其三,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书札》录有一段话,即:“八分,蔡文姬云:‘臣父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字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元代吾丘衍(即《三十五举》的作者)亦认为:“八分者,汉隶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隶字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三种说法如图:
(“八分”名称三说)
这三种说法,第一种以大小而得名,汉代一尺合现在的23厘米,字方八分,约二厘米见方,若写于简牍,则字显大,若与汉碑中的文字大小相比,字又过小,所以此说不可信;第三种,则明显假托蔡文姬言,所言书体非指有波挑的典型汉隶,也可以不用考虑。
当今同意第二说者较多,其实,如果深入思考,第二说也最合理。
还有对应的一组称呼:带波挑的隶书,也就是“八分”,又被称为“典型隶书”;不带波挑的隶书,被称为“通俗隶书”。
西汉至东汉早期的一些隶书碑刻,并无强烈地表现书法艺术的意识,故石质粗砺,制作不讲究,石面不平整,也不打磨,刻工简率,书写都是用日用的“通俗隶书”,现在我们看这些作品,自然会产生一种朴茂浑雄的感觉。
(西汉五凤二年刻石)
到了东汉,因为社会风气标榜名节,提倡孝道,迷信神仙、追求奢靡,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书法艺术普遍产生爱好,书法家群体逐渐诞生,促使了碑刻在桓、灵时期大量产生,而书写时,多用“八分”,八分书工整华美,笔法丰富,装饰性强,是当时最适宜用于碑刻,又最能表现书法美的书体。
(东汉《乙瑛碑》局部)
二、米芾说“石刻不可学”,石刻真的不可学吗?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海岳名言》里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言下之意是说:碑刻是书家写好之后让工匠翻刻在石碑上的,就算工匠的手艺再精湛,刻成的文字多少也会有点走样,要想得到古人用笔的精髓和趣味,要看书写真迹。
(米芾《海岳名言》片断)
米芾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并不绝对。
实际上,东汉立碑,对碑石的质量、制作、书刻都十分讲究,碑石要派人外出采集,要打磨平光,并加以雕饰,要请赁手艺高超的石工。因此,东汉名碑如《乙瑛》《礼器》《史晨》《曹全》《张迁》诸碑及《熹平石经》等,石面皆平整光洁,历一千八百年而不剥蚀。
这些丰碑臣刻,石质皆精细,刊刻工致,双刀斜下,字口光润,充分表现了书写的原貌。其中尤以《礼器碑》《曹全碑》为精,它们笔画起讫提按,毫芒毕现,视之如睹墨迹。足见当时石工技艺,代相传授,精益求精,造诣极高。
(《曹全碑》局部)
(《曹全碑》单字原石放大:曹)
诚然,石刻文字经几道制作工序后,已反映不出真实的笔法,但是在清末民国汉简未大量出土以前,人们无法见到汉代人的墨迹,学汉隶主要是从碑刻入手。
并且,清代碑派书家是从二王藩篱外另辟蹊径的,他们对传统的笔法并不在乎,而是将汉代碑刻由笔法与刀法相结合的形态,包括千百年来风雨剥蚀的痕迹,所形成的生拙的笔画和古仆的气息,称之为“金石气”或“石气”,来作为自己创新笔法的滋养。
这里有个名词:金石气。所谓的金石气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完全凭个人的喜好、追求去摸索和领悟。清末书法家姚孟起《字学忆参》中说道:
临汉碑宜有石气,然非拳曲之谓也。问:何谓石气?曰,不可说。
作隶须有拙笔,乃古。
客观事实上,汉代石工那种简率的刀法,并非是要想在书法的基础上作艺术的再创造,而是一种技艺上的不成熟,但它在清代碑学派书家眼里,却正是他们所要追求的一种原始美、质朴美。由此,清代碑学派是循古而创新的流派。
当汉简大量出土,在能见到汉代人墨迹的过现代,汉碑仍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
原因:1、汉简字小,小字的笔法结体同大字有异,虽可放大影印,也不一定适合作大字临习。2、汉碑文字之规整茂密的结体、生拙古朴的笔画、天真自然的意趣,以及风格纷呈的品类,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三、汉碑隶书书法的十四种流派
这里的十四种流派,是侯镜昶《书学论集》的一家之言,但却非常详尽,如果立志遍临汉碑,这十四种流派所涉及的汉碑,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