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四月底到郊区,在不经意间,看见到路边许多的清明菜,与清明节前相比,一下子拨长高了很多,低下身子摘起一株细看,灰白丝状叶被,摸起来软绵绵的,茎顶上面已经开着了灰黄色头状花,花朵虽然小,却显得特别可爱,象缩小版的向日葵簇聚在顶头上……
我们叫清明菜,其它地方还叫佛耳草、鼠曲草、燕子花、棉絮头、寒食菜等等。听说它喜欢疏松湿润、营养丰富的土壤,一般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干地、湿润的草地,但在我们的家乡,经常在田边地坎、果园、路旁见到它生长,算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植物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年逢清明节前后,家里都有吃清明粑的习俗。每到清明节,家里年岁长的老人就会去采摘一些清明菜回来,特意给儿孙辈们做一些清明粑粑。
老人们还常讲,要在清明菜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因为它在清明前后食用味道是最佳的,否则过嫩或者过老口感都会很差,另外清明菜的叶片上会有一层白色的细细的棉毛,所以一定要多清洗几次,以免影响口感。
清明菜采回来以后,及时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就可以食用了。
清明粑粑烙好了以后,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让人越吃越想吃,现在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清明菜之所以会称为清明菜,是因为它的花期一般在1-4月,一般在寒食、清明节气发芽生长,然后到了清明节前后集体开花,变成可食用的状态。
江浙地区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团,香糯可口。四川、重庆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当天采摘嫩苗切碎,揉入春节时期的糯米粉、汤圆粉或者面粉中做成饼,香甜可口。
小小清明菜诠释着人世间的亲情,传承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这或许是它更加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