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有一种网红小吃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那就是“色如碧玉”的青团。
不过,为什么有些“文化人”在收到好友寄来的青团后,会露出仿佛吃了屎一般的表情呢?
这事儿,得从一把火讲起。
01你就像那一把火
传言,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早年命苦,先被亲爹晋献公追杀,后被亲弟弟晋惠公追杀,亡命天涯。
只有几个随从,还跟在重耳身边。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位随从背叛了重耳,还卷走了重耳仅剩的余粮。
就在重耳快要饿昏了的时候,剩下的随从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偷偷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跟野菜一起炖成汤,给几乎昏迷的重耳喂下充饥。
重耳知道真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夺回王权,然后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恩情!
后来,重耳果然夺回了王位走上人生巅峰后,想要赏赐介子推一个大官。
而介子推认为,自己忠君乃是分内之事,重耳当上君王乃是天意,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劳。
所谓“无功不受禄”,介子推选择归隐山林,重耳请了他很多次,介子推都不愿意出山。
重耳一着急,干脆让人放火烧山,想要把介子推从山里逼出来。
介子推也是个狠人,说不出去就不出去,结果被活活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后悔也晚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约定了每年的这一天不许点火,只能吃冷饭。
因此,这一天被叫做“寒食节”。
不过,这个介子推的故事并非寒食节真正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们有个“改火”的习俗。
初春时分,天干物燥,去年保存下来的旧火种很容易引起火灾。
于是,人们约定了一个时间,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举办一场盛大隆重的祭祀,重新取火,作为一年的新开始。
后来,“改火”这个习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远古节日——“禁火节”,也就是寒食节的前身。
在熄灭旧火焰到点燃新火焰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餐熟食,“寒食”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青团便是为此而生。
02这可不兴送啊
在很久以前,普通人过寒食节时,通常喝的是用麦芽或者谷芽熬成的粥。
后来,有人认为,这几天不吃热乎饭,身体里面积累了很多寒气,得想个办法驱一驱。
当时的江南人用鼠曲草、杨桐等植物的汁液将食物染成绿色,取“青阳”之意,来祛除体内的寒气。
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用植物汁液、蜂蜜和糯米粉制作成的小吃。
这种龙舌拌,被认为就是青团的前身。
后来,艾草因为有着辟邪、纳吉、迎新、驱湿的优势,成了最重要的植物汁液来源。
再后来,人们开始用浆麦草汁来替代艾草汁,让青团的味道更清香,颜色更鲜艳,而青团的里面也增加了豆沙、枣泥、玫瑰等各类馅料……
青团的味道和口感越来越好,颜值也越来越高。
不过,古时的青团除了被吃以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供奉给祖先的祭品。
在唐朝以前,就已经有人在寒食节这天祭祀自家祖宗,只是当时的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被视为“野祭”。
唐朝以后,寒食节这天祭祀先祖成了皇家带头举行的官方行为,这一天,皇家祭拜皇陵,官府祭拜孔庙,百姓祭拜先人。
好看又”辟邪纳吉“的青团,从此与供桌、香炉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地区保留着过节时用青团祭祖的习俗,所以当这些“比较懂的人”收到一盒“青团”作为礼物时,脸上的表情可想而知。
如果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心情,请想象一下打开红包后,发现里面装满了冥币的场面。
所以,作为礼物的话,青团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当然,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现如今的寒食节连假期都没有了,还讲究那么多干啥?
03流传千年的假期,说没就没了
现今,大部分人们都只知道清明节,少有人知道寒食节。
因为寒食节早就被清明节给吞并了。
在远古时期,寒食节被定在冬至以后第天,经常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重叠,一般只差一两天。
于是到了唐代,寒食节的假期与清明节的假期,就合二为一了。
不过当时,人们还是更加看重寒食节的祭祀活动。
以春游、祈福、搞对象为主要活动的清明节,还只是寒食节的跟班小弟。
宋元时期,清明节将寒食节人们吃冷饭、祭祖先的的内容吸收了过来,从此坐稳了节日一哥的位置。
明清在假期制度和活动内容上,大体继承前朝,没有太大的变化。
寒食节的地位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一个叫汤若望的人。
在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就不再是冬至以后天了,它被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还保留着寒食节这个节日,但是因为距离清明节太近,而且又没有休假,就导致人们逐渐冷落了寒食节这个曾经的老大哥。
青团,这个为寒食节发明出来的食物,也成了代表清明节的特色小吃。
我是:闻芒,欢迎您顺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