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放了三天假,方便大家都可以回乡下挂青。但说起挂青二字,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不是“挂清”呢?清明节呀,“挂清”最适合了;还有人说,应该是挂“亲”,挂念亲人嘛!可是传统文化是约定俗成的,挂青就是挂青,不能写成其它字,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内涵。
先说一个故事:目连救母。
目连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非常有名气,他年青时与母亲的一段故事很感人。目连的母亲叫刘素贞,曾经是一位虔诚的礼佛者,但自从丈夫死后,她逐渐放飞自我,将佛家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每天胡吃海喝,荤腥满嘴。死后地府为了惩罚她,让她在十八层地狱受苦,坐在血湖畔之滨,每天吃难以下咽的糟糠乌饭。目连为了救母,历尽艰辛进入地府,求遍了十殿阎罗,愿代为母亲受罪,最后感动地府,让刘素贞走出地狱。
在这段故事里,有个情节颇令人动情,目连知道母亲吃的是糟糠乌饭,心里不忍,经常在家里做一些好饭好菜供奉在母亲坟头,可是好饭好菜显眼又诱惑,常被一群饿鬼哄抢一空,母亲连残羹冷炙也享受不到。目连苦思冥想,决定采用伪装之法,用青色的野菜将好菜好饭掩盖起来。又是一年清明节,上坟前夕,目连去山上采摘野菜,他发现一种青绿色的野草(艾青或是鼠曲草),清香扑鼻,可以食用,于是采摘回来,将其捣细,加入米粉,蒸成青团,端到母亲坟头。蒸熟后的青团色泽青暗,一看就像是没有熟的青涩之物,应该不好吃,那些饿鬼们没有了兴趣,一哄而散,目连母亲终于享受到了儿子的孝心。
此后,每逢清明,人们都按目连的办法来上坟并准备食物,在江浙一带特别流行青团、青饺一类食物,不仅仅供奉先祖,自己也吃,还特别讲究做法或吃法,成为代代相传的风俗。这表达了子孙后代对于先祖们的纯孝之心。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清明节的供奉物以青色为主,这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清明节是“挂青”而不是“挂清”这个问题。
除了供奉物以青色为主之外,清明节所处的时间也契合一个“青”字。阳历3月底4月初,到处都是上坟祭祖的国人,放眼望去,一片青色:山是青的,草是青的,树是青的,连天空也是青色的,所以叫“挂青”。需要说明的是,“挂青”不是指用木棍挂一些青色的东西,而是指在青色的季节里来到亲人的坟头祭扫,包括供食、培坟、烧纸钱、放鞭炮、作揖叩首、挂白色的幡、插彩色的花……
清明节挂青,还因为青色有辟鬼之功用。《齐民要术》记录了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前后插柳辟鬼的习俗:“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技为青色之代表,插在门头可防鬼进入——这也是一种挂青。要知道,清明祭祖之日,也是百鬼出没之时,人们尊祖、祭祖,却并不愿意鬼入家门,尤其是一些不相干的孤魂野鬼潜入家门,影响家人清吉平安。
综上,清明挂青之所以为“青”,一则彰显孝道,二则应时应景,三则辟邪祈福。#万物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