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镇原人的文化意蕴杨佩彰
TUhjnbcbe - 2024/7/6 22:00:00

“镇原人”的文化意蕴

杨佩彰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中心命题。而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无不以对人的思考为起点。有人说,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他有灵魂。灵是人们前进的方向,魂是人们思索的空间。一个民族思考的空间愈大,其活动选择的可能性就愈多,相对的其前进的方向也就更为正确。因此,对人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文化的特质。

我们知道,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有了人,才有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才有了人用意识在大自然的画板上点厾最新最美的画图,这样也就产生了文化。哲学大师冯友兰曾经说过:

文化是人的文化,是待人而后实有者。宇宙间若没有人,宇宙间即没有文化。

可以说,镇原文化是在镇原这块大地上滋生和发端的,是“镇原人”的文化。所以,在讨论镇原的历史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镇原文化的关系时,就不能不思考和体察生活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镇原人。

“镇原人”是一个地域群体概念,包括镇原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历史、经济、地理、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必然会造就出人们之间迥然各异的性格特征。正是镇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历史传统,尤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镇原文化,造就出了镇原人鲜明、灵动的性格特征。这也使得“镇原人”成为一种符号,在陇原大地声名远播,人人皆知。

“镇原人”这个名号何以在外面叫得响呢?下面,我们就从其历史形成、人格特征和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等三个方面,来探究“镇原人”所包涵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镇原人”的历史形成

根据现今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挖掘实证,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了“镇原人”的起源,跟中国人的起源是一脉相承的。

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为中国人的起源涂上了神奇、浪漫的迷人色彩。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便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他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女娲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神话是美丽的。女娲造人,反映出了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一种反映。

同时,也有记载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黄帝所创造的赫赫业绩的文献资料。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

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又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云:

神农炎帝,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斲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公元前--公元前年)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先祖。《易·系辞下》载: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考古发掘是求证人类起源的可靠途径。20世纪以来,经过考古发现的早期人类大量的遗址和实物资料,为中国人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华夏的辽阔大地上,至少万年前就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的遗址,它们遍及全国各地的广大地区。年在安徽繁昌孙村发现的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从孙村人①、元谋人②,到蓝田人③、北京猿人④、丁村人⑤、河套人⑥和山顶洞人⑦等阶段,都表现了中国在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进化序列。这些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他们都呈现出铲形门齿、颧骨高突、印加骨、额中缝等黄色人种的典型特征,与其它人种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这说明中华大地就是蒙古人种的故乡。而镇原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其境内出土的大量遗址和实物资料,也同样充分说明镇原人属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应该说,镇原人是这片地域上土生土长的居民。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镇原人就在这块皇天后土上开天辟地,生息繁衍,与自然搏斗,广袤辽阔的处女地上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足迹。姜家湾遗址、寺沟口遗址就是有力的佐证。到新石器时代,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十分丰富,呈现出早期镇原人的生活村落、居住环境、生产工具及文化特征。因此,他们的祖先早在上古洪荒时代就在这里生息蕃衍,劳作生活,创造着镇原古代的历史与文明。

在历史上,尽管镇原人的社会构成经历过许多次衍变,但总的来说,“镇原人”这一概念始终与这一特定地域、特殊环境保持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胡汉杂居与融合开始,经历了数千年文明史,镇原人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形成了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其社会结构围绕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其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镇原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自然经济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但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基本格局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机制,决定了镇原人特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自然经济的表现形态上来看,曾有过氏族的自给自足、农村公社的自给自足、地主庄园的自给自足、小农个体家庭的自给自足等等。在社会劳动分工上,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形态是男耕女织,男人始终是劳动和家庭权力支配的主角,而女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就是做家务和生儿育女。在这个时候,不管是手工业、畜牧业还是商业,其发展都依附于农业,商贸流通的发展极其薄弱,商业极少进入生产过程。因此,农本思想在镇原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在经济思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东汉时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王符在他的巨著《潜夫论》中就用大量笔墨论述了农本思想。他说: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

这种农本思想,统治了数千年镇原人的经济思想观念,也导致了土地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社会积累与财富的象征,小地主成为封建时代镇原社会的富足者而支配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方式,决定了古代镇原人的政治生活。在古代,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重复性,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落后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镇原人只能依靠家族群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农耕家族成了社会的基本模式和核心结构。因此家族的社会功能又体现为一种政治功能,它在一定范围内作出一些约束性规定的同时,又起着仲裁和协调的职能。人们就是在这种约束和规定中从事政治、经济活动,从事社会事务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中国传统社会一样,家国同构⑧也是镇原社会经济结构的首要特征。就是说,亲缘关系是联系家族和国家最重要的纽带,小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重要的社会活动总是通过家族来解决。家族中有特定的男女、父子、兄弟、长幼嫡庶及远近亲疏关系,这种关系非常明显,制约着人们之间的互相交往,也影响着家庭中日常事务及社会活动的展开。每个家庭是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经济单位,重视亲属关系,突出家长制,长幼尊卑有着严格的秩序。由家庭而家族而宗族,是镇原人在农业生产工具落后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维系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基本模式,它能对复杂的社会事务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宗族共同从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在这种精神文化的熏陶下,镇原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造就了为家庭、为家族付出的神圣使命感。这种家族行为推而广之,不断放大成为一种政治行为,熔铸出镇原人喜欢抱团、富有凝聚力、团结、亲情等人格内涵。

在秦汉以后,国家作为家族结构的放大体,它的组织原则就是依靠家长制度,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由三公九卿到郡县长官的政权结构,组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整个政治活动的运转,都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公式来演化,使国家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政治局面。这种把亲缘关系推广放大到社会上去的结果,使镇原人形成了强烈的群体同聚意识,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共同体有着高度的习惯性理解,也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没有小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国家”和“修齐治平”成为镇原人最基本的行为信条。

前边已经说过,镇原人的家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因此这种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规范的家族就构成了镇原人社会政治的基本细胞。家族成员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约束。只有在家长的支持下,家庭成员才有可能完成一些任务,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人们把社会的安定、伦理道德、传统秩序作为价值目标,提倡“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⑨,把慈、孝、良、悌、恭、义、听、惠、柔、仁、敬、和、中等作为规矩行为的伦理规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规范逐渐地被确立为基本的宗法伦理⑩。这些规范体现了宗法关系的基本性质,同时和、顺、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种伦理观念的消极一面姑且不论,但它确对镇原人伦理道德的形成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镇原人道德取向和价值标准的形成。

《大学》开篇有一段这样的话: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吕氏春秋》中亦有一段类似的话:

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

古代政治思想家所推崇的这种修身之道,在镇原人的身上也有着积极的体现,他们以博大的胸怀,由个人而家族、而社会、而国家,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毕生的追求。比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们看来,这就能体现出一个做官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⑾,而这就能体现一介平民为国分忧的人生价值。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镇原人代代相传而凝成的古训。他们把修身看的非常重要,把独善其身作为做人之第一要义,明确树立孝、悌、慈、爱的观念,使尊尊亲亲的观念和行为,扩大延伸到了整个社会群体之中,形成了以社会群体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因为要修身,要平国,要治天下,没有文化当然是不行的。所以,镇原人总是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⑿,传统家训中都强调“耕读传家”、光宗耀祖,既使不能官居显宦,也要扬名乡里。为了这样的追求,不少镇原人不惜“点灯熬油”,“悬梁刺股”⒀,发愤苦读,以期赢得扬名声、显父母的机会。这种以学识、文化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尺度,曾经影响了数十代镇原人的思想观念,以致成为一种浓厚的传统积淀。同时从另一方面讲,这种行为信条无形中促进了镇原教育的发育、成熟,使镇原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赤心报国的观念更为强烈,也因之诞生了许多令镇原人为之骄傲的清官廉吏、才子佳人和模范人物。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首望去,那些在镇原历史的天空中灿若星辰的代表人物,曾经以各自特有的人格内涵和永不泯灭的灵魂生机,为镇原大地的一次又一次繁荣和崛起,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活力,奠定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基石。他们以人格的魅力使得家喻户晓而受万人景仰。他们曾经辉煌的历史碎片或许已被历史的烟云和纷繁的世事所湮没,但在人们的记忆一隅还是留下了或浓或淡、或近或远的些许印迹---

(一)东汉时王符隐居潜夫山,著《潜夫论》三十六篇而名垂青史,其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见解令后人赞叹。(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

(二)东汉时武威太守李恂,(生卒年不详,约公元一世纪后期至二世纪前期),字叔英,是东汉有名的一位廉吏。据《后汉书》载,他少年时研习《韩诗》,后教授生徒,从学者常达数百人。郡太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李鸿敬慕他的才华,请其署理功曹,未及上任,又被任命为凉州从事。其时恰逢李鸿逝世,他遂不应州命,放弃从事之职,而给李鸿送葬至颍川故里。李鸿葬后,又为其守丧三年。

后来,李恂受命任职司徒桓虞府。之后又被任命为侍御史,持节出使幽州。到州后他宣布了皇恩,安抚了北狄,并将沿途所经地区的山川、屯田地、聚居村落等画成地图,细列标示,共百余卷,悉数上奏,得到了汉章帝的嘉许,以功升任兖州刺史。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以身自律,常常“席羊皮,服布被”。后调任张掖太守,同样威望很高。时逢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屯兵武威,远近州郡官员为讨好窦宪,莫不争相馈送厚礼,唯独李恂奉公不阿,未送礼品。因此得罪了窦宪,被窦宪构陷而免官。

此后,李恂又被征用,任命为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多奇珍异宝,他到任后西域各国侍子、督使、胡商纷纷馈赠他以奴婢、大宛马、金银和香罽等,他一无所受。时北匈奴南下,屡断西域道路,不时扰边,使得玉门关以西使命不通。

李恂斩杀北匈奴将领,阻止其南下,打通了西域道路,使恩威并行于西域。


  后来,李恂又被调任武威太守,旋因坐事被免职。他步行回归乡里,潜居山泽,住着草庐,与诸生织席维持生计。时值西羌反叛,他被羌人俘虏。羌人素闻其名,敬其为人,就将他放了。时遇岁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派儿子给他送去粮食,他坚辞不受。后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关下,以拾野果、草籽、橡实而自资,享年九十六岁而卒。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归乡里,清约率下,受到时人的敬仰和赞誉。

(三)东汉时度辽将军皇甫规(年—年),字威明,世代武官家庭出身。有见识,熟习兵法。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汉顺帝永和六年(年),西羌大寇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围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谋犯长安。征西将军马贤率十万大军征剿,不克。皇甫规此时虽为布衣,见马贤不懂军事,不爱恤士兵,料其必败,于是上书说明情况。后马贤果为羌军打得全军覆没,马贤及其二子均被杀。郡守乃知皇甫规娴熟兵略,遂任命他为功曹,命其率八百士兵,与羌军交战。规不负众望,斩首数级,羌军退却。于是又举荐皇甫规为上计掾。后来羌军合兵,攻烧陇西,朝廷虑之。他上疏请兵五千退羌,报效国家。书曰:

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臣每惟贤等拥觽四年,未有成功,悬师之费且百亿计,出于平人,回入奸吏。故江湖之人,髃为盗贼,青、徐荒饥,襁负流散。夫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君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徒见王师之出,不闻振旅之声。酋豪泣血,惊惧生变。是以安不能久,败则经年。臣所以搏手叩心而增叹者也。愿假臣两营二郡,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护羌校尉赵冲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兵埶巧便,臣已更之。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高可以涤患,下可以纳降。若谓臣年少官轻,不足用者,凡诸败将,非官爵之不高,年齿之不迈。臣不胜至诚,没死自陈。⒁

皇甫规不畏强暴,蔑视权贵,为官清廉,曾多次弹劾朝廷的贪官污吏。并能荐贤举能,委位让贤。汉质帝本初元年(年),皇甫规在家乡以博学、刚直有威望,被举为贤良方正,进京应选任郎中。后因梁冀迫害,托病回家,在故里设馆教授门徒余人。以《诗》、《易》教授门徒,很有思想见地。如他称:“夫群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乘舟者也,将军兄弟操揖者也。若能平志毕力,以度元元,所谓福也。如其怠弛,将沦波涛。可不慎乎!”⒂很有警世意义。汉桓帝延熹四年(),泰山人叔孙无忌聚众为乱,中郎将宗资讨伐未果,朝廷即召皇甫规为泰山太守主剿抚事。规到任后采取征抚结合的方法转危为安。是年秋,东西羌再次大聚,声势浩大,东汉朝廷中的“主剿派”段颖等主张坚决镇压,他两次屠杀羌人数万,使羌汉之间民族隔阂和仇怨更深。其年冬,羌族又大举进犯关中,朝廷震怒,三公共举规为中郎将,监督关西兵讨伐。皇甫规进入羌地后,士气大振。他在做好安抚的同时,巩固战绩,整治官吏,先后诛杀和赶走了压榨羌人的一百多官吏。羌族大姓滇昌、沈恬等10万余人向皇甫规归顺,边境平安,丝绸之路复通。因皇甫规“招抚”降羌有功,被授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年),敕升皇甫规为尚书、弘农太守,不久封为寿成亭侯,封邑户。规辞让未受,又改任护羌校尉,招抚羌人归降者逾20万之众,平安了羌变,使得边疆地区安宁平定。

皇甫规为人清正爽直,一生为官,又几度辞官。他以维护国家稳定为重,采取以安抚为主的策略增进民族团结。他虽任武将要职,但勤于习文立传,著有赋、铭、书、章表、教令等名著27篇传于后世。他一身清正,廉洁奉公,“无它私惠”、“家无担石”。“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已不疑伐,而让人无俱情”。刚直不阿,不畏权奸,“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他“诚知阿谀有福,深言近祸”,但仍主张“披埽凶党,收入财贿,以塞痛怨,以答天诫”。他规劝皇上“暂留圣明,容受謇直,则前责可弭,后福必降”。由此数遭权幸奸党的陷害,但仍毫无畏惧,刚正不渝。他爱才惜才,荐贤委位。对于“忠谋高世,废在里巷”的前太尉陈蕃、刘矩,“正直多怨,流放家门”的刘祐、冯绲、赵典、尹勋,“洁身守礼,终元宰相之阶”的李膺、王畅、孔翊等,均上言举荐。⒃尽管他为国征战经年,功勋显赫,但当年迈时即举荐才略兼优的张奂代替自己的职务。张奂果不负其望,在安定羌变中亦有殊功。同时他不但自己一生清白,正气浩然,还严格教育妻子后代堂堂正正作人。继妻扶风(今凤翔)马氏,善于草书、文章。皇甫规谢世时,马氏正当盛年,姿容秀美。窃取大权的董卓慕名派车百辆、马20匹以及众多的奴婢携带钱帛求聘。规妻先是淡妆跪在董卓府门,悲切陈述自己不能再嫁的理由,听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而董卓却令手下人拔刀威胁,强迫规妻顺从。规妻愤而起身骂道:“你这个异族败类,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还不够吗?我的祖先以清德于世。我丈夫皇甫规,文韬武略,汉之忠贤。你要我听你的驱使,想在我身上打主意,做非礼之事,纯属梦想!”恼羞成怒的董卓下令将规妻的长发挽于车辕,乱鞭齐下。规妻头触车辕而死,留清白于人间。

(四)西晋武将胡奋(?—年),字玄威,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据《晋书》载,胡奋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其父胡遵是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是个官宦世家。早年,胡奋效力于军中,当司马懿率领军队征讨辽东时,胡奋以白衣侍从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将军联合,平定了匈奴刘猛发动的叛乱活动,建立了赫赫军功,升迁为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

(五)乱世英杰席固(年—年),字子坚,其先祖为安定临泾(今镇原)人。高祖席衡,因避后秦之战乱,背井离乡,寓居于襄阳,后任东晋建威将军。席固少有远志,心性聪敏而外貌质朴。南朝梁大同年间,为齐兴郡守。后来,先仕北魏后投东魏的侯景,年率部投降梁朝,不久又起兵反叛,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另立皇帝,大权独揽。此后,又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对社会破坏极大的“侯景之乱”。席固久居郡职,有识之士多归附之,遂有亲兵千余人。梁元帝嗣位江陵,迁兴州刺史。于是军民慕从者,至余人。席固遂欲自据一州,以观时变。后惧王师征讨,方有归顺朝廷之表现。他曾经私下对心腹之人说:“今梁朝失政,扬都覆没,朝廷不仅不能复仇雪耻,反而骨肉相残。北方宇文泰创启霸基,以礼招携。我欲决意投奔,与卿等共图富贵。”左右闻此言,未有应者。席固进一步以祸福之理相喻,诸人才勉强同意。

年,早有异志的席固率亲信投奔西魏,并献上全州土地。此时,西魏丞相宇文泰正欲南取江陵,西定蜀、汉,听到席固归附,礼遇甚高。乃遣使就拜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侍中、丰州刺史,封新丰县公,邑二千户。在丰州刺史任上,席固仍然沿用梁朝的政法,不遵北方制度,但朝廷迁就他归附的功劳,巧妙地任用他人代替,而让其转任湖州刺史。席固因为没有入朝觐谒而蒙荣授,所以心中十分不安,遂请求入觐。宇文泰许之。及席固至,宇文泰与其欢宴,赏赐甚厚。进爵静安郡公,增邑并前三千三百户。不久,又拜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刺史。席固居家,事亲以孝,友爱弟兄,为州里所称许。历官之处,励精图治,颇有政绩。

年,北周建立。席固仍然在地方为官。年,席固卒于昌州,时年61岁。北周武帝宇文邕追赠其为大将军,襄、唐、丰、郢、复五州刺史,谥曰“肃”。并下令襄州赐其墓田。

席固之子世雅,袭父职。世雅字彦文。性方正,少以孝闻。起初因父亲席固之功,被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升任赞城郡守。累迁开府仪同三司、顺直二州刺史。北周大象末年,位至大将军。世雅弟世英,亦因席固之功被授仪同三司,后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六)北魏司徒胡国珍(年--年),字世玉。他的先人被后秦姚兴赐爵渤海公,后任西魏平府北咨议参军。父亲胡渊是大夏车赫连屈丐的给事黄门侍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时,赐爵武始侯。后来,拜官河州刺史。年,胡国珍袭父爵武始侯,离开故乡安定郡临泾县(今镇原),来到京都洛阳居住。胡国珍受家庭熏陶,少年好学,崇尚清俭,辅佐国政,忠心可敬。他的女儿被选纳进入皇宫,生下魏孝明帝。孝明帝即位后,胡国珍以皇戚身份拜官光禄大夫。他的女儿灵太后临朝摄政时,又给他加官侍中,封安定郡公,追授胡国珍妻子皇甫氏为京兆郡君,派10户守冢。当时,尚书令、任城王元澄为了讨好灵太后,上奏说,安定公(指胡国珍)尊属望重,亲贤群瞩,应该出入宫中,参与谋划国事。灵太后满心欢喜,趁机下诏认可。这样,胡国珍进入了北魏政权的决策中心。不久,进位中书监、仪同三司。不过,跟有些皇亲国戚不同,胡国珍是比较忠诚仁厚之人,他忠心辅佐魏主,有时上书分析刑事、政治改革等大事,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后一一付诸实施,对巩固北魏政权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熙平初年,朝廷拜胡国珍为使持节,任雍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后又升迁为司徒公。灵太后和魏孝明帝率领百官到他的家中表示祝贺,尽欢宴之隆。同时,追赠京兆郡君为秦上太君,谥号孝穆。因陵寝孤独,即置园邑30户,立长丞奉守,封胡国珍继室梁氏为赵平郡君,可谓是尊荣显赫。

胡国珍年迈笃老,对佛教极感兴趣,经常清斋素食,坚持亲祀,从不懈怠。年4月7日,他甚至不顾年迈体弱,徒步去看所建佛像,走了四、五里的路。第二天,他又一次来看佛像,当晚劳热致疾,一病不起。灵太后亲侍药膳,12日去世,享年80岁。国珍临终时,与灵太后诀别,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争得万民拥护,国运昌盛。”

(七)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年),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史载,“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魏文成帝初年,胡氏入佛寺当了尼姑,由于生性聪慧,酷好佛经,多才多艺,善于讲道论佛,曾进入宫中讲解佛经,被皇帝看中。数年后,被魏宣武帝召入后宫,封为承华世妇。后来,生下元诩(即魏孝明帝),进位充华嫔,即魏宣武帝灵皇后。她曾被宣武帝高皇后排挤,幸得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等从中相助,才得以保全。魏孝明帝即位后,尊胡氏为皇太后,由于皇帝年纪尚幼,胡氏“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亲览万机,手笔决断。”⒄裁决政事,随手批答,把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

灵太后饬令制造一辆“申讼车”,设座车内,外垂帘幕,定期出巡云龙门及千秋门等繁华地区,接受吏民诉讼并伸冤案件,当即裁判或交有司妥为处理,获得朝野好评。凡州郡荐举的孝廉秀才,都由灵太后亲御朝堂,临轩发策,自阅试卷,评定等级,然后量才使用。其临朝听政十三年,“位总机要,手握王爵”,(18)定夺国家大事,是一名有为的政治家,在北魏后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她爱好文学,文采出众,每每宴集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赋七言诗一句,联吟为乐。史书记载,当灵大后首先吟出:“化光造物含气贞”后,年方七岁的幼主孝明帝拓跋诩立即续道:“恭己无为仰慈英”。她曾作《杨白花》词一首流传后世,脍炙人口,成为北朝乐府杂曲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词曰: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

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来春还双燕子,

愿衔杨花入窠里。

(八)北朝有名的文士胡方回出生于临泾(今镇原)胡氏世宦家庭,父亲胡义周是后秦姚泓统治时的黄门侍郎。因此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很有文学才能,写就一手好文章。受夏主屈丐之命,创作了《统万城铭》、《蛇祠碑》诸文,在社会上反响极大,颇受好评。

统万城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是十六国时夏国的都城,历时6年而完工。年,匈奴人刘勃勃脱离后秦,自立为夏王,建立夏国。年,勃勃改姓为赫连。同年,调集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他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名即由此而来。年,赫连勃勃挥师攻克长安,并在长安称帝。年,勃勃还统万时,宫殿筑成。年,胡方回创作了《统万城铭》以歌颂功德。《统万城铭》既有北朝文学起始阶段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而后北国散文发展的基本走向。《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评价说:

朔漠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方回)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学者埒于中原。

“区区河右”因为一篇好文章便可与人文荟萃的中原媲美,这样的评价确实不低。

北魏灭亡夏国,胡方回成为北魏的臣民。刚入北魏,人们对胡方回的文学才能不很了解,他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北镇司马。当时,胡方回给北镇写了一个奏表,文章写得很好,看到文章的人无不称道。魏太武帝拓跋珪看到文章后,便召胡方回入朝,任命为中书博士,赐爵临泾子。后升任侍郎。年,他与太子少傅游雅等人受命共同改定北魏的法律,盗律复旧,加故纵、通情、止舍之法及他罪,共计条。门房之诛4条,大辟之刑条,刑律条,使北魏的法律更加完备。

胡方回在北魏是有名的大臣,但在生活上清贫守道,他的长子胡始继承了父亲的风范,有长者之风,曾任南部主书。次子胡丑孙,是中书学生,曾任秘书郎、中散大夫,他们都不治产业,家庭生活清贫节俭,声名颇佳。

(九)北魏时人称“怪才”的胡叟(生卒年不详),字论评。少时聪颖过人,悟性极高,浏览群书,过目成诵,喜好作文,文思敏捷。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⒆因而远近闻名,人称奇才。他自学成才,从不肯拜师,有人劝说,他口出狂言:“古代圣贤之言,得其精神要义者,无非《易经》而已,深思熟虑即可知其大半。而今日迂腐儒士,只能粗略分辨刚柔二体,岂能探幽发微,预知未来,何谈为师。潜心求道,并非在乎相师。”

胡叟十分博学,喜好创作,在文字的运用上驾轻就熟,十分自如,他的文章风格多变,既有典雅优美之文,又有粗犷通俗之章。虽一生清贫,却视富贵如浮云。满腹经纶,好发奇谈怪论,一支妙笔,写就天下文章。观其人,闲云野鹤,潇洒脱俗;观其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18岁时见后秦政权风雨飘摇,即将衰亡,就只身进入长安城,体察风情民俗,静观世事变迁。因怕被人知道,便隐姓埋名,行踪不定。当时长安城有个叫韦祖思的名士,从小饱读经籍,学问不浅,自视清高,对当世名流不屑一顾。但他早闻胡叟大名,听说胡叟来到长安,急忙设法召来相见,一同切磋。韦祖思待客比较随便,对胡叟不免稍有怠慢。胡叟为人何等狂傲,看在眼里,并不多言,故意与韦祖思话些天气冷暖之类无关痛痒的闲话,话不投机,拂衣就要告辞。韦思祖好生奇怪,忙上前挽留说:“正要与君纵论天道人事,为何突然辞去?”胡叟答道:“可以谈论天道人事者早已不在,我知君,君知我,何必如此夸夸其谈。”言罢,不再罗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胡叟先入汉中,再随刘宋王朝的梁、秦二州刺史吉翰入蜀。在蜀期间,为当地豪杰俊才所推崇。当时,有一个僧徒名叫法成,聚集率领游僧近千人,铸成丈六高的金佛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法成聚众喧哗,图谋不轨,要对他施以极刑。胡叟听说后,急忙赶去极力为法成申辩美言,终于使法成得以豁免。返回蜀地后,法成感恩不尽,一定要赠送珍宝财物,价值千匹布帛。胡叟重义轻财,说道:“我此行是为德请命,义不容辞。与钱财何干!”将一应财物统统拒绝,仍是两袖清风而去。

胡叟居蜀五六年时间,滞留其间已无施展余地,就对知己朋友程伯达赋诗表明归顺北魏的想法,他表示:“吾之择木,夙在大魏。”便毅然北上归附北魏。一年后,割据河西的沮渠牧健势力投降了北魏,朝廷认为胡叟能认清形势,先期归附,任命他为虎威将军,赐爵始复男。

胡叟蓬屋陋室,生活窘迫,常受到饥贫困扰,但他自己却从不在意,更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倒是常常豪饮自醉,怡然自得。他有个养子叫螟蛉,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供其饮食。胡叟每次到富贵人家作客,总是骑一头老母牛,穿一身破烂衣裤,带上一个自制的布袋。酒足饭饱后,顺便将剩余的肉饼之类的东西装进布袋,带回给螟蛉吃。

胡叟虽饱读经史,田耕庖厨却很在行。有个叫高闾的朋友曾登门拜访,正撞见胡叟一身短打扮,背着一捆柴草从田间走来。朋友登门,自然要热情款待。不要看胡叟居室寒酸简陋,场院狭小,饭菜却做得精细、洁净,别有味道,尤为鲜美,客人甚喜。胡叟家有二妾,都已年老色衰,又瞎又跛,一身布衣,很是破烂。高闾见此情景,心中不忍,赠给他十余匹布帛,胡叟并不推辞,坦然收下。密云一带的人都仰慕胡叟的品德,经常馈赠粮谷麻布,胡叟从不独享,总是分给大家享用,随聚随散,至死家中没有余财。仅有《示程伯达》一首传世,诗曰:

群犬吠新客,

佞暗排疏宾;

直途既以塞,

曲路非所遵。

望卫惋祝鮀,

盻楚悼灵均;

何用宣幽怀,

托翰寄辅仁。

(十)南齐大臣席阐文,初事齐,官至卫尉卿。助萧衍起事,及萧衍代齐称帝后,加都官上书,封山阳伯。因精明强干,后封湘西侯。据《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载:

席阐文,安定临泾人也。少孤贫,涉猎书史。齐初,为雍州刺史萧赤斧中兵参军,由是与其子颖胄善。复历西中郎中兵参军,领城局。高祖之将起义也,

阐文深劝之,颖胄同焉,仍遣田祖恭私报高祖,并献银装刀,高祖报以金如意。

和帝称尊号,为给事黄门侍郎,寻迁卫尉卿。颖胄暴卒,州府骚扰,阐文以和帝幼弱,中流任重,时始兴王憺留镇雍部,乃与西朝群臣迎王总州事,故赖以宁辑。

高祖受禅,除都官尚书、辅国将军。封山阳伯,邑七百户。出为东阳太守,又改封湘西,户邑如故。视事二年,以清白著称,卒于官。诏赙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威。

(十一)中唐贤吏皇甫镛(年---年),字和卿,祖籍安定郡临泾(今镇原)。皇甫镛自幼聪慧过人,熟读古今经典,在科举中考取进士及第。他进入仕途之后,兢兢业业,勤政爱民。胸怀大志,心系百姓,受到朝廷的器重和老百姓的拥戴。他先后担任宣歙、凤翔府从事、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河南县令、都官郎史、河南少尹等职。在任期间,清廉执政,严于律己,贤名远播。当时许多有名之士和学者深为他的才华和人品所折服,争相与他结交。与他同时为官的兄长皇甫,位居宰相,权倾朝野,结党营私。皇甫镛深恶其行径,每当兄弟一起设宴聚会时,他苦苦相劝,希望兄长谨言慎行,适可而止,但皇甫搏不听他的诚心劝戒,依然我行我素。后来,皇甫搏因犯事获罪被革职,对自己当初不听兄弟规劝大为悔恨。皇甫镛因为长期勤政爱民,素有清誉,不但没有受到株连,朝廷还加授他国子祭酒,后又改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之职,时人纷纷赞他有先见之明。

皇甫镛又是一个精通文史、工文善诗的学者。在繁忙的公务之暇,勤奋著书立说,作品广为流传,计有文集18卷,诗赋14篇。

(十二)南宋时抗金名将杨政(年--年),字直夫。其父杨忠,为宋时武将,在抗击西夏入侵中原时战死。杨政深怀国耻家仇,毅然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年)应募入伍,初为弓箭手,在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年——年)间,从南宋抗金名将吴玠部下效命,在秦陇一带抗击金人。吴部九战九捷,有力遏制了金兵南下进犯。在多次战役中,杨政指挥若定,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被升任为武显郎。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年)五月,金军大将没立率军从凤翔、乌鲁、折合和阶州、成县兵分两路夹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杨政统精兵坚守阵地,使金军损兵折将大败而退。同年十月,金兀术又亲率大军十万,自宝鸡而来。金军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再次猛攻和尚原。杨政奉命率兵还击,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同时,杨政用奇兵从傍冲杀,一举切断金军粮道,并在险地埋伏劲旅,待金军兵败后退时,伏兵一跃而起,乘机砍杀。此一战役,激战三昼夜,金军被杀一万余人,金兀术也身中两箭,化装潜逃。和尚原战役,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再次大败金兵。杨政以军功,被提升为恭州刺史。绍兴二年(年)三月,他和南宋抗金名将吴璘率部大败金兵于方山原。绍兴四年三月,金兀术、撒离合又率骑兵十万,欲攻仙人关(今陕西凤县西南),取道入蜀。杨政选精兵千余人截断金兵增援,乘敌不备,夜袭敌营,砍杀敌兵无数。又在四面山谷之中,点燃无数火把,擂动战鼓,震天动地,喊杀助威。金军不知虚实,惊恐乱阵,彻夜不宁,于是被迫逃遁。杨政以军功显赫,再次被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五年(年)二月,杨政奉吴玠令,率师收复了秦州之后,整肃吏治,安抚居民,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时人称颂。绍兴九年(年)三月,宋金达成和议,交割地界,杨政诏还,改任经略安抚泾原兼统帅环庆、利路。后任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历任熙州、利州知州、兴元府知府、武康军承宣使兼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又率大军南犯。杨政又与统制杨从义合兵迎击,大败金兵于凤翔城南,并在宝鸡渭水上与金兵交锋,七战七捷,被任命为武当军节度使。翌年九月,金军将领胡蓝、习不祝又集合步骑兵五万来攻。杨政与吴璘、郭浩统兵迎战于仙人原,金军溃退。同年十月,杨政乘机走出和尚原,率军夜袭陇州(今陕西陇县),趋赴吴山。此一战,大败金兵于宝鸡,并生擒金军万户通检。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再次和议达成。杨政奉诏从政,任兴元府知府。累官至御前诸军都统制,加少保、太尉。绍兴二十七年(年),杨政病逝,谥“襄毅”,赠开府仪同三司。后世人立祠永祀。

杨政曾坐守汉中十八年,在抗金征战的同时,关怀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当时,汉江堤坝因受战争影响,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不仅农田失去灌溉之利,且屡遭水决之患,致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他亲自察看走访,修筑汉江长堤防护,人民大受其惠,甚为时人称颂。

(十三)抗金名将曲端(生卒年不详),字正甫。他出身于军事世家,自幼好学,喜欢文史,长于兵略。靖康元年(年),西夏趁金兵围困汴京、宋朝西路军主力勤王之际,连续攻占宋朝两座要塞,兵锋直指镇戎军。镇戎军是宋西北锁钥,如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经略席贡急中生智,想到不久前曲端曾在柏林堡独挫西夏军,于是上奏力荐曲端担任镇戎军守将。曲端受命于危难之间,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固守镇戎,西夏数万精锐骑兵猛攻一月不下,损兵折将,悻悻而退。从此,曲端一战名扬,成为家乡百姓心中的偶像。
  进入南宋后,曲端又指挥宋军抗击金兵入侵,并取得了三次大的胜利,进一步树立了个人的威望。后不幸被奸臣张浚设计所害,含冤死于狱中。南宋学者罗大经曾痛心疾首地说:“昔孔明斩马谡,已为失计;魏公(张浚)袭其事,几于自坏万里长城!”⒇

(十四)金代名将张中孚(生卒年不详)。字信甫,号长谷老人。世居安定后徙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父亲张达,官至宋朝太师,封庆国公。张中孚凭借父荫,由承节郎身份进入仕途。后来在吴玠、张浚指挥下参加抗金战争,立功授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年),金兵攻入西北地区,张中孚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率部降金,被任命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此时,西北地区归金人扶立为伪齐国皇帝刘豫统治,刘豫是个贪财无耻之徒,乘机以伪齐国号召天下,实行十抽一税法,赋敛烦苛,搜刮民财。张中孚看到泾原路本来就是地瘠民穷的地方,加之连年战乱的浩劫,已经是民不聊生,因此他拒不执行刘豫的政令。刘豫横暴淫威,残害忠良,人们都为张中孚抵制刘的政令而担心。而他为民着想,不计个人安危。不久伪齐国垮台,泾原路人民免遭一场聚敛贪狠的人患,各界人士对张中孚非常感激。

宋绍兴九年(年),金国与宋国达成议和协议,将占领的河南、陕西土地归还宋朝,张中孚也随土地被交回到宋廷,任检校少傅。不久,金军再次重新夺取河南、陕西等地,张中孚又被金国点名要回,初任金国开封行台兵部尚书,改任行台尚书省事。金贞元元年(年),升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年),以病为由要求告老还乡,金庭仍要他担任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负责南京留守,进封崇王。他也是一代文学家,词存《蓦山溪》一首,见《中州乐府》。况周颐谓其“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21)词曰: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

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十五)金国将领张中彦(生卒年月不详),字才甫。张中孚胞弟。文武兼备,多才多艺。北宋时也因父荫而少年得志,先后担任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宋建炎四年(年),与其兄泾原路统制张中孚、镇戎军知事李彦琦一同降金。在参加金军征伐熙、河、阶、成等州的一系列战斗中有功,授彰武军承宣使,由本路兵马钤辖升为都总管。以后又代替李彦琦为秦凤经略使。金天会末(年),任凤翔经略使。天眷初(年),金以河南、陕西地归还南宋,张中彦与兄张中孚一起回归宋廷,被留在宋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金皇统间(1~年),金兵再次占领河南、陕西等地区,兄弟二人又被金庭提名索回,先后担任金国静难军节度使、彰化军节度使、凤翔尹、庆阳尹兼泾原路兵马都总管和宁州刺史。

张中彦精通土木工程技术,造诣很高。正隆三年(年),金国海陵王要大兴土木营建汴京(今河南开封)新宫殿,张中彦自告奋勇,在六盘山的原始森林中“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22)次年二月,张中彦在黄河中架设浮桥,打造大船,为从黄河水路向汴京运送巨木进行准备工作。当时“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谓之鼓子卯。诸匠无不骇服。”(23)仿照制造。船只造好以后,如何把巨木运到船上一时难倒大家。他却又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即在船旁的河岸边,先铺土为斜坡,上面厚厚的铺上新收割的秸杆,用大木固定好,泼上水,乘早晨冰霜冻结之时,顺利的把巨木滑到船上,省工省力,圆满完成了运送木材的任务。

(十六)明朝将领仇钺(5年-年),字廷威。镇原人。仇钺原为宁夏总兵府兵卒,赋性聪颖,处事灵活,忠于职守,颇有将才,很受上级的信赖和赏识。宁夏都指挥佥事仇理病故,无子世袭。于是让仇钺承袭其职,任宁夏前卫指挥同知。正德二年,仇钺受总制杨一清举荐,升为宁夏游记将军。正德五年,庆王后裔安化王朱寘鐇利用戍卫将卒对刘谨的亲信大理寺少卿周东和巡抚都御史安惟学贪赃枉法、祸害边民而引起边卒不满之机,起兵反叛朝廷,引起京师震动。变乱发生时,仇钺正驻守城外玉泉营,闻知此事,便领兵进城,见朱置鐇,假意归顺,部署将士都被分配到叛军各营。朱寘鐇部下将领何锦、周昂、丁广等经常求计问事,仇钺却暗中遣部下出城,报知官军速来讨伐,还给变乱者出主意,应急速调兵,防守渡口,以遏制官兵自东岸渡河。和锦、丁广等人采纳仇钺建议,倾营而出,独留周昂守城。其时,朱寘鐇用虎符召调仇钺,仇钺假称病危,周昂来看时,仇钺卧床呻吟,伏兵突然跃起,杀死周昂。仇钺披甲横刀,集合旧部,直奔朱寘鐇驻地,活捉朱寘鐇,又假其令召何锦、丁广回城。结果叛军溃散,何锦、丁广单人匹马逃往贺兰山,被巡逻官军抓获。在武宗派遣的大军未到之时,朱寘鐇已被仇钺以计擒获,致其反叛仅存在了十八天。正德七年,仇钺被拜为平贼将军,八年擢升为总兵官,成为明代庆阳最有影响的将领。

(十七)明代贤臣许理,字伯温,号潜山。为正德年间进士,官居兵科给事中。他初为观政都察院,后为丹阳知县。据传,他在丹阳县时,适遇群奸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毫不怜恤。许理明察秋毫,制订制度,不准毒害人民。有一豪绅,隐瞒公款数千贯,历任县令受其贿赂,没有处治。许理依法秉公惩处,将其家产全部收归官府。不久,连年水灾,麦田被淹,许理用豪绅所瞒千贯,代交百姓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距县城20里有一小湖,常发水患,给百姓带来灾难。许理率领百姓,挖湖筑堤,栽种果树,水浅处植蒲,水深处养鱼,百姓获利极大,一致交口称赞。同时他还反对奢侈,奖励守法,宽刑缓赋,除强扶弱,革除弊政。使得境内安定,人民富足。

后来,许理升迁兵科给事中。离别丹阳时,百姓哭泣送行百里,所赠之物,一概不受。民不忍离,争相将许理穿的靴子换走,悬在城门楼上,聊表爱戴之情。

许理进入兵科后,一心报国,弹劾都指挥并都御史三人,奏词恳切合理,皇上称善。朝野没有不害怕的。许理还经常查点京营将士,所有将士不敢怠慢。有一年,甘肃发生旱灾,骄阳似火,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地。许理知道后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提出减免赋税。许多官员不服,认为他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皇上决定派几名朝廷要员随许理实地调查,许理一行一到镇原,便被知县带到了大小方山一带考察庄稼。他们看见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草木稀少,土地瘠薄。远远听见山洼耕作的农夫在唱牛老老山歌。要员问:“他们在说什么呀?”许理说:“坡陡牛爬不住滚到沟底了,他在哭牛呀!”要员问:“那他们怎么种庄稼呢?”许理说:“割一捆谷子钉一个撅,要不谷子就滚下山了”。吃饭时,农夫端上了粘面馍和蜂糖水,许理面前放着蜂糖水,其它官员面前放着醋。各碟中汤水颜色差不多一样,分辨不清是糖是醋,他们都拿上馍蘸着吃。官员们一尝,难以下咽,个个眉头紧锁,唯许理一人吃得津津有味。当官员问他时,他说:“就这都是百姓给咱们特别做的,怎么敢嫌弃呢!百姓还得掺和野菜那才更不好吃呢!”

回到朝廷,许理一行向皇上反映,甘肃旱灾属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那是个摔死老鼠绊死蛇的地方,无法交纳赋税。皇上便将甘肃粮税减去三千五百石。因有个河南籍官员,曾说河南是天心地胆之地,加之当年的收成也较好,故将所减之粮赋改由河南承担。

许理身材魁伟,长须皓齿。雄辩多才,为官清廉,为民请愿,他的奏折言词恳切,据理充分,贪官污吏没有不怕许理的。一次上朝,偶遇一皇子在午门踢毽子,皇子开玩笑说:“许胡子上朝,屡屡参奏旁人。该当何罪?”许理亦开玩笑说:“你手抓凤凰(即毽子鸡毛,凤凰暗指皇后)脚踢皇上(即毽子上铜钱为皇上数封金币),该当何罪?”问的皇子哑口无言。由于许理耿直不阿,得到皇上的器重。正当他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的时候,不幸家里传来书信,其父病危,他以回家看父为由,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他临行前,将所用之物拉了十几大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都。有人以赃官之名报告皇上。皇上便派轻骑护卫半路截回。经查车上装着书、纸、笔、砚还有锄头、犁杖等,皇上莫明其妙。许理说:“我为官多年,今日锦衣还乡,带上这些东西赠给父老乡亲。年青人读书上进报效国家;种田人辛勤耕作,安居乐业。”皇上喟然长叹,表扬了许理,惩罚了诬告的人。

许理任县令时,经常深入民间,看到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想到遥远的亲人,有感于怀,写了四首诗,以寄情怀:

儿在江南亲在西,

白云飞处泪频垂。儒冠误我庭闱养,

纯孝谁知是布衣。

纯孝谁知是布衣,

温清定省不违期。

叮咛嘱尔当如何,

解我异乡日日悲。

解我异乡日日悲,

一心报国抚民疲。

三年述职虞庭日,

五色龙章湿紫泥。

五色龙章湿紫泥,

始知不负读书儿。涓埃难报天恩荡,

经济爱龙志与齐。

据民间传说,许理还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影响和改变了地方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现在镇原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摆的酒席,就是模仿朝廷的宴席而制作的。

(十八)清乾隆年间贡生张继孔(9年--?),字洙英。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资筑桥修路,与其父张绍敬博得两代善人之美誉。乾隆四十二年(年),张继孔捐学田亩,资助镇原第一所书院---正学书院。知县冷文炜感其乡情义举,因其居住在潜夫山麓,便将“正学书院”改名“潜山书院”。乾隆四十五年(年),张继孔又捐款千文,存在当铺,年息一分五厘,用以支持教育。时任知县赵雯用千文及历年利息修缮扩建“潜山书院”。因潜夫山又名中峰山,所以后来又更名“中峰书院”。张继孔捐资助学之义举,受到了百姓的一致赞誉。

张士育,乾隆壬申科进士,出任当涂县令。当涂虽为富庶之区,然多盗贼,历任县令均无法制伏。张士育上任未满三月,即擒获邻境大盗蔡喜儿,肃清匪患,因此晋升一级。其人行事,光明正大,求真务实,有政声。

申继志,聪明有为,嘉庆时以巡检在广东试用,初署龙川十一都分司,精敏有为,历署新兴立蒋司分司,后调任潖江司分司,兼三水县县丞、杨春黄泥湾分司、南海三江司分司,又委护阴德县事。身兼五职,有条不紊,颇有才干。上级夸他有才有德,很受赏识。带他去征讨西隆苗疆,以功晋升一级;并以招抚海盗,剿捕匪首陈烂屐,而授南海县丞。此前,陈烂屐与四官粤隆等荼毒地方,博罗、永安百姓多被胁。陈烂屐被捕获后,当局以粤人好乱,拟悉数族诛。申继志请准只诛匪首,不问胁从,博罗、永安百姓万分感激,敦请御史何承泽撰文以记其事。

张鸣九,庠生。处事有方,由军功议叙六品秩,授广东长乐县尉。县属歧岭有鸡足障,为闽、粤交通要道。当时有不法歹徒,在此依山造栅,勒索往来旅客,被人视为畏途。张鸣九详查情形,亲至歧岭焚毁栅洞,并擒获巨盗8名,为首的杖毙,胁从者遣送远方,境内歹徒匿声敛迹。张鸣九在所属村屯建筑栅栏,以防不测。初建时,众皆不以为然。数年后遭饥荒,邻县富户常被劫盗,独长乐有备,盗无从发,众人感戴。张鸣九不仅善于维持治安,而且还注重抚慰百姓,护持其利益。嘉庆二十年(年),潮、嘉诸州大旱,饥馑。长乐县为使百姓得食,禁止囤积、倒贩粮食,县衙廖桂收受贿赂,私放奸商粮船出境。百姓得知,聚众涌进县衙,喧声若雷。时县令外出,张鸣九查知实情,遂驱逐廖桂出县衙,同时下令不法奸商出粜所囤积粮食,众人始散。此后,长乐又旱,百姓无粮,请求开仓平粜。新任县令李昌霖力主须奏请批准,方可开仓,百姓急不可待,复聚县衙喧闹。李昌霖紧闭衙门,拒之不理。张鸣九见情势危急,力诤县令灵活从事,提议“春借冬还”,终得县令同意,并由他监督平粜,百姓得粮,解除饥荒,皆大欢喜。至冬,百姓争还仓粮。次年大旱,两月不雨,李昌霖亲去祈雨,无济于事,遂就教于张鸣九。鸣九道:“与其无益祷告跪拜,不如暂停征收银两,释放较轻罪犯,以解民困。”李昌霖照办,百姓由之度过荒年。长乐风俗,民死多暴骨于野。张鸣九捐俸置义冢,使无地之贫民得以掩埋,革除了陋俗。张鸣九还喜交文士,凡赴省应试无盘费者,皆全力资助。故在长乐甚有声望,政绩卓著。

刘曾,嘉庆丙子举人。道光六年,由大挑调为安徽蒙城知县。持法严肃,断案有方,严捕当地盗贼,境内肃然。

李清鉴,清同治癸酉科举人,光绪丙子恩科进士,经抽签分拨云南,任罗次知县。罗次风俗强悍,民多为盗,加上当地土豪劣绅阻力纷生,不易治理。李清鉴便多方开导,猛以济宽,不数月民乃从而化之。

张永福,道光己丑进士,分调山西汾西知县。县南有乾河流经五座村庄,数百家资以灌溉,名为水润里。当地有一豪绅,与民争利,私改水道,屡次被村人告官,皆因官绅沆瀣一气而没有被处理。张永福在任时又有人控告。他秉公而断,还利于民。后屡有善政,百姓爱戴。

慕维成,少有大志,苦读经史。清道光二十年(年)举进士,任陕西石泉知县。石泉数十载无城墙,盗贼一起,祸害民众。历任知县屡议修葺,都未做成。慕维成莅任后,顺应民意,修建城池。他多方奔走,召集地方绅士捐款集资,勘察地形,规划构图,动员民众投工备料。开工后,他亲临工地,检查指导,历经四年,积劳成疾。在即将竣工之际,又受命赴蒲城县任职,百姓极力挽留,慕维成以王命不可违而辞别,并叮咛部属说:“以瘠苦之区而谋百年保障,任怨任劳,数载未遑,尚望后贤之成此事也。”

刘若椿,乾隆甲子科举人。倜傥聪明,器宇俊伟。初任扶风教谕,不久升榆林府教授,育士有方,榆林特为之立“去思碑”。后选授湖北来凤知县。来凤旧为苗乡,夙号难治。刘若椿到任后,对苗胞诚心相待,施以仁政,民心感化,皆以犯法为耻,全县大治。

贾侍舜,嘉庆己卯科进士,钦点为内阁中书,后改授广东开建县知县。莅官后,以地境僻壤,文风不振,捐廉俸于城内及所属南峰墟创建义学。刘曾在任安徽蒙城知县期间,政绩卓著,完竣学宫,增修讲院,培养人才,多有建树。

李清瑞,清咸丰己未举进士,任河南阌乡县、陕西米脂县知县。后任关中书院主讲。他精通经史,博学多识,所授门徒,英才济济,中科举、入仕途者比比皆是。一时间,长安学界有“要中举,拜莲溪”之说,远近学子,争相求教门下,愿为其徒。李清瑞向生徒传授作文秘诀:凡一技之长,一事之精,皆因专一娴熟而有所得。读书也是如此,肉烂则易于咀嚼,书熟则易于驱遣。文章要写好,就要熟读博览。闻者互相传诵,奉为警言。嗣后,改任延川、永寿知县,不久又升任直隶知州,勤政廉民,上下称善。(23※)

田育璧(-),字太璞,镇原县曙光乡田岭村(今属屯字镇)人。他幼年家贫好学,常常昼耕夜读,废寝忘食。年,田育璧考入甘肃高等学堂,毕业后又赴京在优级高等师范学校继续深造。在校期间,他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年,田育璧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第二年春,由京返兰,与甘肃教育界名流邓宗、水梓等人共商,在甘肃创办女校,并为之奔走宣传。同时,他还兼任法政中师教员。年春,他在兰州淑真女子小学创办了讲师传习所,举办了甘肃省第一批女子短期师资培训班,并被聘任为该校校长。同年,田育璧利用回乡省亲之际,在老家镇原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他的侄儿、侄女田维大、田维昆、田维洲、田维靖、田维岚等人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都先后奔赴省城和京城求学。

年,为了培养高等小学师资,讲师传习所被改名为“兰州初级女子师范学校”,田育璧出任第一任校长。年后,田育璧除主持女师工作外,还兼任甘肃省教育会评议长。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震撼全国,也对甘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候,田育璧返回家乡,投身于镇原女子教育事业,倡办了屯字第三高等小学等学校,在镇原县城圣母宫创办了女子学习班。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保送女学生赴京深造,有吴瑞霞、田维岚、孟自芳、韩玉贞、邓春芩、邓春兰等六人,她们都是兰州女师的毕业生。在田先生的淳淳教导下,全校数百名女生都能刻苦求学,好学上进,后来都成为甘肃教育界的英才。

田育璧先生性格方正、质朴、博厚,对于学生的学业,它能亲自检查,督促甚严;对于缝纫、烹饪等课更为严格,为陇原乃至西北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职业人才。他是甘肃德高望重、热心女子教育事业的镇原先哲,将一生奉献给了甘肃女子教育事业,为我省女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3#)

(十九)清光绪举人张宸枢(年--年),字紫垣,号少堂。敦厚精敏,勤学好问,10岁时即能赋诗作文,才名闻于邑里。《六艺》、经传和诸子百家无不通习,擅长书法,善于词章。光绪十四年(年)举为乙酉科拔贡,同年中举,选为庄浪县学训导,启迪后学。他治学严谨,训导有方,每临抽查,均作掩卷提问,若回答有误或答对不出,则循循疏导,晓以大义,以励其志。

他在政务之余,临池染翰,专攻右军之学。经过发奋学习,苦苦求索,一举盛名陇东,跃入西北书法名家行列。其楷书笔功遒劲有力,结构严谨,笔墨饱满,入木三分。草书笔法潇洒,墨触圆润,形体秀丽。运笔如神,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见者爱不释手,争相乞索。现在陇东农村,都把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珍宝收藏。

张宸枢生逢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陇东兵荒马乱,战火匪盗此起彼伏,百姓苦不堪言。民国四年(年),平凉、庆阳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九月初,在肖金(原属镇原)人刘元臣的带领下,肖金、屯字、太平等地五、六千农民,包围县城,抗税抗捐。知县万朝宗紧闭城门,一筹莫展。张宸枢与刘元臣为师生关系,便由张宸枢出面,与县政府交涉,使知县答应缓行新税法,以平民愤。孰料事后,县政府却派兵丁,到处搜捕张宸枢和刘元臣。无奈之下,张宸枢只得背井离乡,西出玉门关,辗转新疆伊犁,教书育人。年春,受泾原道尹周务学聘请,任平凉师范筹建员,年任平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后回县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他夙夜在公,殚尽心虑,遂以“门无车马终年静,坐对琴书百虑清”(24)自慰,赋诗为文,著书立说,撰成《通鉴纲目提要》、《中外政治论衡续》、《西路》等,受到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尊重和爱戴,被选为甘肃省众议院议员。他洞察世情,深为民生倒悬而痛心疾首,逐渐荫生了立功异域之志,再次外出,赴郑州、北平等地,以文会友,以书交谊,意欲有所作为,然郁郁多年,怀才未遇,年客死北平。

(二十)清光绪举人、文史学家慕寿祺(年--年),字子介,号少堂。历任宁夏固原学政、西宁教谕等职达30年之久,熟习教育,精通经史。民国后历任甘肃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甘肃民政长官署秘书长、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甘肃援川军参谋长、西北军总司令部高等顾问、甘肃督军署秘书长、第二届省议长补参议院议员,后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等职。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年(民国二十一年),镇原县县长周民逸伪造帐目,贪污公款多银元,他得知后,即与县民李世栋多次向省府举告,经查清后将周撤职查办。他苦读经书,知识渊博,一生最喜以文会友,常与有识之士往来,爱字善写,联诗对句,畅谈古今,评说中外,苦读经史,著书立说,著有《甘宁青史略》、《经学概论》、《小说考证》、《十三经要略》、《求是斋集句诗抄》、《求是斋丛稿》、《西北道路志》、《歌谣汇选》等29部作品,并与焦国理重修《镇原县志》共20卷。年4月,他主持创办了《拓报》,开甘肃小型报纸之先河。

安兆甲(-),孟坝镇刘俭村人。他出身贫苦,饱受反动政府和贪官污吏的压榨和迫害,生活异常艰辛。镇原建立红色政权后,他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方针从心底里拥护。年后季,安兆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镇原县孟坝区刘俭乡党支部书记。

安兆甲担任党支部书记时,正值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际,他积极组织和发动刘俭乡群众投入反霸锄奸、减租减息和抗日支前活动。同时,他积极赈灾救民,安置移民,垦荒种植,发展生产,使该乡的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在农业生产上,他不仅精耕细作,还特别善于动脑筋,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选用优良的粮食品种,精耕细作。因此,他种植的庄稼长势好,产量高。正因为他生产成绩突出,县长康子文曾带领干部到他家参观,听他介绍生产经验。年4月,安兆甲被推举为全乡带头人,带领全乡农民向地主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帮助村户制定发展生产计划,大搞垦荒增种,倡导纺线织布,实行变工互助。对于缺少劳力和牲畜的农户,安兆甲组织其他农户带上农具,赶上牲畜,帮助耕种。在他的带领下,刘俭乡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全乡的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当年,刘俭乡生产粮食石,他种的洋芋、大葱、萝卜还被带到了延安参加展览。

安兆甲是一个对工作和事业极端认真、负责的实干家,他还担任乡扫盲识字班班长,带动其他人参加学习。他办事公道,乐为公仆,主动调解民事纠纷,仅年经他调解的土地纠纷就达10余件之多。该乡的姚成俊将亩地卖给了张炳文,当时写有地界契约。次年春播时,张炳文把地界向前延伸,占去姚成俊土地1亩多。于是姚和张闹起了地界纠纷,并将官司打到了区政府。区政府因故未能及时处理,安兆甲即主动出面,找来姚、张二人,又请来了了解真相的“地媒”,以契约为依据,实地查勘,当场公断,顺利地解决了这起土地纠纷。年8月25日,《解放日报》以《镇原劳动英雄安兆甲善于调解民众纠纷》为题,报道了安兆甲半年调解民众纠纷10余起的先进事迹。年春节,安兆甲带头组织发动拥军优属活动。全乡户农民群众慰问当地驻军,送肥猪2头、羊2只、鸡51只、鸡蛋个、黄酒斤、豆腐等蔬菜0斤,捐款元、鞋4双;对18户抗属每户送去大肉3斤,代耕土地10亩。

由于安兆甲在大生产运动中成绩优异,被评为劳动模范,年10月12日出席了陇东分区万人盛会,荣获分区甲等劳动模范称号,并于同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11月29日,安兆甲等边区劳动英雄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光荣地参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接见和宴请,并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著名讲话。12月9日,毛泽东主席又专门找冯云鹏和安兆甲座谈移民问题,鼓励他们积极生产,为边区建设做出更大成绩。边区政府奖励给安兆甲铁犁辕一个,授予他劳动英雄奖状,上有毛泽东、朱德、高岗、贺龙、林伯渠、李鼎铭等边区领导人的亲笔题词。离开延安时,毛泽东同志给每位劳动英雄分发火柴一盒。之后,安兆甲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之中,为边区建设和支援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安兆甲的模范事迹在革命老区广为流传,镇原人民视他为“劳动状元”,同当时边区著名劳动英雄吴满有相提并论,有“劳动英雄吴满有、劳动状元安兆甲”之美誉。边区美术工作者给他刻了肖像版画在书店销售,家乡人民为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争相购买悬挂,受到了全县人民的尊敬和爱戴。(24※)

(二十一)革命功臣王子厚(年——年),原名崇德,年2月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王存录,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在乡邻里颇有声望。受父亲熏陶,子厚养成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开朗豪爽的性格。

年平泉遭土匪洗劫,子厚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年大旱,颗粒无收,麦子未种,次年年馑,可苛捐杂税丝毫不减,父亲被迫自缢身亡。从此,子厚组织贫苦群众抗租抗债,打抱不平,主持正义,年被推举为本村村长。他办事公道,对上敢顶国民政府的不合理摊派,对下敢为穷苦百姓说话,还不断接济穷人,为乡亲垫支税款。

年夏,为抗拒国民党政府滥收捐款,王子厚联络孟坝镇刘海宴,发动南三镇(平泉、中原、新城)多名群众,聚集于县城西门王母宫山,有组织地围攻县衙,揭露地主豪绅、贪官污吏的敲榨勒索,控告南三镇镇长和地主恶霸,迫使县长钱史彤当众宣布“缓征捐税,免除额外摊派,派员查办乡绅”。此后,因受官府迫害,王子厚卖掉80亩土地,购得手枪1支,准备组织群众发动武装斗争。

年8月,红25军长征进入镇原新城、平泉。当时,地主绅士都跑光了,王子厚热情款待红军,帮助红军采买补给,并向群众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年12月,他与张元龙、朱良汉等在南三镇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担任该会生活部长,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南三镇中心区委组织科长,宣传发动群众,扩大中共在南三镇的力量,使南三镇成为当时镇原县共产党的力量最雄厚、革命斗争最活跃的地区。

年6月,王子厚从延安抗大毕业,重返镇原县南三镇中心区委任组织科长,12月调任庆阳县委武装部干事。年2月,调庆环分区机关任管理员。同年12月,在镇原摩擦事件中,南三镇的党组织和群众抗日团体遭到极大的破坏,王子厚的家被查封,财产被没收,国民党悬赏通缉王子厚本人,他一家三代人,被迫连夜逃到马渠。

年3月,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民主政府在马渠成立,王子厚被任命为县政府四科科长。他跑遍全县6区34乡,宣传动员农民搞好生产,指导县贸易公司、土产公司经营管理,竭尽全力解决全县干部和驻军的穿衣吃饭问题。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陇东地委和专署的表彰。年任县政府保安科长。年2月,当选为镇原县县长。年2月胡宗南部进攻孟坝镇,镇原解放区大部沦陷。县委、县政府根据形势,将全县武装力量整编为一个大队,王子厚兼任大队长。年2月,王子厚调任平东游击大队长。年,平东游击队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为平凉地区各县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年8月,王子厚被任命为平凉分区专员公署副专员。年,被任命为武都地区专员公署专员,期间曾入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学习。年后季,因受所谓“许张反革命集团”冤案牵连,被诬为“黑后台”、“镇原的太上皇”等,立案审查,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再次受到批判,被降职下放劳动四年多。年11月,王子厚调任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文革”中又一次受到攻击和诬陷,受审查挨批斗达10年之久。年重新恢复工作,再次担任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年12月,在甘肃省人大二次会议上,王子厚当选为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年,王子厚病重在外出途中,经查是胃癌晚期。在病榻上,他心中还想着老区建设,并一再叮嘱,死后火化,丧事从简,不要花国家的钱,要求把骨灰撒到黄河里,以报中华母亲。并对子女们说:“你们要向前看,顾全大局,不要纠缠历史旧帐,不要跟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表现了一位忠诚党员的宽阔胸襟和高风亮节。

(二十二)全国劳动模范张占明(年—年),镇原马渠乡人。少年时雇工于富豪人家,受尽压迫剥削,心灵深处埋下了为贫苦大众出气争强的志向。在他20岁刚出头的时候,目睹了红军长征路过家乡时对人民热情,替老百姓担水、扫院的行动,买粮、买柴公平合理的事实,使张占明认识到了只有这个队伍才是替老百姓办事的。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乡支部委员、乡长等职。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参加自卫军,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传送情报,张帖宣传标语,组织群众斗地主、打土豪、扶救穷人,使马渠乡抗日运动空前高张,贫苦百姓扬眉吐气。

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党中央号召边区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张占明积极响应,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生产,踊跃交纳公粮。年,他被评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陇东分区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分别受到表彰奖励。年10月,任马渠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工作积极肯干,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中共镇原县委的表彰奖励。

年至年,他先后任三岔、孟坝区区长,马渠区副区长等职,由于在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年在北京光荣出席了全国劳动英雄代表会议,并被特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年,他被派到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学习。毕业后任马渠区区长。他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曾经教育和鼓舞了多少镇原的热血男儿,成为七十年代广大青年学习的楷模。

……

毫无疑问,以上所述的农本思想、家国同构、修齐治平等等,构成了镇原人社会伦理体系的主干。在镇原传统社会的每一事物中,都无不打上了道德的深深烙印,这也使得镇原锻造成为后来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县”、“礼仪之郡”。而这里的“礼仪”就来自于一种道德判断。

(二)“镇原人”的人格特征

有一首诗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人格:

假若你是一只雄鹰,人格是助你展翅高飞腾空万里的翼;

假若你是一棵参天大树,人格是助你有一个伟岸身材坚韧挺拔的根;

假若你是一艘巨轮,人格是助你远渡重洋叱咤于茫茫大海之间的舵。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所谓“人格”亦即个性,就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马克思说过: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

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成其为人。人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我,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所以,人格是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正因为镇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漫长的人文历史、广阔而又闭塞的社会交往,才为镇原人的人格世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熔铸出了镇原人深沉、蕴藉、含蓄、炽热的人格魅力。

我们可以从“镇原人”的人格空间里,寻找几点最明显的特征加以叙述。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窥见镇原人广博炽热的心灵世界里那熠熠不灭的光华:

(1)“镇原人”坚韧俭朴,性格倔强。

镇原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群山起伏,梁峁纵横,大山突兀,峰峦叠嶂。又为西北边陲要地,自古争战伐异,烽烟迭起。加之文化深厚,源远流长,各种自然条件、人文状况和战略地位等因素的错综交杂,便铸就了镇原人独特而坚毅刚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性格。这里民情淳朴,世风温厚,人们以坚劲俭朴而著称。在这群山万壑逶迤连绵的自然环境中,镇原人以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意志坚持着春种秋收,夏锄冬藏,一代又一代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成为这块古老土地上永不疲倦的“追日部族”。这里尽管看不到地平线,满目皆是窔辽的群山、丘陵、梁峁、沟壑,然而在这种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镇原人总是筚路蓝缕于崎岖险峻间而生生不息,用心血和汗水开拓和建设着幸福美好的家园。尤其在北部山区,常年四季风沙劲吹,甚至土雾迷漫。妇女们头上扎着花花绿绿的棉围巾,裸露着红彤彤的留着岁月印记的干燥皴裂的脸庞,爬高山,过深沟,肩扛背负,胼手胝足,以超乎寻常的艰辛与男人一起在山地原边耕樵猎牧,种下一个个绿色的希望,收获充满欢声笑语的梦想。就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镇原人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拔的人文特质。

尽管在风调雨顺的年头,镇原人收获颇丰,仓盈廪满,但他们知道这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细节中所包含的种种辛酸。所以他们极其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即使在歉收薄年,他们也要留着一粒米、甚至一口水为未来的生计而蓄积。他们在困境中从不低头示弱,从不畏葸不前,永远笑对坎坷,豁达大度。这种极为深沉而倔强的坚劲俭朴之风,与一种尧舜以来的先祖遗风和圣贤事迹的陶冶而得到强化的人生责任感深深联系在一起。就是这种对岁月流逝的体悟、对社会盛衰的忧思,发育了他们寻求变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熏染了剽悍果敢、壮怀激烈的人生情彩。因此,镇原人的坚毅俭朴,既有执着而近乎固执的一面,又有它如同这里千山万壑、崇山峻岭般深沉而恢宏的一面。它凝聚着厚重敦朴的责任感和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奉献一切的高风亮节,并由此引发了镇原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良好民风和不计得失、甘愿付出的大众精神。舍己救人英雄杜养富、残疾教师张学成就是数十万镇原人中的典范和楷模。

杜养富是镇原县中原乡原峰村人。年4月6日,他赴新疆乌鲁木齐打工。12日这天,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初一班柯尔克孜族学生阿克力放风筝时,不慎跌入7米深的涝坝中。在孩子拼命呼救的紧急关头,杜养富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但还是奋不顾身地决然跳入涝坝,将沉入水中的阿克力托出水面。阿克力得救了,可杜养富却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用25岁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友爱的壮丽诗篇。

镇原县殷家城乡残疾教师张学成33年如一日,每天骑着毛驴在妻子的牵引下,风雨无阻地走过10里羊肠小道去李园子小学上课,累加起来的行程达00里。他拄着双拐,忍着多种病痛的折磨,坚持为学生上课。他所教的班级曾在全乡毕业升学数学考试中4次名列第一、8次名列第二,升学成绩曾连续两年名列全县第一。在他33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山深处的李园子村两代人共多名学生,其中有30多人后来考入了大中专院校。1年,他荣获甘肃省“十佳标兵”称号和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应邀赴京参加教师节座谈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应当说,如此坚韧不拔、外秀内刚、俭以持久、朴则务实的内涵深厚的文化特征,是镇原人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2)“镇原人”憨直淳朴,重义轻利。

镇原人非常厚道,敦实直爽,不会耍嘴皮子,“讷于言而敏于行”(26)。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7)其实,镇原人亦耻之。他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做、不会做的事绝不做,从不撒谎作秀、“打肿脸充胖子”,处处表现出一种厚道和质朴。在乡下农村,只要有过路人或客人,总是忙着为人家挡狗,招呼客人进屋喝茶。即便是乞丐讨碗水喝,他们也绝不会拒绝,不但送给水喝,还会捎带一两个蒸馍。他们胸怀坦荡,感情外露,从不把事藏在心里,天晴天阴全挂在脸上。用方言说,就是他们从不“日鬼”。

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锻炼了镇原人如高原、像大山般的豪放性格。他们憨态可掬,正直无私,都是粗线条的,不会刻意细腻,不会曲意逢迎,往往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凡事讲究一个“义”字,待人讲究一个“情”字,绝不是见义忘利之徒。而这就是镇原人的人格特征之一。

人格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锤炼。因而从自然地理条件到民族、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种与生活实践相关的内容,都构成了镇原人的人格基础。所以,“义”就是镇原人的一种优秀品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8),“义,人之正路也”(29)。人们为了公平和正义,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宁受屈辱,仗义执言,从不斤斤计较,从不为了蝇头小利而伤了和气,伤了面子。比如人们在小店买东西,如果忘了带钱,店主就会说:“你拿去吧,啥时方便了再给。”如果缺个几毛钱的,店主更会摆摆手说:“拿去吧,小意思不要了。”反过来,顾主如果付了钱,店主一时没有几毛钱找零,顾主也会说:“算了吧,没啥找了就对了。”诸如此类,在镇原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

(3)“镇原人”热情好客,讲究礼义。

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30)。因此,镇原人一直信奉“贫而乐道”(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3)等等古训。“礼”成为镇原人心目中一道无形的墙,“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行”(34)成了各种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如果不讲理,就无异于禽兽,就背弃和失去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在历史上,由于饥荒、战乱、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镇原人口稀少,地瘠人贫。因此,养成了镇原人特别爱人、崇尚礼仪的性格。尤其在北部山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一个村落只有一、两户人家。他们见了过路人,总会热情地挽留小住,待茶待饭。来了亲戚,若不住上个把月,主人是绝不会允许离开的。若临走时,还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总是过了一沟又一峁,送了一程又一程。

镇原人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真诚和友善。在农村,家里来了客人,主妇总要拿出看家本领,做上一顿香浓味美的饭菜。诸如“荷包蛋”、“油炸馒头”、“臊子面”等等,都是他们接待客人时才肯做的“招待餐”。即使在温饱不解的困难时期,他们也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家中仅有的白麦面放在缸里、罐里,待到来了客人时才做着吃。如果平时不积攒点细粮、鸡蛋、腊肉,来了客人没有好吃的做,在他们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在城里,朋友请客吃饭,喝酒时“一醉方休”才是朋友,喝得吐了才算尽兴。结账时争先恐后,抢着“埋单”。如果这时遇上外地客人的话,无不为镇原人的热情所叹服。

(4)“镇原人”讲究孝道,尊老爱幼。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35)。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根深蒂固地渗透在镇原人的骨血里,使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6),对父母、对老人百依百顺,毕恭毕敬;对孩子疼爱有加,教育有方。历史上,镇原人生活在农耕宗法的圈子里,父亲在家庭中享有至上的权利和威严。这种伦理道德作为镇原人行为的主要软规范,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昭示和规定着镇原人的行为。凭着这种道德的力量,镇原人自觉地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了家庭、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发展。正因为镇原的农耕经济,为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因之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的纽带。人们推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7),浓厚的亲情意识弥漫在镇原人的家庭生活中,他们把“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夫义、姑慈、妇听、长惠、幼顺”作为一面透明的镜子,照射着自己的人生旅途。

因此,镇原人尊老爱幼的道德精神首先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只有恪尽孝道,才能加深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人们奉养和尊敬老人,为的是报答养育之恩。比如在父母去世后所穿着的丧服上,也缝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8)的字条,这充分说明镇原人把重视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制约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好多年轻人都背离故土,出门“淘金”,离开了家中的父母。但他们总不会忘记每月寄回钱来,隔三岔五打个电话问候,报个平安。到了清明、中秋,也必带着大包小包,回家团聚,送给老人、孩子从没吃过的糕点、水果,从没穿过的时髦衣服。尤其到了春节,人们在欢腾的锣鼓鞭炮声中,带着辞旧迎新的祝福,给老人们叩头、跪拜,送上新的一年诚挚的祝愿和长寿百岁的希冀。

所以说,在镇原人的心目中,人的情感世界被道德化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39),这正是镇原人道德人格的写照。无论是巍巍群山,还是淙淙流水,都无不寓进了道德的内涵,此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40)。在镇原人的人格空间里,巨大的道德力量构成了社会伦理体系的主干。

(5)“镇原人”酷爱丹青,崇文重教。

早在东汉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王符就擅长书法,其笔挟风涛之威,笔势雄浑荡气,甚为时人称颂。他在遨游墨海的同时,书写励志警语等内容的书法条幅,免费为乡邻赠送。人们乐于收藏,以之为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镇原的书画名人,成就不俗,领一时风骚。在他们的影响、熏陶和带动下,习字作画渐成风气,城里乡间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墨香。如今,镇原人“家家挂字画,户户有中堂”,人们富而思乐,乐而思雅,大多数人都喜欢舞文弄墨,作联吟诗,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非他乡所比。镇原也就成了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教育强县、文化大县。

“笔落生花雨,墨舞起活风”。镇原人的嗜好书画习俗,非为厅室之点缀。自古以来,弘扬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以文教化的各种传统思想,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1),潜移默化着每一个普通镇原人的心灵世界,在他们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当复杂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人们以泼墨丹青、作文炼句来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无论是独傲岁寒的红梅、意境高远的松鹤,还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临风露霜的竹子,在镇原画家的笔下,都无不附上了无数传统道德的意义。苍松翠柏向被认为是品格高洁的化身,其他如菊、如兰、如荷等,亦无不如此。他们把种种物象道德化,在物象的描摹中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把喜怒哀乐等等主观感受融入在丹青的挥洒中。这种化腐朽为神奇、变无情为有情的泼墨写意,典型地体现了镇原人的文化人格。

镇原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以知识为荣,以人才为重,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逐渐积淀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他们看来,耕可养身,读可养心,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地瘦栽松柏,家贫好读书”等谚语,就反映了镇原人对读书的重视、对礼义的追求。

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镇原文化的奇迹也是镇原教育的奇迹。镇原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变迁的过程中,镇原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从中表现出镇原教育的特色。因此,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镇原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镇原,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孩子安排了工作,都是左邻右舍津津乐道的话题。“再苦不苦孩子,再穷不穷教育”,是镇原人的普遍共识。为了使孩子上学,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镇原人宁愿节衣缩食,精打细算,也要攒钱供孩子念书。因之,人们一提到镇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镇原的大学生多。也因之会感叹地说:镇原就是人才多!

据统计,镇原县在校师生数最高时接近13万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4万多人,其中年高考二本进线人数达到人,远远高于其他周边县区。按照目前的消费和物价水平,供一名大学生家庭负担大约在10万元左右。因此,借款、贷款供给学生的家庭比比皆是,教育负担对群众致富带来了极大影响。但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镇原人依然勒紧裤带,省吃俭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去。

这是年镇原教育部门统计的一组权威性数据: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完中11所(民办高中5所),职业学校2所,独立初中22所,小学所,幼儿园73所(私立幼儿园69所)。教职工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人。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人,初中27人,高中人,职高人。

----学年度,全县小学适龄人口41人,实际入学41人,入学率%;初中阶段适龄人口人,在校27人,入学率99.9%;适龄女童人,入学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人,实际入学人,入学率91%。小学毕业率%,初中毕业率99.1%;15周岁人口总数人,初等义务教育学业完成65人,完成率99.5%;17周岁人口总数62人,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学业完成人,完成率97%。

---6年以来,全县共录用补充教师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均达到%,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8.9%;校长培训合格率均为%。小学师生比,县镇为1:11.2,农村为1:15.1,初中师生比县镇为1:12.9;农村为1:15.7。各学科都按课程标准要求配足配齐了专任教师。

---全县小学校舍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6平方米,初中达到5.1平方米。中小学都建成了多功能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师生宿舍、师生灶等标准化的配套设施,达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的要求。校园绿化面积小学达10.6万平方米,生均2.58平方米;初中达5.9万平方米,生均2.13平方米,中小学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配置计算机台,生机比例小学为45:1,初中为15:1。生均图书小学为13.6册,初中为21册。教学仪器配齐率为%,远程教育课程开课率为%。

---8至年,全县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3.14%、19.41%、11.31%,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63%、9.87%、11.23%,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0.51、9.54、0.08个百分点。近三年全县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分别为元、元、元,初中分别为元、4元、0元,达到逐年增长的要求。全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4—7年分别为40.40%、43.82%、43.81%、36.71%,8—年分别为35.15%、33.26%、27.92%。年教育经费总支出占GDP的12.28%。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9-学年度全县小学、初中毕业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分别达到99%和98%。年小学、初中毕业生体育合格率分别为99%和98%。小学毕业升学率为%,初中毕业率99.1%;8-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分别为85%、85%和85.7%。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是有说服力的。一组组数字里,凝结着镇原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满腔热血,凝结着镇原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镇原人的文化意蕴杨佩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