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江南旧时春节期间供奉的“尊祖”
“尊祖”这个称谓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应当是相当陌生的。所谓“尊祖”就是绘有祖先遗容的卷轴,代代延续,世世相传,以显示孝悌传家、子孙不忘所出。在西方的照相技术尚未传入中国之前,上一辈过世后,子孙们为了怀念祖先,都要聘请职业画师精心绘制先人的遗像,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就要把画像挂出来祭祀跪拜、供奉瞻仰,这是旧时春节期间江南一带颇为盛行而又十分重要的“规矩”之一。
“尊祖”的绘制、体例、供奉、保管均有严格的规范。先谈绘制。旧时画“尊祖”是件大事,须选吉日聘请有名画师绘制。画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重彩工笔笔力和人物画功底方能胜任。所用材料也十分讲究,一般用上等的宣纸、徽墨、*金水和特制的颜料,这些颜料大多由画师秘制,画成后气魄非凡、色泽鲜艳、往往能经历多年的香烛烟熏都不变色。由于画“尊祖”时,画中人多数已经作古(也有生前就画好的),因此画师绘制时全凭主顾的口头描述,为了尽量接近原貌,通行的做法是“照着儿子面孔画父亲、对着女儿脸蛋画母亲”,再加上适当修饰就可以有七八分像了。若是主顾不满意,画师还得重画。画一幅“尊祖”相当费工费时,所以价格昂贵,因此有“尊祖”的人家均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再讲体例。“尊祖”里的人物都要着“正装”,所谓“明有明饰,清有清服”。服饰一般采用员外服,粉底靴,戴嵌碧玉的皮帽,外罩狐皮裘肩。如属于“仕”一类人物,或在清廷有过官职(捐的官职亦可入像),还要画得气势显赫,着朝衣挂朝珠,头戴单眼、双眼花翎加*马褂,胸饰虽不一定标出品级官服,但必须画得与其他多幅有些不同。妇女则穿戴鲜艳,雍容、华贵。如属仕夫人,往往凤冠霞帔,珠面头饰,以显示庄重、大方、美丽。老年妇女必须体现福寿、康怡、慈祥,笑颜以对子孙。“尊祖”画像一般以坐像为主,背景是太师椅背垫虎豹皮、狐皮等,一人一轴;有的则是夫妻一轴,男左女右,如曾几次娶妻,则本人居中,原配、继配按先后分居两侧;也有的将三世、五世祖先合绘于一轴,一世一列,夫妇并坐,画满则另加新轴,此类一般是主人三代以上的祖先。“尊祖”的供奉也有讲究。到了大年三十,下午送了灶神之后,就要把“尊祖”请出来悬挂在家堂或大厅中,称为“出尊”。“出尊”时仪式庄重,由本房最长者主持,由后辈亲手将“尊祖”按辈分长幼顺序一一挂出,近代的祖先在前在下,上代的祖先则在后在上。若画像上的人物仍然在世,则在其面部贴上“福”字红纸以示区别。画像挂好后,在供桌上放置四盆八件糖果糕点,按画上人数供奉酒菜、茶具(一般是八大件热菜)。然后晚辈点燃香烛,男性子嗣均按辈分大家、年龄长幼行叩拜礼,长者则向子孙们介绍各位祖先的生平事迹和遗训等,待“拜尊”完成后才吃年夜饭。新年时,同姓本家的亲戚来拜年贺岁,需先点烛“拜尊”后,才向主人贺年;非本姓亲友则作瞻仰,无需拜揖。从大年三十除夕下午“出尊”开始,每天还要供奉不同的点心,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收尊”结束供奉“尊祖”的时间共16天。因此古人有诗云:“若非除夜何可见,才过元宵不可留”。“尊祖”只有过年时才用,平时都藏起来,因此保管也很重要,不但要防虫蛀,防潮湿,还要防日晒,须定期检查、保养、装裱。一般用上好的橱柜专门安放“尊祖”卷轴,橱门背面贴红纸,上书先人的生辰、忌日,用以备忘。若子孙繁衍发展成若干房的话,一般原轴由长房珍藏,其他几房则请画师照着卷轴“复制”备份。近代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有的人家则将“尊祖”拍成照片,这样原来供奉的画像有的则变成了照片,色彩也由原先的彩色转成黑白,笔者见过的十多幅“尊祖”就全是照片。
旧时江南一带春节供奉“尊祖”的风俗十分普遍,一般富家少则几幅,多则二十幅,数量相当可观,惜经历抗战、文革等劫难洗礼后,幸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而真正的卷轴画像更是凤毛麟角。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时代的变迁,如今画“尊祖”的技艺和拜“尊祖”的风俗也都逐渐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挖掘整理这些材料,亦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孝思不匮”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