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共同富裕,一个村庄的信仰与坚守贾家庄
TUhjnbcbe - 2024/5/5 20:59:00
数字化伍德灯 https://m.39.net/news/a_8052394.html

“一百把镢头闹革命”塑造出一代农民在“一穷二白”的岁月与贫穷搏斗的英雄气概,讲述的正是新中国早期的乡村振兴故事。

吕梁山脉犹如三晋大地的一道脊梁。明万历《汾州府志》载:“以太行山在左,笔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脊骨。”这如天地脊骨般的吕梁山,在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便是抗日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的写照。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就义的女英雄刘胡兰,也是吕梁人。

今日贾家庄

吕梁山东麓的汾阳市贾家庄,只是个小村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可谓英雄辈出。在这里能体会到,并不是流血牺牲才叫英雄。这里的人民,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到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就把“共同富裕”的旗帜一直高举到今天。70多个春秋发奋图强、恪勤坚守,用脊梁扛出一个乡村振兴的生动榜样。

就在年12月26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贾家村荣获“年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称号。前不久刚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的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全面小康幸福贾家庄》的汇报与分享。

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民”荣誉

贾家庄不是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荣誉。早在上世纪50年代,贾家庄就是与西沟村等齐名的先进村;60年代贾家庄人自己动手研制农业机械,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70年代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再次受到国务院嘉奖。改革开放以来,贾家庄始终高举共同富裕的旗帜,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先后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贾家庄视察指导,70多个国家的友人前来参观访问。

了解贾家庄的人说,这是一片长满故事的土地。审视贾家庄从昔日的盐碱滩走向乡村振兴的轨迹,需要从这些故事说起。

贾家庄村史馆

幸福不会从天降题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一定听过这支歌,但不一定知道,贾家庄就是这首歌的发源地。

这支歌是乔羽先生为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写的词,歌中“你看那汾河的水,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就是贾家庄昔日的模样。

邢万里这些年轻人是在这歌声中长大的,长大后才理解,这首歌的美,不在于赞美山西的自然风光,而是歌唱山西人的内在精神。人的精神与情志,才是更为光华嘹亮、更为震撼心灵的风景。“男儿能吃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这就是贾家庄人精神性格的生动写真。

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多出自贾家庄,剧中高占武的原型是贾家庄退伍军人武士雄,我们在贾家庄采访了他。被称为“七十三行”(比七十二行多一行)的曹茂林,原型是贾家庄的能工巧匠宋连生;孔淑贞的原型则是妇女主任赵玉芳。

贾家庄有一组雕塑特别引人注目。它的工艺说不上精致,材质也很原始———就是用贾家庄生产的水泥塑造的。然而它以粗犷和强劲塑造出一代农民在“一穷二白”的岁月与贫穷搏斗的英雄气概。到过贾家庄的人,无不对这组雕塑肃然起敬。

这组雕塑的主题叫“一百把镢头闹革命”,说的是贾家庄合作化初期的奋斗。那时的贾家庄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亩耕地,有多亩是湿泽盐碱地。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里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

年春,贾家庄人体会到了互助组的好处,村党支部接着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当年从19户扩大到72户。人多了,地多了,耕地的牲畜不够用。年春,眼看就要下种了,合作社还有亩土地没有耕作。误了农时,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合作社派人去向本村几户富裕中农强强联合的互助组雇用牲畜,没雇来。怎么办?

合作社的社员们开会商量后一致认为,求人不如靠自己。他们决定用人拉犁和镢头刨地,打好春耕春种这一仗。

合作社抽调30个强劳动力拉犁,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披星戴月地干了4天,就把亩地全部翻耕。种子不够,有的社员把自家存的口粮拿来做种子。种子凑齐后,社员们又是靠人力拉耧,让0多亩地都按时下了种。当年秋天,合作社粮食获得大丰收。

“一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是集体力量在贾家庄这片古老土地上绽放出的耀眼光芒,成为贾家庄人坚定不移地走集体化道路的精神源头和不竭动力。紧接着,贾家庄人开始了长达23年的治水改碱工程,硬是把近0亩盐碱地变成了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沃土良田。

贾家庄治水改碱23年

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参观贾家庄后欣然题笔:“杏花村外贾家庄,大寨精神善发扬。敢挟泰山超北海,提高产量过长江。平清配管全抓好,碱旱风虫一扫光。三浅三深相结合,红旗高举在汾阳。”

今天回首往事,贾家庄人民“一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23年”,正是新中国早期的乡村振兴故事。贾家庄人收获的体会,就写在他们村前的大道两旁:“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

也许是老一辈贾家庄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故事,已经种在贾家庄人的心田,当农村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要实行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贾家庄党支部和村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触及灵魂的选择。

“田成方,树成行,道路笔直渠两旁。”

“六七十亩一方田,一路两渠四行树。”

这顺口溜是贾家庄真实的景象。贾家庄人23年治水改碱,不仅是改良土壤,而且是改成了适合机械耕作和具有水利灌溉设施的平平整整的大农田,这是新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后才有的奇迹。这些土地已经用上了拖拉机,贾家庄率先走进了机械化时代,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典型。如果把这适合现代化大田作业的土地再分到每一户农民去承包经营,就要把大田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会出现很多田埂。如果田分了,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怎么分?

分,还是不分?这个难题落在了贾家庄第二代当家人———党支部书记邢利民身上。邢利民生于年2月。他的父亲邢宝山是互助组、合作化时期的村干部,老支书。治水改碱,邢宝山总是在第一线。由于腿长期在碱水里泡,造成的静脉曲张像爬满了蚯蚓一样。贾家庄的一草一木都浸透了父亲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

邢利民是在集体的怀抱中长大的,他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7岁时,邢利民就跟着父辈加入了贾家庄战天斗地的行列。因为事事一马当先,被推选为村团支部书记。年,他带领村里48名团员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参加了县里的七支渠兴建工程。那时每人每天的任务是挖运土方3方,而他们这个突击队竟每人每天挖运了15方,大冬天光着膀子干,被称为“裤衩队”“蓄力队”。时任县委书记郭巨民发现了他,开始培养他。年,郭巨民动员他担任贾家庄的村支书,那时邢利民“想都没想过这件事”。郭巨民语重心长地劝邢利民挑起这个担子,“把贾家庄这面红旗继续举下去。”后来,邢利民在支部大会上被推选出来,于年正式接任贾家庄党支部书记。此后在他担任贾家庄党支部书记的43年中,正如他的名字那样,真正做到了一生为民,一心利民。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贾家庄原党委书记邢利民

这43年,对邢利民最大的考验还是年。当时汾阳县个行政村,几乎都“土地下户”了,老典型贾家庄却迟迟未动,一下子从多年的先进村变成了“落后村”。人民公社已经改成乡了,乡党委书记来做邢利民的工作,邢利民说,让我再想想怎么分吧。他不是不作为,他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征求村民意见,不愿意分田的村民占大多数。怎么办呢?

县委书记来做邢利民的思想工作了。邢利民心里总想着父辈那治水改碱无比艰苦的23年,总想着如果把这么好的大田再分成一块一块的,怎么搞机械化?最后他对县委书记说:“我下不了手。你们把我撤了吧,选新的村支书来分。”县委书记回去了。邢利民等待着组织处理。可是再没有人来动员他分。

邢利民不是不积极,他向一直支持他的上级领导请教,还跑到太原向贾家庄的老朋友——作家马烽请教。他们通过认真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理解到党中央要求的是结合村里实际,“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根据这个原则,贾家庄创造性地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做法,即口粮田、饲料田、自留地三田下户,农民应卖公粮的责任田集中耕种。五统一是:统一机耕、统一调配种子、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如此,贾家庄的村集体就没有解体,才能继续保持着组织起来的集体状态,这是贾家庄在改革开放中能够继续开拓发展、不断前进的体制基础。

年,贾家庄还经历了一个重要转折。

当时的政策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致富,邢利民和村支部副书记合办了一家塑料厂,其他村委干部都跟着办厂的办厂,承包的承包。从年到年,的确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部分人,不是村干部,就是能人。邢利民与人合办的塑料厂,一年也能赚十来万元。

“荣誉比金钱更珍贵”(贾家庄街头的标语牌)

但是,大多数农民没有富起来,30%的农户还出现了收入下降的趋势。邢利民算了一笔账,那些收入最低的农户和村干部的收入竟相差8倍之多。贫富差距,在这个昔日的模范村显现了。由于干部在忙自己的企业,村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年收入不到一万,根本没有资金再投入村庄建设。有两年时间,村两委班子就邢利民一个人还在管集体的事,邢利民成了“光杆司令”。

村集体无法组织安排生产了,村里的“闲散劳力”多起来。农民三五成群聚一起闲侃:“土地下了户,何用党支部?”“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明显的收入差距和群众的议论,让邢利民陷入了沉思。如此下去,贾家庄的集体瘫痪了,昔日的光荣不在。现实逼着邢利民要走出去看看。

这年深秋的一个下午,邢利民带上村里一个名叫赵俊如的电工,坐上开往太原的班车。从太原到了北京,他到北京郊区看了玉甫上营村,到河南看了回郭镇……他七天跑了三个省,看到了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村庄在发展壮大,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在回程的火车上,邢利民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无比虔诚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贾家庄街头的标语)

回到贾家庄已近午夜,他又是一宿没睡。第二天,一场决定贾家庄前途的支部会召开。这或许是邢利民第一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现在,我们几个,靠多年当干部的社会交往和经营能力,富了,这很好。但往后仍然这么个干法,只顾自己富,不去带领群众富,那就不是共产党员的德行了。”

会场忽然静得能听见呼吸。邢利民接着说的话,就像在大家心里投下一颗“炸弹”。他说:“现在,把咱们手里的厂子,统统交给集体。我先带个头。如果大家都忙自己的厂子,哪有精力去干众人的事。如果你们还要当干部,就把企业交给集体;如果还想做企业,就不要当干部。厂子归了集体,你的收入肯定比现在少。队里发工资,每月不过百来元。但是,党员干部就该有‘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的精神……”

大家陷入了思索。每个人心里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和斗争。但这些在贾家庄集体主义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还是从内心里达成了共识。

“利民都带头了,咱们还犹豫什么?”张铁生、祁富生、王安国等村干部都响应了。从此,“共同富裕”的旗帜在贾家庄继续高高举起,成为贾家庄党员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进而也成为全体贾家庄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贾家庄要统一供暖了,全体村民乐融融地参加义务劳动。

今天回首贾家庄的发展,邢利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有四条:一是党的干部要真正跟着党的宗旨走,不能有私心,否则就干不成;二是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所以贾家庄有广播电视台,有自己的报纸;三是必须有集体产业,如果集体产业还没有个体的发达,怎么能产生向心力?四是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在贾家庄村史馆大厅正前方,高悬着五个大字———“永远跟党走”,这是贾家庄人一路走来、坚定不移的选择。邢利民提出“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贾家庄人做到了。

把工业种在土地上

年,在动员党员干部捐出个人企业后,贾家庄就成立了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确立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思路。

之后,贾家庄憋足劲儿发展集体经济,用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村集体固定资产由最初50万元发展到多万元。年,邢利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这次劳模大会,再次为他拓展了思路。他强烈地认识到,贾家庄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大项目带动,要打造贾家庄的工业支柱产业。通过多次外出考察、科学论证,村两委决定建设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

经专家测算,建一个这种规模的水泥厂,至少要投入多万元,而当时集体账上只有40多万元。这个时期,很多部门的优惠政策向个体和私营经济倾斜。邢利民只好发动家人和朋友到处筹钱。那时候村民的生活也还不富裕。村民看到邢利民为集体的事业如此拼命,纷纷主动捐款,五天时间捐了.3元。不仅如此,男女老少全部义务出工,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邢利民连续18个月不回家,吃住都在工地,最后累倒在工棚里。累倒后还不肯休息,他躺在工棚的小床上指挥调度。你能想象吗?原本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项目,只用了18个月;原本多万元的预算,因贾家庄人不计付出,只用了0万元就顺利完成。你更想不到的是,水泥厂投产以后,由于要先偿还外界的债务,在水泥厂上班的贾家庄人整整三年没发工资,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发点过节费。而这些,都是贾家庄人自愿承担的。

特种水泥厂的建成,使贾家庄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被认为是贾家庄经济的“二次腾飞”。现在回想建水泥厂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仍会感到不可思议。邢利民的底气从哪里来?

贾家庄村史馆里的汉白玉毛主席坐像,身后是一面铜墙,代表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铜墙上有一面旗帜,上书的“共同富裕”就是贾家庄坚守的信仰。

或许可以从贾家庄的村史馆里找到答案。村史馆里有一尊高2.3米的汉白玉毛泽东主席坐像,毛主席身后是一面铜墙,铜墙正中是一面写着“共同富裕”四个大字的铜旗,铜旗周围铸有群众组织起来大生产、向农工商综合体进军的图案。这是在告诉人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军炮火轰开时,整个中国就是个大乡村。从那时起,“乡村振兴”就放在中国人面前。把工业种在土地上,这也是历史交给中国农民的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制定的方略。当今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衔接乡村振兴,仍然需要聚精会神地发展农工商综合体。

这三根大立柱代表着贾家庄的农工商三大产业,是贾家庄农工商综合体的标志。

疫情之年的贾家庄

以上故事只是贾家庄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稍加梳理你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只有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农历庚子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贾家庄来说,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年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一。对贾家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范玖深来说,这是他过得最意外的一个春节。

这天本该是贾家庄一年中最喜庆热闹的日子。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新春文艺汇演,在贾家庄已延续30多年。上午刚演完节目,下午就接到汾阳下发的紧急通知,村两委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

范玖深年高中毕业回到贾家庄,那年他刚满20岁。年进入村委班子,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村里工作了20年,大事小事经历不少,但这样的突发状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好在村党委书记邢万里几天前就让他加紧准备一万袋白面,在春节过后就给每户人家发下去了。

“绝不能让疫情在贾家庄落地!”那天,一向被认为是“不说硬话、不办软事”的邢万里,说了句斩钉截铁的“硬话”。

年出生的邢万里,大学毕业后曾在机关单位上过几天班,因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选择了下海经商。年,生意已做得风生水起的他,回到了家乡,从此把青春和热忱交给了贾家庄。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除他和范玖深外,大部分都是“80”后。年7月,邢万里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他和这些创业伙伴们被外界誉为“新时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事实上,邢万里还没进入村两委班子之前,就已先后被授予“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新星”等称号。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现场,他作为全国20名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之一,登上了“从严治党”的彩车接受检阅,那一刻他真的心潮澎湃,要把贾家庄建设得更好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和迫切。

建国70周年国庆日,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彩车上左一)在游行的彩车上接受检阅。这是一个村庄的光荣。

年,本是贾家庄可以大显身手的一年。春节旅游,是开年要打的第一仗。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贾家庄已在节前做好了开门迎客的各种准备,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前期投入达多万元。这几年,以花灯节、冰雪节、美食节为主题的乡村民俗年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年春节期间,贾家庄旅游接待量全年突破万人次,是年全年的总量。年春节,如果不出意外,旅游人次和收入都将再创新高。谁也没想到,疫情突然打乱了他们的所有布局。光旅游和会务接待这一块,村集体的损失就在千万元以上。投资亏损,经营停顿,但村集体用于抗疫的各项支出不减反增。

为抗疫,村两委迅速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严防死守。同时组织人力挨家挨户排查,免费发放口罩等防护用品。为保障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村两委安排了一家小超市供应蔬菜水果等生活用品,要求经营者不得涨价,由村集体给予补贴。

年,贾家庄成立了老年中心,65岁以上的党员和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每天免费在这里吃两餐饭。疫情发生后,村两委认为老人的福利不能因疫情而断,安排食堂把食物做成半成品,组织力量分送到位老人家中。

年贾家庄人民欢迎抗疫英雄胜利凯旋

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吕梁市参与援鄂的医护人员被全部安排在贾家庄的裕和花园酒店隔离修养,全村近0人列队欢迎英雄归来,全力为抗疫英雄们做好后勤保障。吕梁市援鄂医疗队因此送了一块匾赠给贾家庄,上书:“服务周到如家人,大爱之举暖人心。颗颗红心心向党,心手相连抗疫情。”

贾家庄有很多碑文和碑记。每遇重大项目落成,村里都会勒石为碑。如今,贾家庄又立了一块碑,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石碑,即贾家庄抗疫纪念碑。

在这场抗疫中,不论党员干部和普通村民,除了主动要求值守一线,参与疫情防控之外,还争先恐后地捐款捐物。短短20天,全村近0人,所捐金额总计.72元。

第一个捐款人叫宋全友。大年初二,56岁的宋全友来到村委楼,掏出元放在桌上,只说了句“我来捐个款”,转身就走了。年1月31日,全国人大代表邢利民,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款1万元用于村里的疫情防控,还向疫区捐款2万元,并想方设法购回消毒液、口罩等紧缺物资,援助周边14个村庄。2月4日上午,贾家庄疫情防控工作组收到一笔特殊的捐款和一封信。捐款人是一位名叫张致忠的退休干部,他把一个月的工资元捐给村里,信中写道:“我是土生土长的贾家庄人,虽然几十年在外奔波,但经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富裕,一个村庄的信仰与坚守贾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