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全球圈粉并非偶然成功,而是“广州设计”和广州文化IP出海、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编辑金明大
2月9日,放置在设计手稿草图上的北京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刘大伟/摄)
年初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上,吉祥物冰墩墩是最受追捧的“顶流”。一时间,周边产品几乎全网断货,“一墩难求”,被称为“百年奥运史上最火的一款吉祥物”。
冰墩墩狂热爱好者、自称“义墩墩”的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冈义堂,每天在电视直播中向日本观众激情介绍冰墩墩,相关视频播放量高达5.4亿次。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公开表示:“我认为冰墩墩不只值得个人收藏,它是值得全世界儿童和每个人收藏的一款吉祥物。”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冬奥“顶流”冰墩墩的设计者,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曹雪教授团队。冰墩墩,为何诞生在几乎不下雪的广州?
曹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冰壳熊猫”身上看似没有广州元素,其创意过程却是受到了“敢为人先”的“广州精神”激励,“谁会想到在熊猫外面套一层冰壳呢?”
冰墩墩全球圈粉,并非偶然成功,而是“广州设计”和广州文化IP出海、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曹雪回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征稿到广州美术学院宣讲的时候,距离截稿日期只剩下20天时间。不少人担心,很少亲身感受冰雪的广州人,能设计出亮眼的冬奥会吉祥物吗?广州的设计院校接得住这个关乎国家形象的大项目吗?
曹雪并未被这些成见所影响。他的想法是,没有见过冰雪的人,或许反而对冰雪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最终拿出的冰壳和熊猫的结合方案,是两个“旧元素”的“新混搭”。冰壳的使用尤为大胆——以往的吉祥物通常是单一材质的,且多半用毛绒玩具的形式呈现,当熊猫套上了冰壳以后,无论是从视觉还是触觉上,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此,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专家的评价是“新潮”,有未来感和时代感。
冰墩墩并非唯一一件获得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高度认可的“广州设计”方案。
北京冬奥组委一共收到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幅设计作品,经过历时两个月的层层筛选之后,10件作品入围最终评选,其中3件出自曹雪团队。
结果揭晓后,一位北京冬奥组委成员曾如此评论“广州设计”的实力:“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名不虚传。”
“从视觉上看,冰墩墩身上似乎并没有广州元素,但激励它诞生和成稿的,却是广州那‘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真正的大元素。”曹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曹雪是一位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新广州人”。他对“广州精神”还有个生动的总结:眼界要高,身段要低——一方面眼界要足够高,另一方面服务意识要强,要有受众意识。
“冰墩墩”人见人爱,并不只是“熊猫套个冰壳”那么简单,而是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结合,好看、好玩也好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设计师心里装着受众和消费者、“身段够低”的产物。
曹雪的另一件代表作,是年设计的广州城市形象标志,由抽象的“广州”二字组合成广州地标广州塔(俗称“小蛮腰”)图形,看上去又犹如南来北往的船帆和飞鸟,寓意千年商都的海纳百川和生机勃勃。
图案之下,是广州的汉语拼音GUANGZHOU,其中的字母O以彩色点亮,象征Open(开放),希望广州永远开放包容。
“从广州城市形象标志到北京冬奥冰墩墩,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文化逻辑,就是敢为人先。”曹雪说。
曹雪介绍广州城市形象标志
岭南特色,现代精神
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被誉为国宝级建筑大师,是广州多个建筑地标的设计者,也是海内外知名度极高的广州文化人物之一。
在他眼中,广州一方面有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数千年未中断的商贸之都。中原文化、南粤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此融合为独特的岭南文化,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何镜堂把广州多元的文化基因总结为:岭南特色,现代精神。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他主持设计的多个广州建筑地标,虽创意各异,但灵魂与核心都在于融合了岭南特色与现代精神。
何镜堂团队设计的海心桥,于年6月正式开通,是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也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
呈弯曲造型的海心桥,远望去既像粤曲中的水袖飘绢,也似一把岭南古琴和一叶羊城花舟。琴鸣绢舞,岭南花舟,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
海心桥上设计了两条步道,可以快跑可以散步,还可以进行公众表演,是珠江上的一座“城市会客厅”。
之所以命名为“海心”,则是寓意像海一样宽阔的心,寄望广州成为海阔天空之城。
何镜堂说,海心桥的设计,融入了标志性的岭南文化元素,又具有强烈现代感,代表了“广州人活力灵动的性格、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和对山水环境的热爱”。
开通一年多来,海心桥已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客流量超过万人次,并入围了年国际桥梁界最高奖项IABSE“杰出人行桥”奖。
何镜堂领衔设计的另一个广州地标,是坐落于广州市从化区凤凰麓、流溪河畔的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
何镜堂团队的设计理念是“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让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岭南的、有时代气息的建筑”。于是他们在设计细节上,既汲取了中华和岭南文化精华,又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并融入了当下中国的审美观念。
比如,国家版本馆整体依山就势,借鉴了中国传统殿堂式建筑的风格,构建出了一条从桥、湖、亭、园、阁、楼到山的中轴线,步步升高,拱之以岭南园林手法布局的建筑群,错落有致。
主体建筑文沁阁,造型像一座灯塔,又抽象融入了从广州地标镇海楼和中山纪念堂提炼出的建筑特色,非常“岭南”。
文沁阁前,还有一棵年树龄的格木古树。设计团队决定保留这棵古树,为此邀请了多位园林专家参与设计,并不惜将整个建筑群微移了一些,使古树位于中轴线微偏左的位置。为了保持平衡,设计团队又在阁前的水池中放入一方产自广东肇庆的中国最大的端砚,使之位于中轴线微偏右的位置。
一座书阁、一棵古树、一方端砚、一池碧水,如一幅水墨国画,构成了馆中名景“水墨丹青”。
“进入新时代,社会理念有了很大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渐成为共识。这尽管会给设计施工带来非常大的考验,我们还是必须把这棵非常美的古树保护下来。”何镜堂说。
7月22日,坐落在广州市从化区的何镜堂设计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角(卢汉欣/摄)
“广州设计”进行时
年12月4日,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发布,前六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香港。广州稳居中国创意城市“第一阵营”。
广州并未满足于此。“广州设计”和广州文化IP如何破圈、出海,走向世界,是多位广州文化界领军人物正在思考的问题。
何镜堂院士认为,“广州设计”仍然是进行时——“文化要发展,不能光抱着底蕴,传承之外,更重要是创新,要有更多代表时代的作品”。
文化力,也将是未来城市和国家竞争的焦点。“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精神和文化,城市比拼最终是比文化。”何镜堂说。
从年开始,由曹雪策划,在海外举行的中国当代设计展览“塔外设计展”,已走过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和希腊雅典四站。
在米兰和巴黎,有国外专家和观众反复问他,这些真是当下中国的设计吗?他们以为平常在唐人街看到的东西才是“中国设计”。
“中国文化出海,要更加聚焦于能够直观体现当下中国人生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部分,要把中国的变化带到国外去。”曹雪说。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以“肥女”系列雕塑知名。他从年开始举办世界巡展,迄今已在5大洲20多个城市举办了46场作品展,且展址多选在地标性场所,如悉尼歌剧院、英国塔桥广场、意大利美第奇宫、罗马国家美术馆等。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两名游客在许鸿飞的“肥女”雕塑前留影(贺灿铃/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许鸿飞,也连续两年提交了“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政协提案。
许鸿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文化交流走出去其实不难,更重要是走进去——走进主流媒体和普通民众的视野。走进去之后,还要能实现请出去(被各国主动邀请),更要能请回去(被对方再次邀请)。
在他看来,真正能够出海的作品,一定要有独特性和共通性,“不是山寨,不用翻译”。此外,文化出海还应“见人”,强化艺术家的个人辨识度。
“艺术家其实是最好的城市形象大使,能够强化和提升城市形象,比如成龙之于香港,罗丹之于巴黎。”许鸿飞说。
(特约撰稿罗蔼盈对本文亦有贡献)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本组专题全部稿件
《深读广州》专题系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