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雎》同名诗歌为《诗经--国风》第一篇,孔子曾经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现存琴谱多为无词琴曲。
2《伐檀》后人根据《诗经--小雅》而作。是一首伐木歌,反映了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愤懑情绪。
3《鹿鸣》
诗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说:“此谱乃赵彦顺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4《大雅》
因《诗经》有《大雅》而传为周公所作。传谱分九段至十二段不等。音乐变幻重叠,被认为“外调莫过斯曲之妙”(《琴瑟合谱》)。
5《欸乃》初见《西麓堂琴统》。意取柳宗元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又名《渔歌》或《北渔歌》。因毛敏仲作《渔歌》是以正调弹徵调式,而此曲是以紧五弦弹羽调式,故名《欸乃》以区别。全曲共十八段,音韵独特。有欸乃声、拍水声和船夫号子声,此起彼落,远近呼应。
6《禅思》近人李崇望曲。乐曲描绘了人们在寺院里叩拜时,祈求、祝富、忏悔的心绪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7《长清》晋代嵇康(--)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总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曾合称为“九弄”。隋炀帝曾以弹奏此“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因此后人误以为《长清》等也是蔡邕的作品。《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
8《短清》初载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是曲者,汉蔡邕所作也。有长清、短清二曲,取与于雪,言其清洁而无尘杂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高古,其趣深远,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高在冲漠之表,游览千古,有紫虚大罗之想,恍若生羽翰谒王京者也。”
9《楚歌》曲名初见北宋《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最早传谱于《神奇秘谱》的各段标题是:一、忆别江东;二、气欲吞秦;三、夜闻铁笛;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六、泣别虞姬;七、阴陵失道;八、乌江不渡。表现了楚汉相争,汉*围楚*于垓下,刘邦用张良之计,在楚营四周唱起了楚歌,楚兵因闻乡音而*心涣散,最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乌江的情景。因其中有“忆别江东”、“泣别虞姬”,故乐曲中曾多次出现和《阳关三叠》颇为相似的曲调。《楚歌》一曲的定弦为“紧二、五弦”。由于全曲用的是商调式,又是演奏“楚歌”,故名“楚商调”。因为它表现了霸王别姬时的凄凉情调,所以又称“凄凉调”(据《玉梧琴谱》引《紫霞洞考》)。
10《捣衣》唐代清商大曲中就有这个曲名。琴曲中也有多种。目前山东琴派流行的一种,在历代琴谱中刊传较广。钱占寿所作的一种只见于他的《钱氏十操》中,曲调紧五慢一,颇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制冬衣,为此需捣衣,故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杳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古怨》作者姜夔(约--),号白石道人,是南宋时的格律派词人。以“欢有穹兮恨无数”、“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和苦闷情绪。此曲借佳人薄命、美人迟暮,来哀叹时势多变。曲调哀婉,流露出对世事多变,江山易色的感叹。
12《酒狂》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曹魏末期,在司马氏的恐怖统治下,名人学士很难保全自己。阮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只好“托兴于酒”,借以掩饰自己,免遭迫害。传说此曲是他创作。乐曲通过醉酒的神态,抒发内心烦闷不安的情绪。另外,《酒狂》中还有:狂、酒、歌、饮等字样。
13《离骚》此曲系后人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离骚》辞而作。表现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治改革,但理想又不得实现的苦闷。据《崇文总目》讲:陈康士“依《离骚》以次声”。最初可能是吟唱原诗,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奏曲。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作为各段标题。明、清传谱多达三十七种,是较受欢迎的演奏曲目。《琴学初津》在曲后记中说:“审其用意,隐现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后记中又把全曲概括为:“始则抑郁,继则豪爽”。“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乐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14《高山》传为伯牙所作。蜀派琴家裴铁侠在曾其《沙堰琴编》()中称:“高山琴曲为川派最富丽之篇”。通过飞吟等手法来表现空山回响,四顾无人,瞻望白云,高山仰止之意境。《神奇秘谱》解题曾经提到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存明、清谱集中刊载《高山》一曲的多达四十三种谱本,比《流水》还要多十多种。
15《流水》此曲的记载最早见先秦《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曲谱最早见于年明刊本《神奇秘谱》,是曲曾在《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中出现。除《神奇秘谱》和《风宣玄品》不分段外,多数琴谱分为七段或八段。《天闻阁琴谱》由张孔山(字合修)所传的《流水》为九段,增加了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演奏的第六段,此段即琴家所称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但此段并非由张孔山作。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辅之以摹拟性的音响,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流水塑造成有生命力的感人形象,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年8月20日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飞船上放着一张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音乐作品的喷金铜唱片,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
16《牧歌》传自明代《琴谱正传》。一共十八段。与《渔歌》、《樵歌》、《耕歌》合称为“四歌”。
17《渔歌》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参见《浙音释字琴谱》。以近代《梅庵琴谱》刊传较为流行。很多琴谱解题认为乐曲的意境是根据柳宗元的名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因此,认为乐曲也是他作的,另有说宋代毛敏仲仿古《樵歌》而作。它是一首长达十八段的大型作品,全曲贯串一个主题音调,经过层层发展,构成一首连贯的乐曲。作者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描绘了夕阳晚霞,渔翁满载而归,饮酒高歌的自得情趣。据《五知斋琴谱》说,此曲有着“萧疏清越”、“声声逸扬”的效果。乐曲中有些音调象是采用了渔民号子的音调。
18《樵歌》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19《耕歌》又名豳风歌。《伯牙心法》说:周公辅成王,“虑其未知稼穑之艰而作。”徵音,二十一段。
20《佩兰》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21《秋鸿》
见于《神奇秘谱》最后。用紧二、五、七弦的姑洗调(清商调)。编者朱权另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解题之后。《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所以三十余段之多,不嫌其繁复”。《琴苑心传》说:“其指法音调,卓乎高古,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至宝也。”所以,《五知斋琴谱》强调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明清以来,刊传此谱达三十种,是大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
22《秋水》又名《神化引》。选自《天闻阁琴谱》。是表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琴曲。此曲的音调悦耳,声韵飘逸,松紧有度,缓急相间,予人一种洒脱尘杂之感。
23《颐真》明·朱权《神奇秘谱》()记:“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道书谓:‘寡欲以养心,静息以养真。’”《琴史》曰:颐真者,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谓寡欲以养心,息静以养真,守一处和,默契至道,是以颐真名之。此曲短小,精炼,曲调鲜明,颇有特点。虽不分段,但实际上却是段落分明。第一部分以散音(空弦)为主,夹有少量泛音乐句;第二部分纯用泛音,曲调在不同音高位置上重复了四次,角音在重复中形成问式乐句,羽音在重复中则有应答的意思,末句的大跳进行和前面的平稳进行构成了对比变化,曲调明朗、欢快;引人深思的结尾稳重而含蓄地从哲理上对全曲作出总结。
24《幽兰》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原谱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谱前小序写明该谱传自六朝时丘明(--)。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可见它源于古代相和歌。由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幽兰》的琴曲歌词中有:“华落不知终,空愁坐相误”等诗句,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幽兰》的作者。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无非是要用幽怨、压抑的曲调来表达鲍照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愤懑不平的情绪。《幽兰》和《琴操》中所提到的孔丘“自伤不逢时,托词于香兰”的《猗兰操》,在情绪上有相似之处,因而唐人在标题下就写有“一名《倚兰》”的字样。现存琴曲《猗兰》不应和《碣石调---幽兰》一曲混为一谈。
25《懊侬歌》它是清商乐中吴声歌曲之一。吴声歌曲是流传在长江下游建业(今南京附近)一代城镇中的民间歌曲。《宋书---乐志》:“懊侬歌者,晋隆安初,民间伪谣之曲。”此曲从晋代的隆安()初到南北朝各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到刘宋时就已经“更制新歌”,到南齐又“谓之中朝曲”,梁代“改为相思曲”(参见《古今乐录》)。现存歌辞共十四段,内容是表现爱情生活受到家庭的反对时的烦恼心情。其末段歌辞是:“懊恼奈何许,夜间家中论,不得侬与汝。”其曲调常被人们用来填词作歌。
26《八极游》明代以前传曲,又名《挟仙游》。全曲六段。《神奇秘谱》解题:“志在寥廓之外,消遥乎八肱之表。若御飚车以乘天风云马,放浪天地,游览宇宙,无所羁绊也。”
27《别鹤操》崔豹《古今注》说: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拟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歌曰:将乘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寐食忘餐。”白居易、元慎、韩愈都有诗咏此曲。
28《苍梧怨》传自宋代,曾由南宋杨瓒订正。存谱为十三段。内容表现娥皇、女英悼念舜死于苍梧的感伤情意。
29《长门怨》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曾有此曲名,琴曲在《梅庵琴谱》中才出现,可能是后人拟作的。题材表现了汉武帝宠爱过的陈阿娇被冷落在长门宫之后,因求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而感动了皇帝的故事。原标题的意思是表现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在长门宫的哀怨情绪。全曲六段,高潮在第四段。曲中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来表现女性哀怨的形象和悲愤交加的情绪。后几句明显带有山东音乐的风格。近代流行的同名琴曲是诸城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30《春晓吟》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谱》()。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31《大胡笳》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其声调悲怆凄凉,常能引起戍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晋代刘琨曾用胡笳声谱为琴曲,创作了《胡笳五弄》,表现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唐代流传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当时以沈家声和祝家声见称。盛唐名师董庭兰继承了他们的传谱,又称之为“董家本”。晚唐陈康士在谱序中把这两曲与《广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风不泯之声”,从而流传至今。李颀听了董庭兰弹奏《大胡笳》,曾在诗中写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认为乐曲表现了蔡文姬回归时,与当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来的汉使也深为感动。《神奇秘谱》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现存琴谱中根据这个解题,采用唐代刘商的有关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
32《泛沧浪》宋郭楚望作。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扁舟于五湖”的意境。(《神奇秘谱》)
33《风雷引》《论语---乡*》篇中有“迅雷风烈必变”的句子,意思是说人们面对暴烈的风雷定会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琴操》中有《周金腾》的琴曲,表现周成王由于天降风雷,才改变了对周公的疑忌态度;又有楚国商梁子出游,遇风雨霹雳畏惧而归,作《霹雳引》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将神秘的风雷看作不可抗拒的神权象征。因而必需迁善改过,以免遭天谴。目前传有两种不同的《风雷引》。一种见于《风宣神品》(),曲情深沉肃穆、苍郁险竣,借“正调”弹,商音,共十段,渊源较早。另一种见于近代的《梅庵琴谱》(),节奏鲜明,流畅严整,曲调性较强,可能是晚近的作品。用林钟调,宫音,共七段。
34《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现存传谱中的歌词作者为唐代皎然。内容描写月夜弹琴如风吹入松林的声音。唐刘戬有《夏弹琴》诗:“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可见唐代以盛行。
35《凤求凰》《汉书》有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卓文君求爱的故事。传谱为十段,见于《西麓堂琴统》。有同名琴歌(歌词为后人所拟),还有《文君操》题材与此相关。
36《古琴吟》最早刊于明末杨表正编《重修真传琴谱》(),当时叫做《相思曲》。解题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一妓女相爱的传说。歌词借无人弹弄的古琴比喻被人遗弃的女子,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
37《关山月》古代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句子。汉代鼓吹曲中就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反映征人对远戍边疆的不满情绪。最初见于《琴学管见》(年石印本)。年《梅庵琴谱》中才出现此琴曲,是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宾鲁所传而流传较广的琴曲。此曲与清宣统二年(年)济南鸣盛社小曲《骂情人》略同。杨阴浏先生试配李白的同名诗,有助于介绍这一琴曲。
38《广寒秋》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宫前写:“广寒清虚之府。”(《天宝遗事》)于是后人就以广寒宫来指月宫。此曲传自明代以前,题义表现秋高气爽之际,明月普照大地,夜深人静的意境。
39《广陵散》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为慢商调。“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散”,即操、引、曲的意思。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正,故取之。”由于它的题材是取自《聂*刺韩王曲》,所以遭到历代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和责难。唐代的陈拙曾拿着乐谱向孙裕求教,竟然被孙裕烧掉了乐谱,说:“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琴史》)。宋代的朱熹也曾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义”。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的音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出现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琴曲在波澜壮阔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建国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又使之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乐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它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音乐结构形式及其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40《和阳春》虞山派琴师陈星源传曲。据古曲《阳春》而作。初见于《大还阁琴谱》。
41《华胥引》题义源自《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见其“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于是照此治国,而达到了“天下大治”。琴曲借用这个故事,表现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42《黄莺吟》元代的《事林广记》中,刊载着一首短小的琴歌,全名为:《开指黄莺吟》。其中“开指”是大型琴曲中前面的小引子,一般是用来熟悉本调的弦路,或简要地介绍全曲。“开指”有时为帮助记忆,也填有歌辞。这首歌借黄莺在花丛中的飞舞来表现春日的欢欣。歌词为:“黄莺,黄莺,今喜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又随烟外游蜂去,恣狂歌舞。”
43《获麟操》初见于《神奇秘谱》()。根据记谱法和乐曲结构,可以看出与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较古的作品。内容据《左传》中一段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获了一只麟,但它受了伤。孔子看后感到很伤悲,认为这种祥瑞的动物是出非其时而见害。其实这是孔子联想到子己不能得志于当世的心情。全曲分:伤时、西狩、获麟、长叹、幽愤、绝笔六段。乐曲以羽调式为基础,交替出现徵调式与宫调式。运用泛音与散音交织成曲调,在很多地方运用了双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在形式上很有特点。
44《静观吟》一说为唐代李勉作。曲取“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共分三段。《诚一堂琴谱》中认为:“曲短趣长,音疏韵足。”
45《良霄引》最早出现在虞山派的代表作《松弦馆琴谱》中。《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是曲虽小,而义有余。”“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乐曲虽然短小,却有器乐化琴曲的特点。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赞歌。《良宵引》清·周鲁封《五知斋琴谱》()中的《良宵引》可谓: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弹琴味道,饮酒赋诗。指法简便,节短韵长。
46《龙朔操》原名《昭君怨》,内容出自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蔡邕在《琴操》中曾有以此为题材的琴歌《怨旷思惟歌》;嵇康《琴赋》中也有此曲,称《王昭》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为《明君》,并流传为歌舞曲。谢希逸《琴论》列有“平调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等共七种。《琴集》说“胡笳明君”又分为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四弄和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五弄。九弄曲名并见于唐代手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后。宋代的琴曲《昭君怨》,似继承了这些作品。明初《神奇秘谱》中改名为《龙朔操》,注明:“旧名《昭君怨》。”明代其它传谱亦有沿用旧名《昭君怨》的。此曲特点是曲调性强、乐句整齐、节奏鲜明、富于歌唱性、颇有歌舞曲特征,象是继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清代另有《秋塞吟》、《龙翔操》、《神化引》等曲,也常被认为是写王昭君的,但音乐与明代以前《昭君怨》传谱无涉,此外,广东音乐也有《昭君怨》,与琴曲不同。
47《龙翔操》最初见于《澄鉴堂琴谱》(),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是两个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习惯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也可能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48《南风歌》传说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歌词:“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人据此作歌。
49《清夜吟》据吴僧文莹《湘山野录》等书记载,隋代贺若弼所制宫声十小调中就有此曲。宋代颇流行,苏东坡有:“清风终日自开帘,明月今霄独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应合爱陶潜。”的诗句,介绍了这一琴曲的意境。
50《普庵咒》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说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
51《泣颜回》宋元间赵子昂曾传有《思贤操》等琴曲,表现孔子悼念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原为管乐曲,徐元白据琵琶曲改编为琴曲,见于《今虞琴刊》()。曲调哀婉深沉。
52《秋风词》近代山东诸城王氏传谱之一,收在《梅庵琴谱》中。它是以闺怨为内容的,与以前的《秋风》、《秋风辞》等琴曲不同。
53《塞上鸿》共十六段。内容表现戍边的苦况。音调悲切凄楚,段落疏密相间。传自明代的《伯牙心法》琴谱。
54《思贤操》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思念之情。“其音悲戚悠扬。”(《重修真传琴谱》)同类题材的琴曲还有《亚圣操》、《泣颜回》等。
55《四大景》唐代清商曲中有通过四季景色来抒写感情的《吴声子夜四时歌》。清代的《峰抱楼琴谱》()及《张鞠田琴谱》()虽有《四大景》,但与《琴学丛书》()的《四大景》不同。据《琴学丛书》校者杨葆元讲:“此曲传自黄勉之的钞本,最初是有苏州小调改编的。”从乐曲体裁来看,确实有民间小调的曲式。
56《山居吟》宋末毛敏仲作。共四段。常作为《樵歌》的序曲。
57《水仙操》又名《秋塞吟》、《搔首问天》、《屈子天问》。汉唐以来流传有伯牙学琴的故事:琴师成连为使伯牙能更好地体会琴曲的精神,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这个环境里刻苦弹琴,终于学成。并作了《水仙》一曲。目前流传的《水仙》,有很多琴家认为是表现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故又名《秋塞吟》。可是最早刊载《秋塞吟》的《太音遗补》()中又分明是另外一曲。《春草堂琴谱》()以后还有人把它与屈原的故事联系起来,故又名《搔首问天》或《屈子天问》。谱初见于清代《五知斋琴谱》中。注明传自金陵琴派,“时腔,非古调也。”曲调“缠绵幽咽,顿挫悠扬”,“逸韵冷然,摹神之作。”此曲有着纤丽柔美的艺术风格和层次分明的章法结构。
58《桃园引》内容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见于《西麓堂琴统》。
59《乌夜啼》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唐代的软舞、清商西曲,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及后世昆曲中均有此曲。《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宋临川王义庆作曲之说:因受皇帝疑忌,王义庆担心将有大祸临头,而他的姬妾听到乌鸦夜啼,告知将获赦,后来果然应验,遂作此曲。谱中“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另有唐代李勉《琴说》中说:后汉何宴的女儿听到乌鸦啼声,认为是被囚禁的父亲将得释,遂作此曲。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封建阶层之间的互相倾轧迫害,以及以乌夜啼作为喜事征兆,来表达他们渴求自由的愿望。
60《文王操》汉初《韩诗外传》说孔子曾经向师襄学奏此曲。汉代《新论--琴道》(佚文)、《琴操》中均有此曲。所述内容各不相同。说是讲周文王在渭水之滨访得吕尚的故事。后世传有《文王思士》,明初徐和仲擅奏此曲。存谱有八至十段不等,见于《琴谱正传》等书。
61《湘妃怨》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死后,两人异常悲痛。后人据此作歌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62《忆故人》明代传谱中有《山中思友人》,此曲于它题材相似,却是另一作品。这是近代彭祉卿的传曲,刊载于《今虞琴刊》(年)。全曲共六段,曲调委婉深情。
63《渔歌调》曲调初见明、清各谱,称《渔歌调》或《极乐吟》。常作为同一题材的大型琴曲如《唉乃》的序引。此曲声调悠扬动听,清新隽永,充分体现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的意境。
64《泽畔吟》《神奇秘谱》说:“是曲也,或言雪江之所制也。”认为是浙派琴家徐天民所作。内容取自“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在楚国很不得志,被楚王放逐后,披发行吟泽,由于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受到了压抑,以致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当遇到渔夫时,他向渔夫倾诉自己“郁结蒙尘”之情,可渔夫却“鼓绁而去”了。分段标题“游于江泽”、“行遇渔夫”、“蒙世尘埃”、“鼓绁而歌”四个。此外,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旁还分别标有“憔悴枯槁”、“我独清醒”、“此段鼓绁声”。
65《雉朝飞》《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故事是说:卫女殉情而死,她的褓母在墓前哀伤地奏起她生前抚弄的琴,忽见两只雉鸟双双飞去。(杨雄《琴清英》)另一个故事说: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队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到:“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晋崔豹:《古今注》)现存琴谱沿用了后一个解题。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乐府古题要解》)可见它是渊远流长的古曲。清代琴家称赞说:“极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韵幽致,含恨无限。”(《琴苑心传》后记)“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诚一堂琴谱》后记)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明末的《松弦馆琴谱》因其节奏急促而不予收录。
66《醉翁吟》宋代沈遵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作过一首琴曲,但不适于配歌。沈遵的朋友崔闲又与苏轼合作,另作一首,词曲璧合,流传于世。存谱见于《风宣玄品》。
67《洞天春晓》传说明代沈音梦游洞天,遇一老人奏中和之曲,醒后作此曲。乐曲尤如游仙境,“令人清心莹,尘滓尽消。”(《诚一堂琴谱》)
68《古神化引》传自明代,一共十三段。有别于三段的《神化引》。《伯牙心法》认为它“其音铿锵,超乎群类。”《琴苑心传》指出它是《羽化登仙》一曲的删本。
69《鹤鸣九皋》琴曲取《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诗意。传曲九段,谱见《神奇秘谱》。
70《鹤舞洞天》传为苏轼作《放鹤亭记》以后而作。全曲六段。表现了清远空旷、超然尘外之趣。
71《黄云秋塞》传说为宋代黄庭坚所作。分四段。取塞外思乡之意。
72《列子御风》见于《神奇秘谱》等琴谱。传为毛敏仲取列子黄帝篇“御风凝神游六合”所作。毛曾自云平生精粹在此。有“振衣凌风”、“神游太清”、“长啸空碧”等标题。共分十段。选取列子神游太空,御风而行,故名《御风行》。
73《箕山秋月》明代周同庵作。二十四段。传说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临流洗耳以拒之,并隐居箕山。乐曲歌颂其“清风高洁。”《五知斋琴谱》:“琴之大曲有五:洞天、箕山、羽化、秋鸿、胡笳是也。”又说此曲具有“幽奇古淡”的特点。
74《屈原问渡》题意取屈原行吟泽畔,问渡于渔夫的故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遂投南荒,问渡于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语慰之。见于明、清琴谱,如《浙音释字琴谱》、《琴谱正传》、明·汪芝《西麓堂琴统》()等。
75《苏武思君》又名《汉节操》。内容歌颂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凛然不屈的崇高气节。传谱分十段。现代作曲家李焕之曾据此编为合唱曲。
76《雁过衡阳》见于明、清的琴谱。全曲十段。描写雁群由北往南,去寒就暖的远征。
77《庄周梦蝶》宋末毛敏仲作。题意取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的寓言故事,乐曲中有翩然飞舞的描写。传曲有八段、十二段不等。
78《禹会涂山》宋末毛敏仲作,共十四段。传说夏禹曾经会天下诸侯于涂山,从此歌颂禹的盛德。作者曾将此曲更名为《上国观光》,拟献给元世祖。曲谱见于《神奇秘谱》、《琴谱正传》等三十余种版本。
79《羽化登仙》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共二十段。一说题意取自苏轼《赤壁赋》“羽化而登仙”句。其删节本称《岳阳三醉》,共二十段。一说取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
80《圯桥进履》传说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见一个老者落鞋于桥下,就为他捡回穿上,老人见张良谦恭敬老,授以《太公兵法》(最早见《史记---留侯世家》,并说张良日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即得益于此书。)有三段至七段不等。《风宣玄品》中的是三段有歌词的,各段标题是:一、傲慢试贤;二、恭勤敬老;三、授以奇书。
81《天风环佩》又名《碧天秋思》、《听秋吟》。共四段。初见《神奇秘谱》(又一说是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标题的意思是形容琴音的奥妙,有如神仙在天空乘风来去,虽然不能见到,却可以听到佩玉铿锵的声音,有凌云出尘之意。
82《石上流泉》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83《双鹤听泉》最早见于明末的《文会堂琴谱》(),该书把它编在了《双清》曲前,并注有《双清之引》。可能是宋代石扬休所作《猿鹤双清》的序曲。后来也把它简称为《听泉引》。表现了古代文人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
84《苍海龙吟》又一名《苍江夜雨》,九段。最初见于明末的《伯牙心法琴谱》(前)。古来形容琴音的美妙有:“琴能动苍海老龙之吟”的说法,可能是命名的由来。有些解题认为乐曲表现了象龙出云入海那样飘忽动荡的意境。《五知斋琴谱》说它以“清冷和缓之调,寓飘忽动荡之势”,“其音有似于龙吟”。
85《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太音希声》说是李水南用《牧歌》改成此曲。最早刊于明末的《伯牙心法琴谱》。解题说墨子因见到洁白的丝帛被染成各种颜色,而联想到在社会中受到污染而不能保持清白的人,认为人被习俗所移,有如白丝被污染,未能洁身自爱,因而凄然感慨。(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人为习俗所移,然也。悲丝惜纬,古人大有深意。曲意激扬,音韵悲思,一种感慨之情流露指下,而洁己自爱之意含蕴其中。)
86《鸥鹭忘机》《神奇秘谱》在《忘机》一曲的解题中介绍它是宋末刘志方根据《列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所作。故事说:海翁因为没有伤害鸥鸟的机心,所以得到了它们的亲近。自从他有心捕捉它们后,便被它们疏远。以后很多谱本都沿用了此解题,但曲名改为《鸥鹭忘机》或《海翁忘机》,音乐已经完全不同,可能是附会原意的另一作品。曲意隽永,指法细腻,是明、清以来颇为精致的抒情小品。《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说它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
87《韦编三绝》见于明初的钞本《琴书千古》()。历代刊传琴谱中还没有此曲。这是根据孔子治《易》的故事表现刻苦读书的琴曲。另外有王元伯()根据读书声所作的《孔子读易》,但与它并不是一个曲子。
88《玉楼春晓》见于《梅庵琴谱》。以前的琴谱中没有刊载,可能是近代的作品。
89《阳春白雪》传说古代有个歌手先唱《下里巴人》,有很多人跟着唱和,后再唱《阳春白雪》,由于艺术高超,难度很大,曲高和寡,跟着唱的人就少了。(宋玉《答楚王问》)传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根据“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说,于是《阳春白雪》被称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后来分为《阳春》和《白雪》两首不同的作品。唐代显庆二年(年)吕才曾依琴曲中《白雪》的曲调重新配词演唱,现存琴曲却没有歌词。《神奇秘谱》列《阳春》上卷宫调,列《白雪》中卷商调。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90《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姬引》。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相传一千五百多年前晋国(--)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人把它移为琴曲(一说唐人颜师古作)。琴谱中的解题常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早就听说桓伊的笛子吹得很好,可是一直未能与他见面。有一天在路途中偶然相遇,王连忙下车向他请教,桓伊于是为他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神奇秘谱》引《琴传》)。他吹的这支笛曲原名《三弄》,以后又有了《梅花引》、《玉姬引》等名称。此曲系借物咏怀,乐曲通过对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坚贞不阿。乐曲前半阕奏出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寒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急促的后半阕运用“拂”、“琐”等指法,用强烈的音色对比和急促的曲调来表现梅花在严寒劲风中迎风摇曳、坚韧不屈的动态和形象。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显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因曲中泛音在不同的徽位上反复出现了三次,故称“三弄”。今虞琴社曾改为器乐合奏曲。傅雪斋演奏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故琴家称之为“新梅花”。广陵派据《蕉庵琴谱》所奏称为“老梅花”,它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表现了梅花桀骜不驯,令人耳目一新。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人肺腑。
91《阳关三叠》自从唐代太宗和高宗扩大领土之后,需要征集大量农民到边疆驻守,这被叫作“征戍”。唐代诗人王维据此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由于当时演唱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以及“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称作《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指出:“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苏轼又说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曾见一古本《阳关》,则是“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他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唐、宋以来,曾经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版,共六种类型。最早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全曲后残存三段,只在第一段用王维原诗,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编《琴学入门》,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
92《渔樵问答》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解题中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乐曲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而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悠然自得的神态表情。全曲共十段。如《琴学初津》中所说一样:“《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曲操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于贪徇嗜利辈能知乎?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
93《醉渔唱晚》明、清传谱中原有《醉渔唱晚》一曲,有着不同的解题:有说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有说是据张仲宗的词而作;还有说“与《渔歌》音同而调异”,并说“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等等。明刊本《西麓堂琴统》()所载之解题:“陆鲁望与皮裘美泛舟松江,见渔夫醉歌遂写次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明刊本《太音补遗》()所载之解题:“次曲盖本张仲宗词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清刊本《诚一堂琴谱》()后记中说:“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切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的素材精练,结构紧严,体裁短小,形象鲜明,是近代川派的代表琴曲。
94《潇湘水云》是南宋琴家郭楚望的代表作。宋朝统治阶级的投降派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接着又暗杀了坚持北征的韩诧胄,郭楚望所依靠的张岩也被罢了官,史弥远阴谋集团篡夺了宋朝的全部**大权。国势飘摇,民族垂危,形势日趋严重,有如九嶷山被重重云雾所遮蔽,不见天日。《神奇秘谱》解题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拳拳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作者运用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出色地描绘出了水光云影的奇诡变幻,显示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明、清两代刊传此曲多达五十种。反映了历史上无数古琴演奏家对该曲的传播、发展所作的发展和贡献。是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95《梧叶舞秋风》此曲的作者庄臻凤在《琴学心声---凡例》中介绍他的创作经验时说:“予臆制新曲,或偶得名人佳句,或因鸟语风声,感怀入耳,得手应心。”“音律句读,弗类他声,若不发明,难于入彀”。《二香琴谱》说:“唯此曲盛行于世,亦唯此曲最佳,故集谱者多收之。”《琴学初津》认为“是操节奏平顺和缓”,“可为入手之梯阶”。此曲曲调淳厚质朴,意境耐人寻味。句尾常出现八度下行的跳跃,具有在秋意寥落中,沉思默想的静态。而演奏中上、下滑音的运用,又有着风吹叶舞的动态。
96《伯牙吊子期》明代的《西麓堂琴统》()在歌曲的解题中写:“俞端(即伯牙本人),夜遇钟期于清江两侧,结友而去。后十年访之,已物过矣。遂作此以写其哀思云。”明代以前已经有了《伯牙忆子期》这样一首曲目,《伯牙吊子期》可能是后人的拟作。作者利用传统题材,表现对知音好友的悼念。
97《胡笳十八拍》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汉代末年,战乱迭起,蔡文姬被掳到北方,并嫁于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把她赎回故土。因此,蔡文姬作了一首长诗来描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唐代董庭兰曾把它谱为琴曲。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其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出现《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现存曲谱最早见于清初《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它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不仅在宋末、元初广泛流传,而且一直到现在为止,仍是很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98《凤凰台上忆吹箫》见于日本铃木龙《东皋琴谱》等谱。为词牌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填词《别亦难》: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只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99《聂*刺韩王曲》见于《琴操》。讲一个造剑工匠无辜地被韩王杀害,他的儿子聂*决心报仇。起初聂*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失败,接着又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练成绝技以后化装回到韩国,终于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他自己为此而壮烈牺牲。《史记--刺客列传》有此记载。现存著名琴曲《广陵散》就是根据此曲发展而成。
《平沙落雁》明代此曲称《雁落平沙》。关于它的作者,有多种说法。如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田芝翁,明代朱权等。最早刊载于明末的《古音正宗》琴谱。此曲主题思想和《秋鸿》有相似之处。《天闻阁琴谱》的解题之中说:“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历代琴家有的根据标题和音乐所摹写的诗意境界,来理解它的情节变化;有的则进一步从景物所引起的秋意寥落、游子思乡或翱翔自如、与世无争等方面来理解它。正如宋人刘改之在同名诗作中所写:“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爱来潇湘。”《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