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经文第四十章写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采用直译法,我们就可以将这段经文写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运动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如何理解谓“反”?与什么样的方向相对称“反”?经文第二十章讲到: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通过这一章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所谓的“反”是指相对于当下世人普遍的信仰与价值观念相反。
众人皆好动,而我独好静;众人皆力争上游,争做人上人,而我独尚柔弱,与世无争;众人多欲、多事,我独寡欲、无为。人多求全,而我独求曲;人取雄强,我独取柔弱;人皆争上,我独善下;人皆取荣,我独取辱。与人们普遍意识中常识性的认知相反,走与众人价值取向相反的道路,这就是反的意义。经文第四十八章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日损”即是反,众人为学但求日日益,害怕日日减损,只有为道者,以日日减损为尚,还要至于无为。
君主们治理天下多,以有为多事之制。比如,滋彰法令,使天下多忌讳;兴兵黩武,使百姓手中人人都有武器;奖励发明,鼓励伎巧。结果天下愈加混乱难治,忌讳愈多,老百姓反而愈贫穷,人人手中有武器,天下反而兵戈不息。奖励伎巧,千奇百怪的事物会愈来愈多。所以老子教导人们取天下当以无为、无事。无为、无事与有为、多事相反。所以,老子认为治理天下的最佳;策略,正是在当世统治者作为的反面。
侯王们称孤道寡,争居人上。而老子给出的策略却是: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举世皆迷惑于争,只有老子讲不争的益处。老子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而能成己私。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正是由于不争,所以无尤,所以不去,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概括而言,选取与传统信仰截然相反观念,采纳与当下世人价值观念相反的价值取向,是修习大道者的必然结查。所以,向着与传统或当下的价值观念、志向、作为相反的方向变化和发展,是为道者的基本方向。这就是老子所谓“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若能醒悟,都向着相反的方向上走,天下便不治而得治了。
所以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总结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哪怕你不想让天下安静下来,天下也会自然而然地归于太平清静。这就是无为的最大益处,老子也称无为而无不为,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如何理解保持柔弱是道的体用?老子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以刚强处下,柔弱处上。队*强大,好不好,但最终不免兵败灭亡的结局。所以刚强是向死的,柔弱是向生的。所以老子讲:“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所以,道以柔弱为体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身草木,柔弱者生,坚强枯槁者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但用于攻克坚强,天下却找不出比水力量更强大的事物来。所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就是“弱者道之用”一句的具体含义。所以老子主张侯王治理天下,要法道之以弱为用。“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天地万物有形,视之可见,听之可闻,博之可得,所以天地万物生于有。道之为物,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天地万物生于道,所以说有生于无。老子这段经文,我们不能理解为从虚无空洞中生成万有来。无中有生,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现实。老子所讲的无,并是指空洞无物,而是指道。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有,是以“无”为形式的有。
道衣养万物,就是老子说的“无”中生有,而不是从绝对的空洞无物中生出万有来。老子概念、命题,它们的意义只能由老子的思想来赋予,抛开了老子特有的“道”概念,无有生有就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只是我们有好多研究老子的学者,还幻想着通过老子的这段经文,来窥探宇宙生成的奥秘,那注定是徒劳的。
《老子译注》高亨
《老子》李存山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