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南人来说,如果要选择一种食物代表春天,非青团莫属了。这款翠绿如玉、软糯清香的春季时令点心,更是“包裹”着古往今来的食俗文化。
植物小档案
艾的叶
野艾蒿的叶
中文名:艾及其近缘种野艾蒿
学名:Artemisiaargyi、A.lavandulaefolia
科属:菊科蒿属
花果期:7~10月
采食部位:嫩叶
中文名:鼠麴(qū)草
学名:Gnaphaliumaffine
科属:菊科鼠麴草属
花果期:花1~4月,果8~11月
采食部位:嫩的茎叶
中文名:泥胡菜
学名:Hemisteptalyrata
科属:菊科泥胡菜属
花果期:4~8月
取食部位:嫩叶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取菊麴汁蜜和粉,为之龙舌,以厌时气。寒食节紧接在上巳节之后,古人在这一天会禁烟火、吃冷食,龙舌自然成了“寒食饼”的首选。上巳节到宋代逐渐消失,而寒食节又与清明节仅隔一日,到明代也被后者逐渐取代。上巳节、寒食节两个古老的节日已逐渐消失,而清明节及其节气食物一直流传至今。
龙舌可以说是青团的雏形,菊麴就是菊科的鼠麴草,在江西、浙江等地又称清明草。它的茎叶上披着一层茂密的白色绒毛,又叫棉草。清明前后,人们将乡野间采来的鼠麴草,洗净、煮熟,和上糯米粉,裹上肉丁、笋丝、荠菜等拌成的馅料,上锅蒸熟,就是“清明粿”。它形似饺子,又叫“艾饺”“青饺”,味道软糯咸香,草香味浓郁,非常适合咸*人士。
鼠麴草
清明粿(图源网络)
除鼠麴草外,艾草也常用来制作青团,不过做法、形状和叫法不一。
在江浙沪,先将艾草嫩叶打汁、过滤,再和上糯米粉,裹上豆沙,蒸熟后食用。除传统的豆沙馅,上海的青团近几年推陈出新,有咸香可口的蛋黄肉松,还有榴莲、麻辣龙虾和芝士口味。
各式青团(图源网络)
在湖南湖北称之为蒿子粑粑,当地人将艾草用热的石灰水焯去涩味,切碎后与糯米粉拌匀,加上白糖或盐,揉成薄饼,放在油锅中煎至两面酥黄,吃起来外焦里糯,口齿留香。
蒿子粑粑(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提到的艾草其实是对菊科蒿属的艾草、野艾蒿、魁蒿等种类的统称,这几个种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形态也极为相似。
艾
野艾蒿
在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日本,也有类似青团的美食——“草饼”。大约在八世纪,龙舌与《荆楚岁时记》一同东渡至日本,被称之为“草饼”。日本人称鼠麴草称为“母子草”。如果将母子草(母亲与儿子)同置于石臼中捣碎,看起来很不吉利。于是平安时代后人们用艾草替代鼠麴草来制作草饼。不过到了现代,鼠麴草和艾草都有用来做草饼。草饼比青团略扁,可撒上黄豆粉再食用。
日本的草饼
此外,还有泥胡菜和青麦叶榨汁来制作青团。
泥胡菜是菊科泥胡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紫色的花朵后就不能再采食。在早春采收新鲜的泥胡菜叶片,冲洗干净后,搅碎后获得青色的汁水,再和糯米粉混匀制作青团。泥胡菜,上海人称之为麻花郎。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青团制作技艺正是以泥胡菜(麻花郎)为制作原料,因此又被称作“麻花郎圆子”。
不过,据说现在市面上身披“绿衣”的青团多以青麦榨汁上色而成,颜色清新、通透,草香气较淡,一度有替代艾草青团的趋势。
泥胡菜
往年这时候,上海各大糕团店门口阿姨妈妈早已排起了长队,等待青团出笼。此时的上植君,甚是想念那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待到解封日,青团仍当时~
图:倪国平、付艳茹
审核:谢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