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笔架山下,皎平村边,红*长征历史上有名的渡口,金沙江水依旧湍急。水面上,沙丘旁,田野间,江水呜咽,似乎正在为离世的扶贫干部悲鸣。
年10月30日,有着28年*龄的共产*员,禄劝县农业局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副站长、皎平渡镇老坪子村驻村队员张文举,将5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
张文举(左四)去世前参加*支部活动时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记者赵伟摄
皎平渡镇,地处出滇入川的北大门,是禄劝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块硬骨头,是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之一。得知张文举去世的消息,60岁的贫困户赵文亮放声痛哭:“他可是我们贫困户的亲人啊!”
张文举走了,他把自己融进了这片山这片土。
生命最后的8小时,他仍在填写审核贫困户的信息;驻村的天,他让工作大半辈子的村干部刮目相看;挂钩帮扶的3年,他把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脱贫一线,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员的人生价值,用平凡的人生践行了新时代扶贫队员的光荣使命。
张文举挂钩的贫困农户家。记者赵伟摄
痛心时刻
倒在工作岗位
一条九曲回肠的山道,通向海拔米的禄劝县皎平渡镇老坪子村。一到秋天,漫山花椒香。
沿着这条路,张文举走了天,走入户贫困家庭,走进老坪子人的心里。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成了他工作的最后一站。
年10月30日。推开宿舍楼下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张文举像往常一样7点准时起床。听到“咯吱”声,驻村队队长黄岗也醒了。
村民陈达清家就在驻村队员宿舍对面,刚开门便看到步履匆匆的张文举。“这么早就出去啊,张老师。”“去老陈家看看。”刚走几步,张文举又折返回来:“你家今年收的花椒保存好了吗?别弄潮了,下次我把那个烘干机带来教你用,不仅省电,而且烘得质量好。”
回到宿舍时已11点多,看到同事廖纪伟正在炒菜,张文举抬个小板凳坐在电饭煲旁边,把表格垫在大腿上填写。“老陈家不是种了4亩花椒吗,怎么才收了这点量,是不是烘干时方法不对?”饭香入鼻,他才回过神来,整齐对折好表格放进文件袋后抬起碗大口扒饭,很快就吃完了。
“大伙都在啊?”中午12点,从镇上匆匆赶来的镇安监所所长刘应学打了声招呼,便径直走进会议室,张文举已经在里面整理档案。
整个下午,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翻书声不绝于耳。张文举和刘应学一边填表,一边商议。“我和李顺祥站长正在筹备花椒种植培训班,到时候你把烘干机抬来,现场给大伙演示下怎么使用。”“没问题,理论你在行,实操就交给我吧。”刘应学本想问问张文举女儿最近上学的情况,看到他这么专注,没再开口。
16点08分,坐在茶几边低着头核对数据的张文举突感不适。“兄弟,我头有点昏,回去躺一会儿。”宿舍紧挨着村委会,是一栋废弃的老校舍,短短几步路,张文举却走得格外费力。刘应学立即扶着张文举。“兄弟,帮我去找两片阿司匹林。”张文举一边说,一边脱下袜子用尖锐物戳脚趾。相隔几分钟,没找到药的刘应学立即打电话给乡村医生李学刚,对方恰巧没在村里,刘应学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宿舍:“老张,暂时没有药。老张,老张……”却再也没有回应。
刘应学的手机上,仍然保存着张文举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皎平渡镇革命烈士碑前,张文举与同事合影留念,身前的*旗格外鲜艳。
张文举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悉心帮扶
种花椒助脱贫
年2月,春夜。张文举放下手中的笔,《禄劝农机四十年沧桑巨变与未来发展研究》初稿完成。摘下眼镜揉揉太阳穴,杯里的白水已经凉透,映着夜色,张文举的背影略显单薄。
“空气能花椒烘干机,斤只需1.2千瓦耗电。”老搭档刘应学发来的一条信息,让本已有些困倦的张文举一下来了精神。“这样一来,花椒产量又能提高一些,还能给村民们节省成本。”想到这,张文举立刻打了个电话给县农业局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站长李顺祥:“站长,这次到皎平渡老坪子驻村名额,算我一个。”
3月20日,不顾家人的反对,收拾简单的行李,带着一大摞专业书,张文举到老坪子村报到。之后的天,他便一心扑在了青花椒提质增效上。
老坪子村委会是皎平渡镇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从禄劝县城驱车前往需要3个小时,海拔米,属于半山区,适合种植青花椒、玉米等农作物。
翻开张文举的工作笔记,花椒,是个高频词。记得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有的画了草图打了记号。
张文举的工作日志。记者赵伟摄
“4月15日,老坪子村海拔高、气温低,夏凉冬寒、秋天常雨。花椒采摘后需烘干,一般需6天至10天,在此期间如遇阴雨天气容易出现霉变造成损失。”
“6月18日,村里现有烘干机设备老旧,集中烘干时期,村里电压过重负荷,导致延误烘干时间。经核算,空气能花椒烘干机只需1.2千瓦耗电,每次能烘干斤,适合在全村推广使用。”
“9月20日,老坪子村举行‘三讲三评’活动。今天以‘注册花椒品牌、打响一村一品’为题发言,农户们积极发言评价。全员在《驻村队员抓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测评表》上‘好’一栏打钩。”
“10月5日,花椒烘干机在全县已推广余台,在老坪子村已有余台进到农户家,机器给村民直接增收元,预计增利万元以上。”
……
眼看着家里的5亩花椒地成熟丰产,双德小组村民陈达海怎么也不敢相信,几天前还在自家花椒地里手把手教自己的张老师再也见不着了。“张老师是农业专家,他教我,花椒要把下枝修剪掉留着上枝,上下不能太密。他还说,一定要把握采摘时间,看着花椒最有光泽的时候摘下是最好的时机。”说着话,陈达海流下热泪。
“他就是对农业痴心一片,最常念叨的,就是要把青花椒品牌打响。”与张文举一起工作20多年的老同事李顺祥还是不能相信,最熟悉的战友就这样倒在最熟悉的工作岗位上。
老坪子村驻村队有5名队员,负责7个小组,最远的大作莫村与村委会遥望两山间,直线距离米,来回却要4个小时。尽管山路崎岖,张文举主动要求负责那个村。
老坪子村*支部书记陈朝海还清楚地记得,因为修剪花椒枝的事,张文举一天跑两趟大作莫村是常有的事。“他经常去到农户地里,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修枝、怎么施肥,农药该用多少、洒在哪里。”张文举不仅教农户种植技术,还一心盘算着怎么卖出去。
老坪子村现种植花椒亩,靠村民运到外地或是收购商购买,每年价格起伏不定。张文举看村民拉货出去费时、费力,而且还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急在心里。经过多次调研,他向村委会建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方式,一方面保证收购数量,另一方面保证价格,省时省钱让村民还能打开销路。
张文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