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燕子棉糍品物嘉,清明时节泰顺这道绿色
TUhjnbcbe - 2023/7/22 22:22:00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燕子棉糍品物嘉”,清明时节泰顺这道绿色美食的风土人情

陈能雄/文

正如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蒸九层糕一样,棉曲糍是泰顺清明节里一道节日小吃。起初,棉曲糍是用来清明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一道泰顺绿色美食。它原先有一个春天气息的名字——“燕子糍”,且来看下它与清明节习俗有什么联系。

“燕糍”与泰顺清明习俗

每年从正月至春耕之前,在泰顺乡间行走,会看到村民手提篮筐,在田间地头采摘棉曲草。这种草碧绿娇嫩,表面有茸茸的白色绵毛,长有金黄色花簇,叶子细如鼠耳,又叫“鼠曲草”。当微风吹起时,花颤如星,伴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唐代皮日休诗云:“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草香让牛儿垂涎,也引来路人驻足细闻,想来人们发现这种野草可食,是先被香气吸引。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汉族饥民流离失所,只得寻找野菜充饥,无意间发现棉曲草可食,就拌和米粉制成青团。

棉曲草作为一种野菜,又被叫做“棉菜”“清明菜”,在清明时节长得最盛。清人顾景星在《野菜赞》中说棉曲草:“二月生,叶如鼠耳,和米捣作饼,北人寒食尚之。”据说,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晋国大夫介子推,他割肉奉君,却拒受晋文公封赏,最后在火海中抱柳而亡。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清明寒食期间不生火煮饭,插绿柳、吃冷食,棉曲草做成的绿色糕点也逐渐成为节日小吃。

在泰顺,清明饼就是一道清明节美食,起初是以冷食的方式出现。林鹗《分疆录》记载:“(清明)先日以鼠曲叶(俗曰‘绵曲’)或蓬蒿,和米粉馅糖为馒头,谓之‘燕餈’,并酒醴以祭先墓,子姓享馂于墓下。”人们在清明节前一天就将棉曲草捣碎,和着米粉揉捏成青团,内馅加上春笋、糖等食材。

在每个青团下方垫上一片箬叶,置放于屉笼中蒸。青团蒸熟出笼时,圆鼓鼓的,它由原先的淡绿色变成深绿色,香气也随之愈加浓郁,芳香四溢。其外形上圆下平,初看就像一个倒放的“燕巢”,故名“燕糍”,通称“清明果”。

“燕子糍”之名的由来,还与其时的物候有关。以前泰顺乡村瓦房檐梁上都筑有燕巢,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燕子如期归来。主人一边做着绿莹莹的清明果,一边听燕子在檐梁间细语呢喃,院里院外春意盎然,有什么名字比“燕子糍”更具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心情的呢?

无怪乎清代温州才女张凤慧在一首《罗阳竹枝词》中写道:

清明风景说山家,燕子棉糍品物嘉。

春笋满街蕨满市,家家竞买雨前茶。

诗中的“燕子棉糍”就是棉曲草做成的青团,这个时节山间的春笋、蕨菜冒出土来。农家人以棉曲草为主料、嫩笋为馅,把春天的一抹新绿、一缕清气带进厨房。张凤慧嫁给泰顺罗阳国学生潘福纶为妻,在泰顺度过了很多个清明,熟悉罗阳等地的风土人情,在她心中燕子糍与春笋、蕨菜、雨前茶一样是清明的一个标签。

与张凤慧“家家竞买雨前茶”相对应的是民国瘦梅先生在一首《温州月令竹枝词》中所写的诗句“三月清明寒食节,挨家备饼息炊烟。”家家户户预备的的“饼”也是用棉菜(棉曲草)制成的,到清明那天不起炊烟,扫墓时以清明饼作冷食。

其实,瘦梅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在上文泰顺《分疆录》中清明习俗就有提及。清代泰顺人在清明节前一天做好“燕糍”,在扫墓时以红曲酒与燕糍等物为祭品,扫墓结束后,吃剩下的燕糍。这个习俗既是缅怀祖先,同时也是以吃冷食的方式来纪念介子推。

有关于燕糍食材的故事

如今,泰顺已经很少人知道燕糍原本是清明祭品,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春天的绿色美食,也就不讲究是冷食还是热食。传统美食习俗,源于乡村生活,也只有在农家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风情。且不说制作燕糍是一个慢工细活的过程,就单单食材而言,往往从一两年前就开始预备。燕糍主料是粳米,或者以糯米搭配籼米(泰顺方言“秋米”)磨成粉。以前泰顺农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家都会种一些粳稻、糯稻,以备节日做燕糍年糕、酿酒之用。

泰顺孩童嘴馋,都“怂恿”父母能多种一些粳稻、糯稻。从春种到秋收,再到次年春天取出粳米做燕糍,这中间蕴含着长辈们的辛苦汗水以及孩童们的殷切期盼,隐隐中也让燕糍平添一份不一样的风味。

有关于做燕糍的粳米,在红色革命时期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版《泰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红*在泰顺的队伍逐渐壮大,出现*粮不足的困难。当时,刘素贞是红*闽东独立师设在南院棠坪村五步溪的交通站负责人,她决定把自家留作来年清明做“燕糍”的粳米送给红*。红*知道,即使是刘素贞家人平时都不舍得吃粳米,于是婉言谢绝。刘素贞就另外想办法,把某商人寄存在她家里的20担稻谷出借给红*度过难关。

刘素贞是泰顺南院(今属罗阳)人,而林鹗小时候在罗阳生活过,后定居南院,他在《分疆录》中提到的“燕餈”,正是刘素贞每年清明要做的“燕糍”。可见,至少在一百四十多年前,泰顺就有“燕糍”这个叫法,至今,罗阳等地的人还习惯称青团为“燕子糍”。

棉曲糍的做法

同样以棉曲草为食材主料,在泰顺不同地方却有不同的做法。燕糍主要是泰顺罗阳南院等地的做法,外形像面包,而泰顺三魁、仕阳、大安等南部大部分乡镇,则用棉曲草做成圆饼模样,不加内馅,当地人俗称“棉曲糍”。

相比燕糍,棉曲糍更接近年糕的做法,某些步骤更具本土特色。制作人从田园间采来一篮筐棉曲草后,因表面有绵毛会沾到枯草污泥,要细心清理干净,用水清洗几遍。一大盆的棉曲草,一般搭配10斤粳米,另外拌入3斤籼米,加籼米是为了让棉曲糍硬实些,也可用粳米搭配糯米。

之后,把大米放入石磨慢慢磨成粉,以前泰顺人磨一次米粉就要花去半天时间。现在用磨米机就便捷多了,可以直接把装着棉曲草的盆子置于磨米机下,雪白柔细的米粉轻泻而下。要不时地转动下盆子,让米粉均匀撒在四周的草叶上。

米粉磨好后,用手把棉曲草和米粉搅拌均匀,加上一勺子的盐和苏打水,苏打水可以使棉曲糍色泽变黄,吃起来口感会柔润些。

然后,取来木甑(也可用蒸笼),在下面铺上一层纱布。放棉曲草要分成两步,先将未沾米粉的棉曲草均匀平铺于底层,再将盆子里搅拌过米粉的棉曲草堆放于上面几层,上面的米粉顺着叶子缝隙滑落下来,混合在底层的棉曲草中。

给木甑盖上锅盖,接下来,就可以蒸棉曲糍了。事先在锅中加水,灶下添火,将木甑放于锅中慢慢蒸,不时检查有无熟透。约莫一个小时后,打开锅盖,顿时热气蒸腾,灶房中弥漫着草香与饭香。

接着,由两人抬着饭甑到石臼旁,在石臼和木槌上抹一些清水,避免米饭粘住石壁和槌子,再将冒着热气的棉曲饭团倒入石臼中。一人抡起木槌捶打饭团,木槌提起时,另一人伸手给饭团翻个身,如此反复有节奏地捶打着,直至把棉曲草与米饭捣烂,交融成为一个绿色的大糕团。

最后一步是给棉曲糍塑形,泰顺农家有自制的年糕模具,由一长一短两块木板组成,长木板两边各有一个圆形印模,雕刻着花鸟图案,短木板可以左右翻动,中间镂成圆形。

用手捏一块鸡蛋大的糕团,轻轻揉两下,放入圆形印模中压平。掀起短木板,一个碧绿如玉、印着精美花纹的圆饼就跃然而出,甚是诱人。刚做好的棉曲糍又软又粘,要先放竹篮或者蔑筛里晾干。

有一首《泰顺棉曲糍》诗形象地描写了制作过程:

鼠耳听风悄吐黄,村姑撷翠满篮筐。

焯消叶汁三分苦,融合粳团一缕香。

石杵轻捶匀草色,软糕细捏印纹章。

层层圆饼堆如玉,春碧欣然入灶房。

燕糍出笼时可以直接趁热吃,棉曲糍则不然,它要放在油锅里煎一下才好吃。在锅中放入少许猪油青葱,用文火加热,放入几个棉曲糍,油锅滋滋滋地响,香气直冒。要不时翻一下圆饼,让油香滋润两面,渗透其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点盐或者糖,倒入几滴红曲酒,能增添棉曲糍的色泽和醇香。刚出锅的棉曲糍油亮油亮的,暖香扑鼻,吃起来外脆里嫩,余味绕口。

送青节里过清明

温州很多地方与泰顺一样,有用棉曲草做清明饼的习俗。晚清永嘉诗人杨淡风写过一首《清明饼》诗:

描金小榼送人情,米饼家家做现成。

多谢大人亲馈赠,送青节里过清明。

在诗中,清明饼是亲友间互相馈赠的好礼品。泰顺也是如此,人们做棉曲糍绝不仅仅是为了享用美食,更多的是为了馈赠亲友。在制作过程中,一家人聚在一起洗棉菜、磨米粉、蒸米饭、捶糕团、印糕饼,分工协作,忙前忙后,其乐融融的。以前,捶糕团都是送到村中公用的石臼旁,村民都围上来说笑,顺便搭把手,其热情就如石臼中升腾的热气。孩童们则边跳边唱着歌谣:“清明贵就,糢糍食酒……(泰顺方言音)”清明前后,泰顺山林有一种鸟儿不停地叫着“清明贵就”的声音,催促农家春耕播种,而在孩童心中这是鸟儿在叫唤大人们赶快做糢糍(年糕)或者棉曲糍。

每次做成的清明糕有一大半拿去送给邻居朋友的,东家送十个,西邻送去二十个,做棉曲糍时向某家借用年糕模具,又或者某人过来帮忙做,都是送人情的对象,到最后留给自家的已经所剩无几。

一个棉曲糍并不值几个钱,但其间的情谊是无价。即便是当上老板的泰顺人,看到棉曲糍时仍会眼前一亮,那是儿时站在灶台下眼巴巴望着的美食,时过境迁,总有几分抹不去的记忆,棉曲糍在他们心中依然是“稀罕物”,稀罕那时的滋味与欢笑。

很多泰顺人每年春天出远门前,都会做一批棉曲糍,捎带给在外的老乡。请老乡喝酒吃饭或许会遭到婉拒,但要是说“刚从家里带了几个棉曲糍来,就做几样家常菜,请你过来聚一下。”一般这种情况老乡是盛情难却的,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或许只有棉曲糍才是心目中的“硬菜”。因为这中间有故乡的味道,也有千里寄鹅毛的情谊,愿意分享寻常之物,往往是最真切的情谊。

在外泰顺人开办的公司里,有些食堂阿姨会烧一些棉曲糍,给每桌端上一盘。因身在外地,食材有限,每个棉曲糍要切成数块煎,泰顺员工虽不能吃得尽兴,但能尝上一小块也算稍解乡愁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燕子棉糍品物嘉,清明时节泰顺这道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