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爆米花的、修鞋的、驾车的、赶路的、卖菜的、走西口的……这些平凡生活中纯朴又打动人的小人物生活场景,都是艺术家用手中的泥土捏塑而成。12月13日,“心尖尖的泥巴拉话话的魂——刘士铭雕塑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开幕,展出刘士铭的90余件雕塑作品,也拉开了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开馆的序幕。
已故雕塑艺术家刘士铭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学习雕塑,毕业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工厂任教、创作,并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工作,早年代表作《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曾获得广泛好评。年,刘士铭主动申请调离北京,在河南、河北地区工作了十几年,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晚年刘士铭因病提前退休回到北京,先后从事文物复制工作和陶塑创作,于年逝世。
一步入展馆,观众仿佛就走进了黄土高原里的一间窑院。众多雕塑作品配合情境沙池和布景,分为“扳动光景的渡船”“箍在心头的土院”“平凡世界的草民”“爱屋及乌的情思”等板块,呈现出刘士铭创作的渡船、窑院、百姓、亲情等题材的陶塑作品。此外还有丰富的照片、手稿、草图等文献资料和专题影片,其中不乏富有纪念意义的实物,比如刘士铭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年的结婚证等。
在展厅二层中央,展示着特别的展品——刘士铭用过的三轮车和双拐。刘士铭因病腿脚不便,出门需要依靠三轮车和拐杖。当他在街巷胡同里踩着三轮车行进时,不少人把他当作收废品的老头儿。在刘士铭年病故后,儿子刘伟没舍得扔掉三轮车和双拐,这些物件作为“腿脚”帮助父亲走过了曲折坎坷的道路,也映照出父亲坚毅闪光的灵魂。
刘伟说,父亲生前寡言少语,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父亲曾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朋友们能够看到我的作品,和我的作品无声地说说话,比什么都好’。”
“在刘士铭的人生和作品中,始终葆有一种朴实诚厚、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品质。”展览策展人曹庆晖说,刘士铭的陶塑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是因为“有生活感受”,“他的生活姿态更低,更懂得人和人之间、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平等相融、互尊互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在他的作品中,生活的情趣、手捏的感性和泥土的温暖交织成一种别样的雕塑姿态。在对他雕塑艺术人生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他在‘中国做法’上探索创造的重要价值。”
“永不忘生活中的真——情——爱,此即我创作中的三宝。”这是刘士铭对其艺术探索之路的总结。展览将在12月13日至年1月19日和年2月24日至年5月5日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