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五谷之首水稻
//////////////////////
吴志跃戴石/文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跋涉于这条路上,不同文明相互吸引、互相碰撞,不同物质相互流通、互利共赢,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画卷。由福建博物院与《文化生活报》共同主办的“院长说文物”,本期开始讲述“丝绸之路”双向交流中出现的食物品种,带你走进“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01
起源于中国的粮食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关于究竟是哪五谷,人们的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稻、黍、稷、麦、菽,也就是稻米、黄米、高粱、麦子和大豆。
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五谷”之一的水稻,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地位没有稷、黍那么重要。但它后来居上,在产量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四谷”,成了现代中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起源并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
新石器时代石臼
福建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石杵
福建博物院藏
这两件器物是加工谷物的工具
一般用于谷物的脱皮
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时间距今大约九千年。
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八千至一万四千年。
年,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了八千多年前的炭化稻米。
年,在已被发掘的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中,六千多年前的古稻田被发现了。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还在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完整的灌溉系统。
在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稻作遗存十分丰富,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证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河姆渡文化稻秆、稻叶、稻谷
浙江省博物馆藏
年在福建闽侯洋里乡发现的一处史前遗址中,人们也发现了炭化谷物,经检测距今约年,是我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颗粒,这说明我国东南地区同样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
早在夏代,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主动改造自然环境、开发自然资源,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来种植水稻。距今约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发明和犁的应用,水稻种植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勤劳智慧的古人还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和陕西郑国渠等,用于灌溉农田,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水稻的种植不再局限于平原,生活在丘陵地带的人们也能吃到稻米了。北魏时期,贾思勰(xie)在《齐民要术》中专门叙述了水稻、旱稻的栽培技术。
唐宋以后,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的中心地区,太湖流域更是稻米生产基地,明代北京城*队和百姓日常吃的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同时,江南地区通过兴建水利设施、滩涂围垦造田、改进农具、增加土壤肥料、更新品种等方式,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稻栽培体系。
02
水稻影响世界
水稻大概是在西汉时期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它的传入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稻作农耕文化。
通过印度,中国的水稻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和欧洲,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推动者。这位出身于马其顿的国王,在公元前4世纪缔造了一个东起印度平原、西到希腊、南至波斯湾、北抵黑海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第一次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也为水稻走入欧洲开辟了道路。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到欧洲路途遥远,水稻是如何传播的呢?
通过对比欧亚各国语言中的“水稻”,语言学家们找到了蛛丝马迹。他们推测出了大致的路线:水稻先由印度传到了西亚的伊朗,后来又传入希腊和非洲;当它被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带入西班牙之后,又传播到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直到新大陆的发现,水稻又传入了美洲。
如今,水稻的种植遍及全世界,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让稻田亩产大幅提高,水稻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来源,并融入各国的饮食之中。
03
稻米的花样吃法和寓意
随着吃到稻米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吃稻米的花样也在翻新,稻米食品逐渐发展出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多个种类。
人们还常常给稻米做成的食物取各种好听的名字,来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建地区的稻米食品更是丰富:过年时做红黄色的“红糖粿”、银白色的“白糖粿”,有着供金奉玉之意;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用鼠曲草汁和米粉制作“清明粿”,包含着追思亲人之情;立夏做“鼎边糊”送给亲朋好友,祝福孩子们可以长高长大;做“碗糕”“盏糕”,寓意全家欢喜,幸福安康;九月九日重阳节则必食“九重粿”,寓意年年高。
拗九粥则是福州独有的美食记忆。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州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大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桂圆等原料煮成香甜的粥,即“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以求平安、健康。在其他原料的配合和长时间高温的作用下,原本平淡的大米变得甜而不腻,香糯可口的拗九粥也在节日的气氛里成为具有美好寓意的美食。
《文化生活报》版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CN35-
新媒体责编/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