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23期
TUhjnbcbe - 2023/6/6 20:59:00

仲恺话楹联

□曹杰

年,我毕业后第一次独立执行的文化项目,是仲恺潼湖的黄屋村省级古村落申报。连绵的青砖房、荡漾的潼湖水,一个古雅厚重的仲恺,以新的姿态走进了我的视野。经常行走于此,随处可见的楹联,更让人过目难忘。

潼湖黄屋村以黄姓为主,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年,居民从祖地湖北江夏迁居而来。过去这一带经常发生水患,于是村民将围屋修成了船形,寓意船可浮于水,旨在避开水祸。数百年间,虽然潼湖水患不断,但是地势不高的黄屋并未受太大影响,建筑历经百年,依然屹立不倒,现有面积近3万平方米,巍巍壮观。

黄屋古村,这艘有数百年历史的“大船”,有一个独树一帜的船头,那就是“敦伦书屋”。在过去,晴耕雨读一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至今保留着古代的书院书室,虽然这些书院书室早已没了琅琅书声,但是其楹联却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和文字遗存坚强地保留了下来。

进入敦伦书屋,第一副楹联:“出入凤凰池上客;往来龙虎榜中人。”引人注目。上联“凤凰池”在唐朝时是中书省所在的地方,是读书人入仕途的最高理想之地。下联“龙虎榜”典故取自《新唐书·欧阳詹传》“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这一榜横空出世的韩愈、崔群、王涯等人,至今依然影响力巨大。这一对联凸显了对学生的期许,不仅工整大气,而且浅白易懂,浑然天成。

书屋中第二副楹联是清代大儒陈宝琛写的“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陈宝琛是一代帝师,素以直言敢谏闻名。此处悬挂他的对联,不仅是一种鞭策,也是在为莘莘学子树立典型。这句对联典故出自《孟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意思是志向,是血气的统帅;血气,是身体的基本组成,因此说要保持自身的志向,不要放任自身的血气。

下联“敏于事而慎于言”典故出自《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三副楹联是“鱼跃鸢飞皆妙道;水流花往尽文章”。这副对联将自然界最美好的景观与文章联系到一起,通过风景来阐述为文的道理,从而陶冶学子的性情和情操。第四副楹联是清代著名才子袁枚的“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袁枚在清代学林仕林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副对联浅显而厚重,机巧而典雅,不仅在讲为文作画的道理,也在讲修身处世的哲学,一语双关,内涵丰富,从而起到教育和启发学子的作用。

年前后,为了创作广播剧,我与仲恺高新区的东楼古村结缘。这座古村整体呈莲花形分布,背靠南面山,面向潼湖,与东莞毗邻。潼湖畔沃野千顷,水源充足,水运交通极为方便。据古村落内的古墓碑记载,早在元末明初,洪、冯、杨、鸡、吴姓先后在此结庐而居。明初年间,袁氏从东莞上茶园移居于此,正式立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岁月沧桑,杨、吴、鸡三姓相继搬出,而袁、冯、洪三姓却人丁兴旺。

为了团结乡邻,他们将村内的侯王宫作为共同的宗祠,上面题刻着“三姓齐心千秋共庙;五门协力万代同村”。一副楹联,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的一个“和”字。上联简明扼要,强调只有“三姓齐心”才能“千秋共庙”共同发展,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下联则是展望未来,村民“五门协力”则大家能“万代同村”,共享安定团结。正如东楼村的祖先们所期望的一样,数百年来,东楼村三姓通婚结亲,相互联系,和谐共生,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年,为收集整理廖仲恺文集,我常在仲恺。这里有古村落的地方必有祠堂,这些祠堂的建筑年代、形制、规模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有祠堂必有楹联。

位于仲恺沥林镇的罗村,村中谢氏先祖是从东莞迁至沥林的罗村定居,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由于当地的地形似箩筐,故取名叫罗(同音“箩”)村。村中谢氏大祠堂颇为壮观,其楹联在仲恺祠堂类楹联中富于代表性。其中第一副:“银铃蔚奇峰,秀气云蒸,恍见东山新剑笏;铜湖环银波,文澜风发,遥追淝水旧渊源。”最为大气。

上联:“银铃蔚奇峰,秀气云蒸,恍见东山新剑笏;”首先展示了罗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后笔锋一转,落在重点,突出谢氏祖先的功绩,即“东山新剑笏”。谢家先祖谢安,曾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因此也称为“谢东山”。下联:“铜湖环银波,文澜风发,遥追淝水旧渊源。”同样描写了罗村依山傍水的好风光,突出村外潼湖之美,但落脚点也放在歌颂谢氏祖先的功绩上。即谢安的成名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建立不世奇勋。就连狂放不羁的李白,对其也无比的钦佩和向往。

年之后,因为工作原因,时常往来于仲恺,在这里有了新朋友,对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里古典和现代相互碰撞,在楹联上体现得十分明显。笔者在仲恺陈江某酒楼参加寿宴,大厅里宾朋满座,寿星端坐主位,致辞之后一声礼炮,从舞台正上方垂下两副对联:“仲阳和煦,椿庭寿永;恺悌贤良,海屋筹添。”这副对联不仅典雅厚重,而且巧妙隽永。楹联的上下两个字分别是“仲”和“恺”,合在一起即是“仲恺”,凸显了先国后家的主题。

结婚是人生大事,婚庆联里面有很多传统的元素,但是也融合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一次,笔者在仲恺潼湖某人家参加结婚典礼,礼台上便悬挂一副与众不同的原创婚庆联:“娶妻很像刘晓庆;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刘晓庆并非影星刘晓庆,而是新娘的名字叫刘晓庆。这副对联豪放大气,但是却浑然天成,上联化用光武帝刘秀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放在此处可谓一语双关,既有鼓励新郎的意思,也暗喻了早生贵子的美好寓意,可谓贴切工整,文雅大气,显示出来此创业的新客家的才气和活力。

畅游仲恺,与灿若群星的楹联相遇,总能看到仲恺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这些楹联或是解释说明,或是砥砺鞭策,或是阐述道理,或是启迪智慧,无不蕴含着厚重的积淀和卓越情思。惹人遐思的同时,让人回味。

梦想

□夏杨

每天都有人到来

也有人离去

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如花开花落

悄然无声

那花开时的绚烂

有谁记得

花落时的惆怅

又有谁

在多年之后,仍在怀念

来到这个世界时

或有人迎接

周围的人在欢笑

唯独你在哭泣

而你走时

或有人赶来相送

他们在感伤

唯独你,默然微笑

总有梦想会闪光

伴随着生之欢愉

但有谁会关心

同时有多少梦想寂然湮灭

或在谁的无奈的叹息中

倏然凋零

这世界的模样

你已明了,或还懵懂

似乎都不重要

但你要伸手抓住

正在眼前闪动的,那一道光

那道温暖的光

更多的会溜走,再不回返

明天还有多少会出现

没有人知道

秋分汤圆香又甜

□崔安宁

在我的老家,秋分这天是要吃汤圆的。

说起来,我是家里最爱吃汤圆的人。每逢秋分,我都要吃上两大碗才罢休。

记得有一年秋分,正逢周末,母亲正在准备包汤圆的材料,我看到后便去帮忙。汤圆虽个头小,包起来的步骤可不少。首先要将碾碎后的熟花生倒入盆内。紧接着,分批倒入黑、白芝麻,白糖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在馅料中心挖一个窝,将炼好的猪油倒入其中进行揉搓。最后,把揉搓好的馅料,分成一个个小丸子备用。馅料准备好后,将和好的糯米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把丸子状的馅料,塞入已经捏好的糯米面皮内,封口搓圆,便大功告成了。

汤圆包好了,便可以下锅了。包好的汤圆在沸水中,煮至漂浮水面,再转小火煮两到三分钟,便可以出锅了。一碗碗香气扑鼻的汤圆,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汤圆的香气不仅占满了整个房间,还让狭小的屋内迅速暖和起来。

汤圆不仅闻起来香,吃起来更加香甜。小时候,我会把滚烫的汤圆碗,栽进盛满凉水的铝瓢内。等汤圆的温度降下来后,我便急忙舀一个塞进嘴里,绵软的糯米皮和沾满白糖的花生碎、芝麻,在嘴里四处留香。汤圆虽甜,但毫不腻人,吃完汤圆后,再吮一口碗里的底汤,整个人都熨帖起来。

汤圆是香甜的,不仅我们是这样想的,就连麻雀也是这样认为的。每年秋分包汤圆时,我们都会留十个没馅的去田里“粘雀嘴”。所谓“粘雀嘴”,就是将煮好的无馅汤圆缠在树棍上,然后插进自家的田间地头,喂食给鸟雀吃。鸟雀闻到汤圆的香气,便会忍不住来啄,嘴就被汤圆粘住。这样,鸟雀就不会再偷吃地里的庄稼了。

如今,我已背井离乡多年,但每逢秋分,我都会吃一碗自己做的汤圆。尽管汤圆原料单一、朴实无华,但它却让我的童年飘满了幸福的香气。

“爽约”的桂花

□高桃芝

下班后,我在马路上漫步,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身上的疲惫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驻足观看,桂树上挂着金灿灿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优雅。

小城的公园、校园、广场、庭院和马路两边,到处都是蓊郁葱茏的桂树。金桂、丹桂、银桂的花苞,藏在叶子里,一蓬一蓬地绽放。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却爆发出浓烈的芳香。小城赏桂的人络绎不绝,似乎在香气中迷失了方向。“咦,桂花不是在中秋节开吗?今年怎么迟了?”忽然听到一个疑惑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俗话说:“八月十五桂花香。”桂花通常都在中秋时节盛开,久而久之,桂花成为中秋的“时令花卉”。今年的桂花怎么就对中秋“爽约”了呢?要知道中秋佳节赏桂闻香,自古以来便是阖家欢度中秋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已形成了传统。

古代中秋桂花飘香,香出了许许多多平平仄仄的诗词韵律。“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唐朝诗人李商隐笔下的桂花仙气十足,又带着凄凉之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的诗句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空灵神秘色彩。“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满树馨香的桂花触动了诗人王建最浓挚的秋思。

仙气也好,秋思也罢,总之,在古人的诗句中,桂花和中秋宛如一对如影相随的恋人,以往是成双成对出现,只是今年的桂花为什么会迟开十几天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又请教了园艺专家,才破译了桂花“生物密码”。桂花作为木樨科中的代表,性喜低温,对气候非常敏感,开花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低温过程。当最低气温持续低于20摄氏度一段时间后,桂树才能长出花芽,花芽膨大10天至15天后才孕育花苞。以往低温出现的时间大多在中秋前后,今年中秋“秋老虎”肆虐,高温加上干旱,让桂树开启了“休眠”模式。直到十几天后出现适宜的低温,桂花才陆续盛放。桂花错过了中秋,不是桂花的错,而是天气惹的祸。这正如美好的事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是在等待有利的时机现身,这就是藏在桂花身上的“生物密码”。

原来,桂花遇见中秋,只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是低温,创造了桂花勃勃生机,“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在秋风中绽放出自己的绝代芳华。“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优雅的气质、浓郁的香气,让桂花获得“花中第一流”的美誉。

姗姗来迟的桂花错过中秋,但让人们更加珍视桂花,于百忙中抽空和它们来个亲密接触。在大街小巷走一走,穿行在桂香的氛围里,呼吸着一丝一缕沁人心脾的芳香,从容地欣赏各种姿色曼妙的桂花。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的银桂,争先恐后、熙熙攘攘地盛开,整个小城都笼罩在浓浓的香气中,经久不散。小小桂花,给俗世庸常的日子生出无限的惦念和向往。

六月的怀念

——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去的父亲(1)

□胡应征

六月,明媚而忧伤。阳光炽热明亮,照亮每一个风尘弥漫的角落,风儿穿越岁月,撩拨记忆的琴弦,所有的过往,悉数而来。

洁白的栀子花盛开在校园,我与多年同窗告别,各奔东西。火红的凤凰花怒放在南国,我送别一季又一季的学生,教室里依然坐满了人,但不再是原来熟悉的面孔。

六月,有可爱的儿童节,有父亲陪伴的日子,简单朴实快乐,我们在按时长大,父亲在如期衰老,我们渐行渐远。没有父亲的儿童节,我已长大,与父亲一起离去的还有我的天真与童年。

六月,有父亲的生日,那是六月送给我们家的厚礼。多年来,这是我们家最隆重的节日,亲朋好友会来祝贺,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平时吃不到的食物,可以见到难得走动的亲戚,我们小孩子可以趁大人忙碌更疯狂玩乐,这天的热闹不亚于春节。可没有父亲的生日,只能看着相片,听着父亲生前留下的视频与录音,回味从前的快乐。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只剩怀念父亲的点点滴滴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印象中的父亲,中等个子,眉毛浓黑而整齐,大大的眼睛神采炯炯。父亲性情和善,特别爱笑,一笑就露出那歪七扭八的牙齿,庆幸的是这些不守规矩的牙齿没有向外凸出,也就没有影响父亲的阳光帅气,爱美的大姐最喜欢别人说她长得像父亲。父亲从不在我们面前吹嘘他传奇的历史与荣耀,我们是从表姐堂姐那里了解一点点,从母亲压在木箱底下的奖状奖章知道一点点。

父亲是个老顽童,是一片生产趣味的土地,是一个盛放快乐的摇篮!

寒冷的冬夜,只要母亲回娘家,父亲就带我们以及表姐堂姐一起掏麻雀。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麻雀太多总是不太可爱的。它们总是将巢安筑在屋檐下,茅草屋也因此被老鼠与麻雀掏出一个个洞,雨季一到,屋内就细雨纷飞。漆黑的寒夜,丝丝寒意侵入骨髓,但寒冷阻挠不了我们贪玩的心。我们等待天黑麻雀入睡后,搬来家里最高的凳子,兴奋地跟在父亲身后。父亲带上手电筒,悄悄来到屋檐下。他站在凳子上,用手电往屋檐的茅草洞里照。强烈的光毫无预期地闯入,麻雀惊慌失措,叽叽喳喳乱成一团,机灵的老麻雀想飞出来,但出口被父亲挡住。有时洞很深,弯弯曲曲,父亲就只能伸手去掏,可这种掏法很盲目,充满了惊险刺激,有时会掏出老鼠,最恐怖还是那次掏出一条冻僵的小蛇,引得我们阵阵惊叫。

偶尔,点上一盏油灯,我们围坐一起,父亲领着我们玩瓢无姑的游戏。父亲将米铺在桌上,厚厚地均匀地平铺,用两根筷子支撑着一个大瓢,由两个人扶着筷子往前运动。你可以先许下愿望,如果能实现,那瓢无姑就会自觉往前走,如果不能,它就不走,就这样来预测未来的事情。

在我们家,每天最热闹的时刻就是吃饭时光,父亲与我们会聊起各自读过的小说故事。从《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封神榜》《上下五千年》到当时流行的《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甚至琼瑶三毛亦舒的言情小说,我们聊得唾沫横飞,争得面红耳热,这时,只有母亲出场镇压,才能暂时休战。

我们父女之间,我对父亲最初的记忆停留在隆冬。天空飘着大雪,地上已积了厚厚一层,伯父的继子娶媳妇,娶了朱家聪明漂亮的哑巴。等到父亲主持完婚礼,疯狂一天的弟弟已经熟睡。父亲背着弟弟回家,又来接我回家。我趴在父亲的背上,看到白茫茫的天地中,片片雪花在空中旋转飞舞,听到父亲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积雪上咯咯吱吱的响声,我总觉得那晚的路特别漫长,父亲的背特别温暖,值得我用一生来回味!

几时,每逢过年,我们姐弟争着去外婆家,我争不过他们。但父亲去外婆家都会带上我。

那时,父亲与外公舅舅等亲友打骨牌,我就在附近的床上睡觉。第二天早上,打牌的大人还在熟睡中,我就起床了。没事可做的我就会去打扫卫生,把他们打牌的残局收拾好,再去打扫每个房间,或帮外婆烧火做饭。因此,从小的我就获得了勤快机灵的殊荣。

上小学的一天,父亲来学校找我,想放学后带我去朋友家吃饭。邓小飞老师热情地领着父亲出现在教室前门,因为逆光,父亲古铜色的皮肤更加黯淡。平时不读书的李正伟马上看到了我父亲,他戏谑地叫嚷:“哪里来个雷公?”我循声一看,是我父亲,我瞪着李同学,大声回应:“是你爷爷!”同学们哄堂大笑,李同学有点难堪又不敢再发声。

六月的黄昏,暴风雨突袭,放学后的我们龟缩在初中教学楼下,我们望天长叹,诅咒着暴风雨,祈祷着风雨快停。好不容易等到雨势稍小,我们几个伙伴相约冒雨回家。虽是六月,雨落在头顶,滴在身上,浸透单薄的衣衫,风儿吹过,顿生丝丝寒意,可这阻挡不了我们回家的热情。在刚出校门的小桥上,我惊喜地看到迎面而来的人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湿漉漉的衣裳紧贴在他瘦弱的身体上,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流下,又从下巴处滴落,可风雨无法撼动他那坚定的目光,那目光里蕴藏无尽的温情与慈爱。

那,就是我的父亲,被淋成落汤鸡的父亲!

他踩着单车,单车前面挂着两把大伞……经过暴风雨洗礼的父亲像铁塔一般矗立在雨中,在我心中巍峨成一座大山。

那一个寒冬,患有多年哮喘的我,半夜高烧,浑身发烫,呼吸十分困难,整个房间都听到我沉重艰难的喘息。父亲见状,把我用被子包裹起来,放在单车上,他在前面推车,二姐在后面扶着我,我们三个沿着大堤缓慢前行。深夜的乡村一片漆黑。夜,静得可怕,偶尔传来几声狗吠,还有单车的吱嘎声与我老牛般的嘶喘声。我们摸索着前行,一路坑坑洼洼,我们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挪出两三里,来到大堤外,周立奎老医生的家里还亮着一盏桔黄色的灯,灯光微弱,却给人无限温暖与希望。父亲叫醒老人,周老医生说,这是急性肺炎,如果再迟来几个小时,就没有命啦!

读高中时,我去了市里最好的三中读书,距家有40多里路,父亲踩着单车,将我行李绑在单车右边,再载上我,沿着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石子路,一路颠簸着来到三中。到了学校后,又带我去街上买了一双红色的保暖鞋,从此那个冬天的记忆是可爱的红色。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陈锴跃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