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想用自己所学,为百姓脱贫做点实事儿——武汉鼎
”
最近,
一位85岁的老人刷爆了朋友圈
他,就是武汉鼎
年12月16日
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
那么,在他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就让我们先跟着H5来看一看......
点击图片看↓↓↓
清水河县畜牧局退休干部、高级兽医师武汉鼎,一位85岁的老*员,他退休不退岗,心怀农村,心恋农业,心系老百姓,继续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坚持义务科技扶贫和自费扶贫。他与农民群众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所学之长,为农民群众服务,以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将人生晚年的余辉撒向广袤的清水河大地,用辛勤、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01:37年12月16日,呼和浩特召开了授予武汉鼎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大会暨武汉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现场视频
↓↓↓
在现场,武汉鼎同志长子武斌、清水河县城关镇韩庆坝村村委会副主任严琼、清水河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孙燕、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等4名报告团成员,满怀深情地讲述了武汉鼎同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武汉鼎的新闻一经推送,
赢得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
武汉鼎的故事
一起来了解这位平凡老人的
不平凡人生......
武汉鼎帮百姓脱贫攻坚系列故事之一
“我只是想用自己所学,
为百姓脱贫做点实事儿”
——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
我是谁?为了谁?
在武汉鼎看来,“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名普通的共产*员,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高级兽医师。武汉鼎将毕生追求概括为一句话:*强,民富,村和,我服务,甘愿做一名孺子牛。正是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倾注在脱贫攻坚事业上,成就了武汉鼎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大写人生。
“我只是想用自己所学,为百姓脱贫做点实事儿。”武汉鼎用这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员的真情,同时也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家乡的贫困群众。在职期间,武汉鼎始终把帮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只要有碍于扶贫事业,他都选择毅然放弃——多次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数次失去提拔晋升的机会……退休后,武汉鼎退休不退岗,继续奔波于清水河县的暖水湾村、大阳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贫困群众身上。退休后的25年里,他从微薄退休金里累计省出40万元,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60年来,武汉鼎坚持不懈地下乡蹲点扶贫,足迹踏遍清水河的深沟大壑,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员的铮铮誓言。
播洒文明,提升素质斩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概没有人比常年驻扎在贫困村的武汉鼎更能领悟其中的含义。武汉鼎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他在贫困村办夜校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多次邀请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给贫困群众讲课,累计培训贫困群众多人次;他自费为贫困群众订阅各种报纸资料,带领贫困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有的村至今仍能收到他寄去的报纸。
为了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思想,武汉鼎把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进贫困村,开展支农、支教、捐助活动,以此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和贫困状况。采取大学生和贫困户孩子结对子的办法,帮助孩子们学习,开导感化村民,转变他们的落后思想。在大学生们的带动影响下,这些贫困村由过去大学生空白村变成现在的大学生村,累计有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老牛坡村就有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提起武汉鼎老人当年资助孩子们念书的事儿,清水河县大阳坪村的武忠维就激动不已,“20多年前,我家里3个孩子都想念书,但一个学期下来,就得五六百块钱。我那时穷得连化肥也买不起,咋能供得起娃念书?如果当年不是武老帮忙,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不出两个大学生呀!”每当听到贫困户的孩子因贫困辍学,武汉鼎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截至目前,武汉鼎累计资助54名贫困失学儿童。
示范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武汉鼎十分重视*员的带动作用,每确定一个扶贫村,就要利用*支部这个“支点”,把全体*员紧紧团结在*旗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开展。他为*员订报、购买学习资料,抽时间与支部书记、*员谈心谈话,为*员们讲*课,建立*员与贫困户“一帮一”扶贫帮困制度,充分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期间,他被5个行*村聘请为基层*建义务指导员,帮助32名积极分子加入了*组织。他经常深入各学校、各单位讲*课、作报告。从年开始,他把韭菜庄乡座峰村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联系的重点*支部,自掏腰包2万元购买“德美亚”玉米良种斤,地膜55捆,并亲自送到贫困户的手中。
*的十八大以来,清水河县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扶贫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武汉鼎积极配合县委、县*府,主动参与到各项扶贫工作中,助力全县精准扶贫攻坚事业。
这两年,武汉鼎又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异地安置、转移进城的贫困人口身上。他在贫困户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清水河县城关镇昆新社区,建立了“武汉鼎工作室”,组织五色志愿服务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问题,引导农村贫困群众适应城镇生活。自年5月“武汉鼎工作室”成立以来,到这里找武汉鼎唠家常、讲故事的群众越来越多了,这里成了社区人气最旺的地方。
武汉鼎用尽一生的精力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这也成为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武汉鼎帮百姓脱贫攻坚系列故事之二
脱贫路上,
每走一步都留下扎实的脚印
——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过去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饭。清水河县,自治区级贫困县,位于我市最南端。这里是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村民们靠天吃饭,深山沟壑里村子的贫困人口比例占到全县的20%以上。
但如今,这里变了模样……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有一位为了改变家乡面貌,选择用一生去完成这项事业的老人。这位土生土长的“草根”老人,不管是在职还是退休后,待遇不高却奉献最多,甘愿为乡亲们脱贫致富付出一切。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一名普通共产*员,他是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兽医专家,他把60载光阴献给了需要他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他,就是已年过八旬的老人武汉鼎。
有奋斗,就有牺牲。
“人总得有点精神和追求,没有精神和追求,就得软骨病。”从参加工作那天起,60年间,武汉鼎一直“守”在扶贫一线。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和信仰树立起扶贫战场上的精神丰碑,铸就攻坚火线上的坚实脊梁。
年,上级调武汉鼎回县城担任清水河县兽医站站长。在县兽医站工作的几年中,武汉鼎感到:浮在上面往往办不成实事。“我拿上国家工资坐着,农民在那里受穷,作为一名共产*员我咋能坐住?”年,武汉鼎主动辞去站长职务,要求到农村蹲点。他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推着自行车,带着行李卷,去了暖水湾村。这是个地处海拔米的高寒、干旱、贫瘠的山村。全村26户人家蜷缩在一道山沟的土窑洞里,靠天吃饭。
由此,武汉鼎开始和乡亲们一起找起了穷根……由此,他们决定调整产业结构,走农牧结合的路子,先以种草养畜为突破口。
从此,从县城到暖水湾村的路途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汉,推一辆自行车带着鼓鼓囊囊的麻袋、布包,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不论寒冬炎夏、风吹雨打,他总是眼神坚定,步伐有力。
武汉鼎在暖水湾村常年蹲点,搞起了试验示范。经过调研思索,他提出了种草养畜实行“三三制”的办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种植高产饲草,封闭两座山、一道坡;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剩下三分之一宜耕地精耕细作推广“深耕蓄水耕作法”,也叫“蓄水聚肥耕作法”。在养殖上,他创造了“三短一长饲养法”,即配种时间短、接羔时间短、羊哺乳时间短,母羊恢复时间长。这样一年能下两茬羔,羔羊育肥四五个月就可以批量出栏,达到了成本低、见效快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暖水湾村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富裕路,扭转了过去风调雨顺大丰收,干旱年景大欠收的局面,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你们看,眼前的这条深沟里面遗留下的土窑,就是暖水湾村村民祖辈居住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从年开始,在武大爷的帮扶带领下,我们开始从沟里向上面平地搬迁。搬迁后,武大爷带领全村开始发展生产,也就是这个时候,全村人开始走向致富路。”清水河县城关镇暖水湾村村民严琼手指着深沟里的土窑感触良多。这些如今已成为遗址的土窑,承载了村里人太多的生活印记。严琼每每提起村里人和武汉鼎一起奋斗的故事都热泪盈眶,“如果没有武大爷,我们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武大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
暖水湾村只是武汉鼎诸多蹲点扶贫村中的一个缩影。
自费为贫困村打水井、通电……这样的事情,武汉鼎不知做了多少。从参加工作开始,武汉鼎始终把帮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只要有碍于扶贫事业的事情,他都毅然放弃,他因此多次舍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数次提拔晋升的机会。退休后,武汉鼎依然坚持不懈地奔波于城乡之间,搞宣讲,送良种。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还创办了武汉鼎工作室,继续弘扬扶贫济困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高级兽医师,武汉鼎天天和农民打交道,退休后又返乡助农搞科技扶贫,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自己与“三农”紧紧相连,把为山区脱贫解困、为农民谋利造福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
武汉鼎说,农村工作单靠搞科技不行,要和群众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做。“科技下乡容易,入户入脑难。”武汉鼎把自己的经验形容为:要提住耳朵说,拉住手教,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服农民。
武汉鼎深知,要想让农民真正走上致富路,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十多年来,他每年都要自费订阅报刊杂志,还动员在机关工作的亲朋好友收集各种报刊书籍,每次下乡,他都挨门挨户地发。武汉鼎在常蹲点的十多个村建立了中心读报户和农民科技文化夜校,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忙农活,晚上就把村民组织起来学习。冬闲时,他又联系科研院校的专家到村里办讲座……如今,在武汉鼎的帮助和带领下,清水河县农民实行农牧林结合的方式搞生产,过去农民靠天养畜、广种薄收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围绕水、肥和良种发展旱作有机生态农业,十年九旱的贫困山村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曾经有人问武汉鼎的家人:“他把钱都拿去扶贫,你愿意吗?”家人说:“他一辈子就这样过来的,把别人帮好了他高兴,他高兴我就高兴。吃喝不愁,攒钱也没用。”
退休后曾有许多人想返聘武汉鼎,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离不开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这里的乡亲还不富裕,这里有他未尽的事业、未了的心愿。多年来,他累计出资20多万元,全部用在所蹲点村的扶贫上。此外,他还帮扶特困家庭、残疾人,资助农村贫困失学儿童。当地老百姓把武汉鼎称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受过武汉鼎帮助的贫困村民武忠维一提起这个话题,眼泪不由自主地就会流下来。“上世纪90年代,光帮我孩子上学就花了六七千呀。大儿子考上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他又跑到学校为孩子跑下了助学贷款。不是老武的帮助我家咋能出两名大学生啊!他还手把手地教咱种什么养什么,把咱领上致富路。”
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年味渐浓。县城里的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备年货,武汉鼎却背着袋子,提着纸箱,登上了开往乡下的中巴车。他的目的地是贫困村老牛坡村。
感受着愈渐浓厚的年味儿,武汉鼎走进了老牛坡村,一住就是20多天。每到一户,他都把饭桌当讲桌,传授农牧业科技知识,讲解*的富民*策。这个年,武汉鼎过得很充实,他感受到了农民思想的解放;这个年,老牛坡的人过得更有滋味,他们对来年的发展有了谱。
每次下村,武汉鼎都不空手。种子、草籽、猪仔、针头线脑、报刊书籍,还有送给乡亲们的衣服鞋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武汉鼎诠释着一名共产*员的忠诚与担当。从这里,也许我们能感受到这位基层普通干部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武汉鼎60年如一日扎根农村、蹲点扶贫,从收入里省出20多万元投入贫困山村扶贫,以公仆本色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
“生命不息,扶贫不止”。这是武汉鼎对乡亲们的承诺。
在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坡,在这处沟壑纵横的高寒山区……常人眼中的恶劣环境,对武汉鼎来说却充满了感情。他曾在一个乡扎根22年,白手起家建起兽医站,大胆推广畜种改良;又曾在4个高寒干旱的贫困村一蹲就是20多年。60年来,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兄弟。
武汉鼎将毕生追求概括为一句话:*强,民富,村和,我服务,甘愿做一名孺子牛。正是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倾注在脱贫攻坚事业上,成就了武汉鼎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大写人生。
这,是一种恪守信念、对*忠诚的*治品格。
清水河县境内千沟万壑,绝大多数贫困村靠天吃饭。武汉鼎根据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当地牲畜品种差、效益低,他从外地引进优良种畜;贫困群众粮食不够吃,他引进“蓄水聚肥耕作法”,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持之以恒的攻坚克难,才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种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作为高级畜牧师,武汉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徒步下乡达3万多公里,先后为30多个贫困村办起科技夜校,推广了25项农牧业实用技术和35个优良品种,为清水河县的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是一种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60年来,武汉鼎多次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心一意投入扶贫事业,10多个春节没和亲人在家团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村民的日子过好了,我就开心。
这,是一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把学来的技术教给农民”是武汉鼎的初心,他说,看着农民因有了技术而丰产丰收,比啥都开心。
武汉鼎帮百姓脱贫攻坚系列故事之三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
幸福自奋斗中来生命不息扶贫不止
▲60年来,武汉鼎坚持不懈地下乡蹲点扶贫,足迹踏遍清水河的山山水水
“人这一辈子,只有奋斗才有幸福。现在我走在路上,大家都亲切的跟我打招呼、唠唠家常,我能有今天的名声和荣誉都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挣来的。”说这段话的武汉鼎老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不久前他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在他的家乡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武汉鼎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60年来,他坚持不懈地下乡蹲点扶贫,足迹踏遍清水河的山山水水,他先后深入全县5个乡镇30多个偏远的自然村,骑自行车、徒步行程3万多公里,累计出资25万多元,找项目,送技术,开展科技扶贫。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武汉鼎,仍然坚持不懈地奔波于城乡之间,搞宣讲,送良种、创办武汉鼎工作室,传承弘扬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引进良种改变农村产业结构
清水河县普遍广种薄收,贫困群众粮食都不够吃更别说喂养牲畜。武汉鼎从事兽医工作出身,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他深知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刚到清水河县盆地青乡工作时,正赶上牛羊犯疥癣病,武汉鼎自制工具,配兑药水,进村入户,对全乡的牛羊进行治疗。通过冬春两次的治疗,彻底控制了全乡的牛羊疥癣病,保住了牛羊,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接着,他又开始向牲畜改良发起挑战,通过筹集资金,跑山西、到河北,过山东,去内蒙古的察右中旗,为盆地青乡调回种驴和只细毛羊。利用对母羊的人工授精技术,对土种羊进行改良。经过二十多年的普及,盆地青乡的绵羊品种全部实现了改良,羊肉、羊绒和羊毛产量大幅度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
▲引进良种后座峰村玉米产量翻了一番
“我们之前种植的玉米品种不太适合我们当地的气候,所以每年的收成并不是很好。武老来了之后给我们推荐的新的玉米品种,因为新品种种子价格比之前的贵不少,武老担心村民不愿意种植就自己花钱买回来给我们种,新的玉米品种让我们的收成翻了一番。我们把收获的玉米作为饲料开展牲畜养殖,现在我家有百十来头羊。”武汉鼎自掏腰包2万元购买“德亚美”玉米良种斤,地膜55捆,现如今,牲畜养殖已经成为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座峰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王松桃在武汉鼎的帮助下成为了村里的养羊大户。
同座峰村一样,大阳坪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植传统的糜谷黍等大田作物,单产低,收入不高。武汉鼎通过调研,引进地膜玉米种植技术。随着全村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提高了。武汉鼎动员贫困户利用充足的玉米和秆杆作饲草料开展养殖,收入逐步得到提高。提起推广种植良种玉米,大阳坪村民武*在常跟人说,武大爷刚到大阳坪的时候,给我们调来玉米良种,又要搞地膜覆盖,村里人不相信,嫌麻烦。我试种1亩,产玉米11麻袋。不用说,第二年村民都跟上来了。
动员搬迁从穷山沟走向幸福生活
▲严琼和村民们曾居住在山沟破旧的土窑中
三十多年前的清水河县暖水湾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山沟破旧的窑洞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
“我们村距清水河县城40公里,第一次来下了班车后,我和爱人走了十几里山路,翻过了三道山岭才到。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当时婆家也住在土窑洞里,炕上补丁摞补丁的铺盖和地下几个坛坛罐罐就是全部家当。要不是武老来,我们根本就想不到要搬到山梁上面。”四川成都人严琼年嫁到清水河县暖水湾村,回想起当时的景象,她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的耕地都是坡梁旱地,村民们一辈子都是靠天吃饭,‘你们在这个沟里一辈子都是井底之蛙,为什么不搬到山梁上面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武老来了之后一句话就点醒了我们,只有搬到上面才能更好的解决水、电、路等一系列问题,才能脱贫致富。”
为了帮助暖水湾致富,武汉鼎去山西省吕梁地区学习“丰产沟”耕作法,为了让群众眼见为实,他亲自在暖水湾租地开展示范。当年种植的1亩马铃薯丰产田,秋后测产,产量竟然翻了一番。良好的效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从第二年开始,全村群众都跟着他种草养羊,种植“丰产田”。一年下来,全村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实现了翻番。紧接着,他又在暖水湾村开展“三三制”种植法,即退出三分之一的山坡地种植高产饲草,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剩下的三分之一宜地精耕细作推广“深耕蓄水耕作法”。在他的指导下,贫困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十年间翻了五十多倍。彻底实现了草多、羊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村里接通了电,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家用电器,全村整体从旧村的土窑洞搬迁到新建的石窑洞,暖水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武汉鼎的影响和带动下,严琼当上了村委会副主任,不仅自家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暖水湾的父老乡亲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生命不息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武汉鼎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员武汉鼎就是这样的践行者。
武汉鼎在职期间,始终把帮扶老百姓走出困境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只要有碍于扶贫事业,他都可以毅然放弃,因此他多次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数次失去提拨晋升的机会。他先后在清水河县的5个乡镇,15个行*村,30多个自然村开展帮扶工作。他带领贫困群众推广农牧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当地多人脱贫致富。他每月拿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扶贫,先后帮助贫因学生和孤老病残多人。*的十八大以来,已是耄耋之年的武汉鼎,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砥砺奋进、继续前行,长期驻村帮扶大阳坪村、老牛坡村、座峰村等3个贫困村。目前3个村均已脱贫出列,多户多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元以上。脱贫以后,武汉鼎仍然坚守驻村一线,带领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同步小康的中国梦。
▲武汉鼎先后受到国家部委、自治区、盟市、旗县的表彰奖励余次
武汉鼎的扶贫事迹,得到各级*和*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受到国家部委、自治区、盟市、旗县的表彰奖励余次。每一次奖励,都是武汉鼎前进的动力,他十分珍惜这些荣誉,完好地保存在武汉鼎工作室里。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他把自己的扶贫思路贯穿于工作中,他先后在市、县、乡村做报告达多场。
把农村当作家,把贫困群众当作兄弟姐妹,武汉鼎把60年的岁月奉献给了山区,奉献给了贫困群众。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清水河农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清水河人民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武汉鼎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水河人为改变家乡面貌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