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节,这几种美食,别忘了给家人吃 [复制链接]

1#

清明▍

清明果出现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清明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果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家庭参与性。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果(清明粿)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于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

春日里的一抹新绿

清明的味道

春分过后,便是清明。清明风至,气清景明。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提到清明就会想到清明果,对于古老勤朴的老婺州人说,四月天是藏在清明果里的家乡味道,在一年踏青逢春的好时节,用一个个香远怡糯的青团子“粿”住家乡美味,“粿”住春日美好。

清明果的发展起源

///

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清明果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也是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及其他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清明果的传说典故

///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代表种类

///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食材价值

///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清明果

///

浙江人喜食糕点,每当四季行至清明,在浙江的山野农村,许多人家都会自己动手制作清明粿子。金华人对吃颇有想法,因此,在积年累月的钻研摸索中,也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味做法。

做清明果也是大有讲究的,现在市面上很多都是加了青菜汁或者麦菜汁的,虽然更有嚼劲,颜色更鲜亮,但是缺失了艾草独特的清香。

制作清明果的过程算不上复杂。

将新鲜采摘的野艾捣碎后用慢火焯水,植物特有的碧绿色汁液便会随着时间慢慢渗透出来,然后将煮开的汁液缓慢倒入到按一定比例调配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中。

结块了的米粉夹杂着野艾草的茎叶,散发出了悠悠的青草气息。要想色泽均匀且富有韧性,还需要将这面团进行反复揉搓。

做好满满一屉的清明果后,将它放置在了土灶上蒸煮。一阵阵热气夹杂着清明果特有的香气袭来,白扑扑,雾蒙蒙。

随着锅盖被揭开,白色的水蒸气包裹着一个个绿油油的碧绿翡翠般的青团子,紧接着是一股扑鼻而来的清香甜味。

淳朴的农人根据节气的变化,创造出只属于这个节气的时令美食。

清明果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这就是清明果的魅力所在。纯天然的墨绿色中,夹杂着草本的纤维质感,这让它的质朴和粗糙,在当下这个充满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中,显得十分珍贵。

ThankYou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

可以把文章转发给其他朋友

扫码添加星火老师

备注学校+年级

邀请你进入星火学习交流群

升学*策、学科真题一手掌握

(按所在年级添加对应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