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泠印社的第二次恢复传达印章艺术 [复制链接]

1#

丁辅之

夏不渗油、冬不凝固,色泽沉着、历久不变是西泠印泥最主要的特点。另外,由于采用的都是上等天然的朱砂、鼠曲草、艾绒、植物油,并且在制作上经过了成千上万道工序,所以钤印的效果一定是非常好的。”曹勤这样描述西泠印泥。

王福庵

在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一百年里,西泠印泥制作的先辈们在拓制大量印谱的过程中,早已经将印泥的制作从普通的印章蜕色,提炼成为“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70年代初,“西泠印社”的牌子又重新挂在了西湖孤山路的西泠桥畔,这是继年之后,“西泠印泥”史上的第二次恢复。曹勤形容:“那个时期,是西泠印社的转折点。”在那个万物复苏的80年代初,一大批年轻人进入了西泠印社,沉寂多年的印社朝气蓬勃了起来。

叶为铭

而那一批年轻人里,就有曹勤。“大批人员进入西泠印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发展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具体指的就是,从传统美术到传统技艺。除了印泥、印谱,还有裱画、熟宣、碑铭文的拓碑技艺等等,这些都是西泠印社在年之后陆续恢复的。”曹勤说。

西泠印泥

那时候,进入西泠印社的青年有众多可以选择的学习门类:金石篆刻、书法、字画鉴定、裱制等等。相比起来,印泥制作可以说是又脏又苦还要出大力的工作,而曹勤当时却选择了“西泠印泥”。因为于他来说,印泥有区别于其他传统技艺,况且,印章艺术他从小就有接触。

西泠印社

曹勤的父亲是西泠印社的行*工作者,曾任西泠印社的副主任,所以“印社”于曹勤,更像是家一样的存在。就如同他自己所说:“从懂事起,读书之后,我就一直和‘印社’的那一批老先生呆在一起,所以我对‘印社’是有情结在里面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曹勤,很早就接触到了篆刻艺术。诸如,如何鉴定印章、印石的好坏这些事情在曹勤真正进入“印社”工作之前就已经有过学习,这也为他之后从事印泥制作工作打好了基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