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园林昆曲姐妹行新民晚报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荨麻疹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父亲陈从周与昆曲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昆曲世家俞氏父子之影响。

陈从周与俞振飞在豫园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陈从周

那根轻浮尘土,尺把见长的褐色细竹笛,不知何日已不再悬于“梓室”门上了,然少年的我,父亲暇时窗前吹笛拍曲,母亲隔墙弯腰洗衣晾衣,侧耳听夫吹笛的模糊身影,总也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着曾一度百思莫解之疑:是什么使父亲在丧妻失子的极度痛楚中,仍乐此不疲地为昆曲“跑差”“窜堂”“管闲”“多事”?他的那方“以园为家,以曲托命”的印章,那句“闲中歌管,老来泉石”的口头禅,那多达三十余篇昆曲美文在提醒我,晚年的父亲还有未尽之业要完成:一个被人忽视的造园环节,即“园林离不开顾曲,仅言诗情画意,而忘却了曲味”。若失此重卒,岂可瞑目。

 谊在师友兼知音
  

父亲与昆曲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昆曲世家俞氏父子之影响。首次尝试是他垂髫之龄听俞粟庐老先生的唱片《辞朝》,半懂不懂,然那袅袅余音将他幼小的心灵引入了诗也般的中国园林。迷上昆曲则是在之江大学沪校学文史期间,那时只要白天修胡山源老师的曲选课,晚间就可随胡老师去剧场观沈传芷、张传芳等传字辈演员的精彩演出。胡师慷慨解曩为学生买票看戏,还带上他去张传芳家听为培茵悉心谱曲。他还与沈传芷、郑传鉴、华传洪、朱传茗结为好友,虚心向沈传芷老师学曲。

少年时的父亲听俞振飞先生二十多岁初露锋芒时所灌的唱片,雏莺声清,婉转动听,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亲睹其台上风采。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读书时,终于有机会在剧场看到了俞振飞与程砚秋合演的《奇双会》,父亲从本来不多的零用伙食费中扣出铜板,去买张最便宜的后座旁位票,略饱眼福。步入研究园林后,他意外从俞先生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曲情、表情、意境及神韵中体验到造园、昆曲的息息相通。

程砚秋和俞振飞拍的《牡丹亭》宣传照(年)

父亲对年长于己的俞振飞先生以道长相称,后来他们成为挚友。父亲认为老一辈艺术家梅兰芳、俞振飞、程砚秋能成为一代宗师,其成功取之于戏曲之外的能诗善画,擅曲与学养相融的大量文化修养。俞老演《牡丹亭·游园》,仿佛置己于江南园林厅榭水阁中,唱词中的“观之不足由他遣”,是中国园林含蓄不尽的精华所在。

人们将昆曲喻作兰花,清雅暗香;父亲与俞老及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成为好友的思想基础是文理相通,他要将兰花植入理工科同济大学,此也正俞老所想,他们开始了建筑昆曲讲学演出,你来我往,相得益彰。上世纪五十年代,俞振飞、言慧珠率先带华文漪等来同济演出,夫妇合演《琴挑》之佳话至今为老一辈同济人难忘。俞振飞校长又邀陈从周去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讲中国园林。父亲将园林与昆曲的瓜葛相连关系清晰地道了出来,他讲“过假山石旁”,引《牡丹亭·惊梦》唱词:“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这湖石山边。”他讲“江南园林墙垣”,用《玉籫记》“情挑”之词选:“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将两种艺术作为融会贯通的学习法,是他把昆曲从戏台搬入园林的大胆尝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带园林专业研究生,听昆曲是必修之课,他对学生说:“明末清初的戏剧、文学、书画、园林是同一种思想感情,而以不同方式表现的。”父亲的经典之作《说园》请俞老题眉,是他们“同台演上了一出戏”;父亲恳请俞老为“江南园林第一台”的豫园古戏台题:“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戏台建成后,俞老自告奋勇来唱打炮戏,其情可解可感。

建于十九世纪末的豫园古戏台

 园林美与昆曲美
  

年的上海大伏天,后院从早到晚的蝉噪,传来的黄梅戏、越剧录音,夹杂着邻居的夫妇吵闹,打骂儿孙声,乘着热浪此起彼伏直入“梓室”。父亲开起了昆曲《牡丹亭·游园》。美丽的辞藻,幽扬的音节,引父亲静思昆曲与园林之微妙关系。他拭汗提笔,阐述两者之唇齿相依,即“园林美与昆曲美”。这是他园林思想的又一次突破。

父亲将昆曲盛行于江南是与明中叶中国园林的成熟同步而起、不可剪断做了剖析,又将曲名、曲境、意境作了比较,认为岂止相似,几乎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父亲纵观大江南北名园,得过去士大夫造园先建花厅,多临水面池或再添水阁,是顾曲之场所。苏州园林中的怡园“藕香榭”、网狮园“濯水阁”无不贴水而筑,水殿风来,笙歌笛音,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中国园林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在他的建议下,五十年代拍摄的《苏州园林》及年美国人来拍《苏州》电影,均因配以昆曲音乐而获意想中的成功。

《园林美与昆曲美》见报之日,俞振飞先生一口气读了两遍,拍案叫绝,速将其阅后心得同感写信给父亲:“你救了园林,救了昆曲。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青年演员没有‘书卷气’,现在您的大作使我提高了认识,假如有人再问我,我就把您的文章给他们好好读……”

一代宗师俞振飞先生

年6月,88岁高龄的俞振飞老先生与夫人李蔷华来我家邀父亲同去嘉定秋霞圃,看为其摄录像《牡丹亭·拾画》一折。共进午餐后,俞老静坐化妆,父亲曚曚有倦,倚阑小睡,梦醒却见一翩翩少年已在竹林石旁了;父亲禁不住重复五月里俞老在豫园古戏台演毕的那句“花好月圆人长寿”,老人哈哈大笑。随着袅袅音乐,老人的歌喉依然清亮婉转,身段手势自然洒脱,父亲以语释之:“在中间只可说是中国书卷气的溢露。”

演毕的俞老困顿极了,由四位门人抬回化妆室休息,父亲顺口改李商隐句一字“重”为“爱”,馈赠俞老:“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情。”亦顾影自怜。俞老嘱画“兰花”,父亲心领神会。在画好的兰花上,父亲题:“在山人不识,出谷便芬芳。”却是对昆曲冷状的感叹不平之呼声。

 摇杆疾书鼓与呼
  

年秋,《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三剧团去海盐演出,却独无上海昆剧团,父亲有点忿忿不平,唤我速拿纸和笔,摇杆成一文,令我去门口邮局将套入信封的《希望昆剧去海盐》投寄《新民晚报》。昆剧源于昆山,“海盐腔”是曲中的重要一脉,如今被当地人遗忘,也不为他人所知,不该啊!次日,他赶去昆剧团直言不讳,建议去海盐义务演出,“亮亮相”。

年10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来华接受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并作学术报告,苏州市长段绪申请他回家乡看看,贝先生邀父亲同赴苏州,父亲谓:“寻园”。在父亲曾参预修复的环秀山庄,贝先生说:“这样的名园,如果能在里面听一次昆曲就太好了。”贝先生出生于昆曲门第,曾受业于传字辈昆曲大师从叔祖贝晋眉,其父贝祖诒先生亦爱拍曲。段市长颇能解意,临行前一晚为贝先生安排了一次戏目《痴梦》的精彩演出。这晚两位大师聊昆曲至半夜,同为昆曲的命运而担忧:现大部分专业人员都转业,只剩下二十多人撑门面,而昆山昆曲又几乎绝迹。回想自五十年代初,父亲与老一辈人为荒芜废弃的吴门园林奔走疾呼,著书写文,才有了今天苏州园林誉满全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日,父亲挑灯夜记《贝聿铭苏州听曲》:贝先生来苏州看昆曲惊醒了市长,如长梦初醒,看来昆曲有得救之日了。

即便医院期间,父亲还要弯道去上海昆剧团,我不免有点怨,哀求道:“妈妈病得这么重,爸爸多陪陪妈妈吧,别去戏团了!看旁边病床都是两老相伴相侍的。”父亲将目光投向母亲,是在找救兵,他知道她会理解的。“让你爸爸做他要做的事吧,不会错的,这儿他也帮不了什么。”可母亲又说,“你也要适可而止,血压高,年岁大了,不要为昆曲累倒了,再无人照顾你了。”带着极度的惆怅,父亲一步一回头离开了病房。

不为看望演员,不是找人闲聊,而是看到了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的昆曲复新之星星之火。华文漪迎面而来,脱口而出:“我们要上你们同济大学业务演出一次,贝先生说过‘学园林与建筑的要从昆曲中吸收营养。’那么昆曲同园林是姐妹行了,作为妹妹来讲,应多上姐姐家。”她的想法让父亲多少捋去点病房的忧虑愁苦,满口欢迎。

上海昆剧团年在同济大学演出,右四为陈从周

华文漪、岳美缇、梁谷音、刘异龙等于年秋末及年初春先后两次自愿来同济大学登台演出精选剧目。老一辈建筑系黄作燊、冯纪忠、付信祁及戴复东教授均为京剧迷;系主任戴复东还能唱大面,颇解父亲的煞费苦心,说:“让华文漪等来讲昆剧,作为建筑系专业学习辅助课。”

 中华文化其在斯
  

年10月,九十位南北昆剧优秀演员汇集在同济大学,为去香港演出正紧张地排练着。半月来他们住宿在父亲设计的“三好坞”庭园内,一股亲如家人、宾至如归之感。“忙煞我也!”每晚给住在淮海别墅的我打电话,他总要重复这句听似抱怨,却含有枯木逢春的满足感。那时我正怀孕在身,没去看演出。

上海昆剧团年在同济大学演出,中右俞振飞,中左陈从周

10月28日,“南北昆剧汇香江”为同济大学师生员工献出了大台好戏。两年前父亲客香港大学宾舍写下的《山谷清音》刊于《大公报》,是在向香港朋友们推出祖先的文化遗产,提前报春了。11月4日团长俞振飞老人率团去香港。送走演员才三天,父亲因过度劳碌,轻微脑血栓入院了。大家瞒着我,怕正住院临产的我揪心焦虑。病闲中父亲思考出许多以前匆忙中未能悟出的:“半辈子沉沦在园林听曲中,渐渐益发觉得其相通处。”

父亲还竭力推荐外籍教师、学生看昆曲,用外国人观后心得之谈:“我忘不了昆剧,这是中国的文化,我们学到了一些中国文化史。”等等,写在了他的《外国人看昆剧》文中。

年夏,可谓谈暑若虎之季,父亲却天天忙于招待世界各地来的票友,人家欣赏艺术,他则沉溺于海外有一天能兴起“昆曲热”,微浪如能激起国内“昆曲热”的巨波之想,中国的莎士比亚就不再奄奄一息,少人问津了。

父亲去昆剧团犹如走亲访友,他谈天说地,谈空说有,坐在化妆室看他们化妆卸妆,还要指手划脚,演员们都亲热地叫他:“陈伯伯,我们昆曲的保皇派!”对他们的要求诸如画画,题联,刻匾,写文,买车票……有求必应,有急必助,来者不拒,解囊相助;朋友远程送来慰问先生的绍兴酒、法国葡萄酒、雀巢咖啡、金华火腿、龙井绿茶……只要演员喜欢,大包小包送货上门,家中小保姆有点不满说:“阿爹,好东西给自家人也尝尝!”

俞振飞和陈从周在同济大学

顾铁华、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梁谷音、顾兆琪、计镇华、史洁华……父亲皆曾为他们题词写文。在这批有着俞振飞先生及传字辈人亲授感染下的优秀昆曲演员身上,父亲看到了昆曲重新崛起的希翼,中华文化延续的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虽然父亲不曾等到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昆曲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天,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曲”一直伴随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陈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