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眨眼间又快到清明了。我们的祖先在清明时节吃东西是很讲究的,但流传到现在,很多习俗都被我们遗忘了,今天盘点了一下在这个节日里吃的12种传统食物,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传统食品吧。
第一种: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一中华传统糕点,但流传至今却很少知晓,更别说它的做法。青团子是秘诀在于,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先捣烂,然后挤出其汁,再用这种汁去和糯米粉,将和好的面粉再做成团子。
青团子的馅根据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可以是豆沙,也可以是肉馅,还可以萝卜干。制作好的青团子还要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上蒸锅,大概20分钟左右即可,出笼时还得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样又香又好吃。
青团子碧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可见,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种:艾粄
艾粄是客家人的叫法,也是客家传统特色小食。每逢清明,各家各户都会做艾粄,客家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当然这只是一种念想,用来祈求身体健康,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艾粄在清明时节的重要性。
艾粄是将的鲜嫩艾叶清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煮熟,捞起并沥干水分,记得煮艾叶的水不要倒了。将煮熟的艾叶剁成泥,剁得越细碎越好。艾叶泥剁好后,用煮过艾叶的水,去和糯米粉,并揉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大豆、花生、白糖等馅料搅拌均匀然后用汤匙勺进面团里,然后封闭,再慢慢揉成圆形,也有的做成船型、方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2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第三种: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一种传统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有些地方叫佛耳草,而我们当地则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或菜园都长满暖菇草,又嫩又新鲜,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最佳时期。
制作暖菇包区域不同,制作的方法也有差异。比如说,南方地区,会用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做出来的形状似圆月,也像包子;而在北方地区则用暖菇粉来制作,形似眉月,更像大的水饺。
第四种:馓(sǎn)子
我国很多地方在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美味。流行至今南北地区也因为主食不同而出现差异:北方的馓子大器洒脱,主要以麦面为主料;而南方的馓子小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第五种: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
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第六种:食饼筒
食饼筒是浙江宁波石浦、台州等地的地方传统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通常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食用。
麦油脂与食饼筒不同,是在食饼筒基础上放入油锅煎炸,故称作麦油脂。
食饼筒主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调成胶糊状,放入平底锅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将粉浆顺时针方向均匀地移动摊开、铺平、烙熟。取出面皮铺上炒粉丝包上各类菜肴,如:鸭蛋丝、黄鳝丝、豆芽、土豆丝、卤肉、洋葱等即可。
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
当然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流传的小吃也不一样,你们家乡是否也有吃这些小吃呢?或者是其它小吃,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交流,让彼此多长长知识。
今天的就分享到这,喜欢美食的朋友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