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同时,清明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大清地明之意,是春光明媚,出游踏春的好时节。
那么,清明时节,我们宁波人又有一些怎样的习俗呢?原来除了扫墓祭祖,清明的节日内容其实很丰富。
清明春耕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芽,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时候,宁波的农民该忙着浸种、耕田,植树造林了。”
有关于清明春耕的民谚实在太多,比如说“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还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再比如,“瓜要结得大,清明前种下”“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足以说明,清明时节的农业生产,是当年能否丰收的关键。
清明春耕家家争说上坟忙三月清明乌笋香
清明
祭祖
宁波老话说:“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一般清明祭祖分三种,有墓祭、家祭和祠祭。”
举行缅怀英烈活动
清明时节,宁波人要在家祭祀,俗称做“清明羹饭”。之后,人们携带青团、麻糍、酒食等物品,去先人的坟地扫墓。在农村习俗中,新亡故者头三年里,家人都要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
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
除家祭做清明羹饭、墓祭外,有的大族还有祠祭。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当日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道。“白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长辈放在重要的位置。清明节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往今来,宁波人清明扫墓,都是寄托对先人亲人的哀思,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和敬意。
清明
戴柳
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人在清明时节还作兴“戴柳”。门窗上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着。为什么要戴柳呢?这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深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接受封赏,没想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杨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杨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第二种说法是与*巢起义有关。相传*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虽然失败,但这个习俗却流传下来。
“如果说,这两种说法是在全国盛行,那么第三种说法则有我们宁波的地方特色。”宁波民俗专家赵士旺先生说。
宁波有句俗话:“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也有个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青年,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家里的柴火偏偏又烧完了,他只好带着斧头上山砍柴。走了很远的路,他看见有一棵很大的杨柳树,已经枯败,于是手起刀落,将这棵大杨柳树给砍倒了。可是,这棵大杨柳树倒下来的时候,也掉下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娘舅!原来,他的娘舅为了躲避风雪,躲在这棵杨柳的树洞内,没想到被误杀了。青年悲痛欲绝,却已无法挽回。第二年,枯败的杨柳树抽出嫩芽,他便戴上柳条,悼念舅舅。“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今世没了娘舅,下世总该有了吧!这一俗语也就慢慢传了开来。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日气象新
清明
踏青
清明踏青正当时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的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合一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廷玉认为,清明是个复合型的节日。
“宁波人清明吃青团源于寒食节。”吴廷玉先生说,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只知清明不知寒食。在古时候,寒食节这天禁火、冷食,又称“冷节”、“禁烟节”。在后来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逐渐地融入了清明。
清明节当天,除了扫墓,还有就是踏春。“这就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主要的风俗就是踏青,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达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明这个节日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是早期的中国情人节、女儿节。“可以想象,中国古代的男女青年,在正月十五元宵夜邂逅,那么他们要见第二面,很有可能就是在清明前后,有情人相约野外陌上,春暖花开,颇有情致。”吴廷玉幽默地说。
吴廷玉先生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小孩子放风筝,“令儿童张口望以泄内热”,这就是说放风筝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还是一种治疗。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福利时间
最后,我们来盘点清明节中国各地有哪些传统美食!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炒螺蛳。也成为我们的桌上美食。
润饼
流行于福建、台湾的春卷,俗称“润饼”,又称“嫩饼菜”,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润饼”并不像春卷那样“油炸”才能食用,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在新年、尾牙(或以挂包替代)以及清明节(寒食节)时会以润饼皮(熟)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桌上摆上各式煮熟青菜(包含五辛在内)以及蛋皮、白肉、等等菜色,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粉和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薄饼
在温州地区,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青团
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婷婷于眼前了。
韭菜
说到春天要吃的东西,不得不提到韭菜。在懂行人的口中,韭菜属于“瘦物”,因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帮助瘦身并促进食欲。另外,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要品尝至鲜之味,可要抓紧呢。
香椿
老南京爱吃香椿头炒鸡蛋,这也是清明前后的时令菜。嫩嫩的香椿尖,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有人爱得要死有人难以下咽,但是却是春天的味道呢!
来源:江东发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