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津东北部的黄河故道中,有一片古桑林,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两万多株,有几棵树龄已经超过了千年。云卷云舒,故道桑田。古树风姿依旧,却早已换了人间。
缘起——母亲河
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公元前年至年,黄河经历了6次大徙,26次大的改道,多次决口泛滥。
夏津,古时地处黄河渡口,春秋时期为齐、晋两国“夏盟”之“要津”。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滔滔黄水,由南而北,第一次流经夏津境域,行水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劳动人民疏理河道,筑堤挡水。但泛滥的黄河水,像难以驯服的野马,纵横驰骋,致使河堤屡建屡溃,灾害迭起,在这里形成了长39公里、宽-米,总面积22.6万亩的黄河故道。
由于地面裸露,风沙急剧发展,这片黄河故道渐渐呈现出不毛之地的沙荒景观。当地有“沙土地里种庄稼、三年不得其苗”“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的民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法产出,使得民不聊生,夏津人口急剧下降,最少时仅有多人。
生机——桑树生
齐鲁大地曾有“齐纨鲁缟”之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在长期与风沙作斗争的过程中,夏津人民发现桑树生命力极其旺盛,根系发达,根深可达4米,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也能生长,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树成为夏津风沙区治理的首选树种。
《齐民要术》记载“葚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南北朝时的几次大饥荒,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葚活命。桑葚号称“春果第一枝”,成熟期一般在小满前后,此时麦子待熟,青黄不接,正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候。夏津百姓采食葚果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同时,把桑葚晒成干当粮食储存,周年食用。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种植时期跨度很大,较为突出的三个历史时期是元、明、清朝。特别是康熙十三年(年),在朝遭贬的朱国祥就任夏津知县,发现此地“地半沙滩、不宜稼禾”,便晓谕百姓“多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经过他的提倡,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树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夏津人也走出了以桑治沙、植桑造林恢复生态的成功之路。
曲折——砍树潮
在防风治沙、食不果腹的年代,桑树给了这片土地百姓生机。但是,民国中期至21世纪初期,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受战争和人为因素影响,遭到三次严重破坏。
第一次,日伪时期,借助繁茂的树林和起伏的地势,土匪在此常有出没,当局为剿匪,砍伐了大量树木。
第二次,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间,因以粮为纲,毁林造田,古桑树又遭劫难,只有地形复杂、沙岗众多的村庄,古树才得以幸免。也正因为古桑树群的存在,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靠着桑树,附近村庄少有人因饥饿而亡。
第三次,21世纪初期,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灌溉条件的改善,桑树年年丰收,但由于交通不便、桑葚保鲜困难,致使果实运不出去,效益不高,古桑树又被大量砍伐,只为了能多种植一些农作物来养家糊口。
经历过数次浩劫,如今的黄河故道,古桑已经十去其九。截至目前,黄河故道内尚遗存的古桑树群面积多亩,百年以上的古桑余株。
转机——遗产活
自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世界清点农业家底,此后,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年1月,“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作为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以其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遗传学的重要价值,通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同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为这片中国树龄最老、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正式授牌,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这里以桑树为主,形成了林、果、农、牧为主要因子的稳定生态系统,植物种类55科属种,为当地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起到显著作用。
这里的古桑有不可多得的美学价值,桑树之多、之古、之雅、之美,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所稀有的。株株像人工精心培养的盆景,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树身和树枝弯了又弯、折了又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有传统农业文明的传承。夏津人民探索出了一套桑树“种植经”,他们用炕土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方法施肥和管理土壤,用油渣刷或塑料薄膜缠树干的方法防治害虫。至今,夏津桑农们采收桑葚,依旧采用“抻包晃枝法”,这就是俗称的“打枣晃葚”。
桑树有一定的精神属性,在漫长的生长岁月里,古桑林屡次遭到狂风和雷电的袭击,被雷劈者达多株。其中一株千年古树“卧龙桑”,雷击烧焦了树干,树枝和主干只有一层皮相连,照样活了下来。古桑林身上,闪耀着当地农人英勇顽强的精神。
桑树寄托了淡淡的乡愁,《诗经·小雅·小弁》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是源于中国的树种,也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树种。在当地,老百姓把这种树叫“椹树”,与“神树”谐音,因为他们把桑树看作神灵,夏津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一株桑树就是家乡的象征。
村民在收获桑葚
愿景——产业兴
夏津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吸引投资超50亿元,建设了温泉度假村、旅游小镇、桑文化博物馆、朱国祥纪念馆、黄河故道文化传承馆等重大文旅项目,并连续十五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成为鲁西北冀东南的旅游新地标,年吸引游客万人次。
桑树全身都是宝,霜桑叶、桑白枝、桑黄均可入药。特别是《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轻抗癌剂的副作用。围绕“一株桑树”做文章,把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树皮、桑籽油等,全方位开发保健养生系列产品,研制出了椹果酒、椹果食品、桑叶茶、桑黄四大类约种产品,创造出许多山东好品。
工人在制作桑叶茶
通过产品研发,夏津打造了“夏津椹好”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其中,夏津椹果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夏津桑黄”也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一方水土,出一方物、养一方人,作为黄河文明的流经地、中国桑文化传承地,夏津黄河故道,不仅造就了这片古桑林,也养育了一群淳朴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正如这一棵棵古桑,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天然具有桑树的韧性,养成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随风就俗的忍耐力,所以任凭有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垮、折不断、砸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