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富成/文
黄珏学校在两幢教学楼之间,辟雕菰八景园,建亭曰“半九”,弘扬“一代通儒”焦循刻苦求知、潜心探索、诚于传道、倾力著说的教育治学精神。
黄珏学校里的焦循塑像
焦循(-),清朝中期著名学者,扬州学派杰出人物,在经学、易学、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戏曲学等领域俱有建树。
焦循全集
康乾时期,焦循的祖辈在黄珏桥西南半里焦下庄(今焦庄),建有读书老屋数间。其曾祖焦源首称其为“湖干草堂”,祖父焦镜易名谓“四楹学塾”,父亲焦葱有所修缮增筑。传至焦循,时加修葺,并自名之曰“半九书塾”,他还在大门上书写一副对联以明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嘉庆十四年()底,焦循因完成编纂《重修扬州府志》,得报酬五百金,以其少半购地五亩,自预墓地。其余大半用于书塾老屋旁兴建一幢二层小楼,取名为“雕菰楼”。楼下贮藏生平著述草稿与书籍,焦循自谓其曰“圹以藏骨,楼以息魂”。楼内有清文学家吴锡麒所撰联:“春雨有时寻蠹简;秋风相约饭雕菰。”楼外空隙地,间以梅圃、竹苑、木榉、山茶等草木花卉和景观点缀布局,形成曲溪湾环、高柳濒水、翠柏临风、劲竹摇曳、碧梧成荫的妙境,庄重朴实。构筑规模虽小,但春草夏蒲,秋芡冬苇,足以怡情。
焦循年谱长编
据焦循《半九书塾自记》记载,这里除了雕菰楼,还有柘篱、蜜梅花馆、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红薇翠竹之亭、木兰冢、仲轩、花深少态簃等景观,统称“雕菰八景”。
《里堂道听录》书本
为此,清朝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专为半九书塾八景题诗《雕菰楼》《柘篱》《红薇翠竹之亭》《蜜梅花馆》《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木兰冢》《仲轩》《花深少态簃》。
其中《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写道:“密室括图书,先生独注易。妙悟契天元,数如正负积。孟费勿分家,秦李合共席。”对焦循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造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焦循著《北湖小志》
焦循把祖屋自名为“半九书塾”,出自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释义为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此语一出,广为流播,后世引用者众。黄庭坚在《赠元发弟》里这样说:“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侯方域《答张天如书》也用到了这句:“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西铭必有以处此。”还有梁启超,他在《过渡时代论》里说:“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井掘九仞,犹为弃井;山亏一篑,遂无成功。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勉励,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他有着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愈战愈勇;在起始时有明确的目标,在最后阶段有彻底胜利的信心与实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人们时刻牢记目标尚未达成,绝不可放慢脚步,也不能低估困难,越是接近成功,就越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正所谓“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可移”。
黄珏学校为纪念焦循在校园内兴建“雕菰八景园”和“半九亭”,充分体现了师生们弘扬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秉承先辈治教理念的执著追求,善实循道争创一流的坚定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