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味象山理气血逐湿寒润心肺的麻糍 [复制链接]

1#
土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945933.html
麻糍

作者:周东旭

象山人清明捣麻糍,麻糍是一种糯米食品,有青白两种,糯米浸泡后,蒸熟,放石臼里捣成团,然后放桌上擂平,洒上松花粉,切成块。青的,是在糯米中加了蓬蒿,宁波叫“艾青”,清人倪象占在《蓬山清话》中记道,“艾,俗名艾蒿。大叶者艾,细叶者曰蓬蒿。蒿类不一,俗曰蓬蒿。春初采嫩叶,可作饼。饼疑即所谓蓬饵也。象山上墓,必用蓬蒿作餈。初出曰白蘩,蘩类不一。初出之野菊苗相似,以其叶尖谓剪刀蒿,大叶如艾者猫脚迹,大约草之初出,味皆甘可食,不止此二种也。”“青蒿,生海岸弥望,其干者,俗名臭蒿。味苦大凉,宜夏月代茶冷饮,无病”。象山人在端午节插在门上的叫桐艾,大概类似倪象占提到的青蒿。其实做“青”用的草,远不止这些,天台人就用鼠曲草做“青”。捣麻糍也是需要邻里合作的一件大事情,特别需要有力气的男丁。“隔壁捣麻糍,晚饭不用煮”也是一句象山老话,大概也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

清明前,邻居们会相约去田野上采蓬蒿,采来的蓬蒿,除去粗茎老叶,在水里淖去苦汁,挤成团,备用。我们屋前的伯母说,“蓬蒿是一种苦草,吃了就开始苦了”,确实清明前后都要开始忙,起码茶都是谷雨前要采摘好的。我们村的南边山,我们叫作案山,大概也是风水上的名字,上面就种茶,大约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种的茶,80年代还是有组织在采摘,后来都荒废无人打理了。案山的边上,俗名“大坟堂”,一说也是周家祖墓的所在。

清明前,要祭祖。象山人俗谓“拜太公”,一年要拜三次,清明、七月半、过年前。又说“摆摆冷,自家哽”。意为祭祖只是摆设,摆冷了,加热一下都自己吃。“哽”是吃的难听说法。祭祖,要七到九碗菜,鱼、肉、豆腐、素菜都是必备的,当然还要麻糍。需要摆两桌,说是“朝里太公、朝外太公”,大概一桌是母亲的祖上,一桌是父亲的祖上吧,后来嫌麻烦,多数人家摆一桌就完事,不过菜会多至十二碗,号称“半堂羹饭”,因为和尚来做法事,做羹饭念经,要二十四碗菜。

祖母在时,每每清明祭祖,儿孙们都会回来,一起吃餐饭,也非常热闹。在家里做好饭菜,挑到祖父坟拜台设祭。山笋、豆腐、麻糍都是必须的。上完坟,麻糍都要分掉。先前说,越有人抢,这家就越会发。其实是旧时代,没啥吃的。一见有吃的,就都来吃一点而已,九十年代起,都有的吃了。上坟麻糍也没人抢了。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富豪人家,上坟完了之后,放牛娃们聚拢来,讨麻糍吃。谁知道这户人家极为吝啬,一毛不拔,还驱散放牛娃,此时刚好路过一个风水先生,他给放牛娃们出了一个主意,说看到坟后有一块大石头了吗,把它烧裂。于是小伙伴们抽空,弄了些柴火烧石头,烧完了,浇上冷水,啪的一声响,石头裂成两半。据说,这户人家后来真渐渐地衰败了。这些民间故事都带一点神话色彩,不过都告诫人们富而无骄,贫而无谄,劝人为善吧,为富不仁,总有办法破解。有些人上坟,每每要放炮仗,只是祖母经常说“闷声大发财”,不要放炮仗。

清明前后,除了吃麻糍,祭祖,家乡的白鹅也是极肥的,吃了刚抽青的嫩草。肉质极好,白斩最佳。象山港里的?鯃(蓝点马鲛鱼),山溪里的螺狮,作为时鲜,也颇为人称道。

点击下方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