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离诸暨一百公里多点儿,开车开了一个半钟头。
诸暨山清水秀,一看就是出美女的地方。有人认为诸暨曾经做过越国的都城,证据是宋嘉泰《会稽志》:“《国语》云:越臣于吴,吴更封越,南至句乘,即此地。”《水经注浙江水》也说:“越王都在土卑中,在诸暨。勾践之地,南至勾无。”现在比较稳妥的说法是勾践在勾乘山图谋复国之所。
到了诸暨后,我们先去看了西施故里。西施故里也叫浣纱庙或者西子庙,是西施的出生地。隔一条马路就是浣江,不远处便是浣纱大桥。
(Photoby远方诱惑)
售票处边上的告示标明门票50块钱一张,60岁6.5折,70岁免费。讲解员是个美女,长得细致文静。她先是给我们介绍了西施的身世,说她父亲靠在苎萝山砍柴,母亲则是靠浣纱也就是给人洗衣服为生。相比之下,郑旦家境略好,父亲是渔民,主要是在河对岸的金鸡山下的鸬鹚湾捕鱼。把两位美女献给夫差,是因为勾践在吴国当马夫期间,看出夫差喜欢美色。
至于东施也是确有其人,她的名字叫施采萍,长相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丑。
西施故里面向浣江,背靠苎萝山。苎萝山又称罗山,因盛产苎麻而得名,是诸暨县向东延伸的支脉。山虽不高,却因为是西施出生地而成为古越名山。李白曾经在《西施》一诗中写道: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说着,讲解员指给我们看山上不远处几丛苎麻,它们在草丛中十分不起眼。苎麻属荨麻类植物,又称野麻或野苎麻,剥其皮可以绩布(据说饿急了还能吃,弄不好还能当草药),苗高七八尺,至春自生,不须栽种,间岁三刈。可是,我们看到的那几丛苎麻,还不到一尺高。不知道是没长好,还是退化了。
(Photoby远方诱惑)
进入古越台大殿,看到里面有一组勾践、范蠡和文种的雕像,看着像是木质。三人一个模子,都是浓眉大眼,就连勾践和文种的胡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衣着略有不同。而范蠡则是一身铠甲,感觉像个赳赳武夫。讲解员讲了范蠡经商和跟西施的故事,说他去世时有一说是73岁,还有一种说法是88岁。即便是73岁,在古代也算高龄了。
(Photoby远方诱惑)
接着,讲解员又把我们带到一个长廊,指着墙上的一幅壁画说,西施爱吃鸭子,夫差命筑鸭城蓄鸭,饲以拌有香料脂油之上白米。待其硕大,进于西施。又以西施喜食鱼,筑鱼城,喜食鸡,筑鸡坡,喜饮女贞酒,筑酒城。穷极奢侈,几乎荒废朝*。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注释,指鸭城在无锡东南,鸭城边上还有一个麋城,用于饲养麋鹿。按照之前的逻辑,西施应该喜欢吃鹿鞭、喝鹿血。此外,还有一座犬山也比较有名,它也叫吼山,但是跟西施无关,相传勾践为获得*敬献吴王,为越国的休养生息争取时间,便在今绍兴皋埠镇的吼山驯养捕鹿的猎狗,后来逐渐发展成越国的养狗基地。再有就是今上虞市东关镇的鸡山和豕山,相传是句践当年养鸡养猪的地方,《越绝书》载:“鸡山、豕山者,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
好色必然性急。长廊里有一幅画,说的是夫差闻齐鲁不和,率兵伐齐,预令人于句曲筑别馆,偏植楸梧,号曰梧宫,使西施移居避暑。迨夫差胜吴回新宫,西施迎拜。夫差曰:孤使美人居此,正欲相见速也。这里说的句曲,应该指的是位于江苏句容县东南的句曲山(又称茅山),而率兵伐吴,则说的是公元前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便联合鲁国进攻齐国。5月27日,双方在艾陵(今莱芜东北)展开大战,吴鲁联*全歼齐*十万人,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
夫差胜后,吴齐暂时结盟。子胥屡谏吴王,说伐齐无用,“越不为沼,吴其泯矣。”越国不可不除。夫差对伍子胥的谏诤十分不满,加上伯噽的谗言(主要是说伍子胥跟齐国暗中媾和,并且把儿子送到齐国鲍叔家抚养。根据《吴越春秋》改编的昆曲《浣纱记》,便有一出《寄子》,说的也是这件事),公元前年丁已,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迫使其自杀。后来勾践让文种自刎时,又把这柄属镂剑赐给了文种。文种在这柄剑的寒光中不但明白了勾践的意思,也看到了伍子胥的冤魂。按照《寄子》的剧情处理,冒死谏诤的伍子胥因为看到了灭族的危险,才把儿子寄养在齐国。
还有一幅壁画说的是范蠡养鱼池。《嘉泰会稽志》载:“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在今绍兴县坡塘乡盛塘村有坡堤,东西向,全长约米。
另外,讲解员还给我们说了沉鱼的掌故,西施入吴时,经过一个叫白鱼潭(音)的地方,水里的鱼被西施的美貌吸引,纷纷浮到水面观看。因为鱼的眼睛长在两边,如果想看清楚只能侧过来,侧着侧着就躺到水底了。这就是沉鱼的来历,至今白鱼潭还有一个沉鱼池呢。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幅西施入吴示意图,大体路线是是由绍兴经萧山、杭州、余杭、马回岭、桐乡、嘉兴、吴江,最后到达吴县的灵岩山。
离开长廊往山坡上走,会经过夷光阁,应该用于纪念西施的,因为西施的本名叫施夷光。据说西施生下时漫天霞光,父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于是便给她取了这个名字。
最后我问讲解员,西施是否确有其人。问完就后悔了,因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讲解员却认真回答说,有两件东西可以证明,一件是吴王夫差盉。上面铸着“吴王夫差金铸女子之吉器”。当年由收藏家何鸿章(音)收藏并捐献,现存上海博物馆。盉是礼器同时也是调酒器,古人在祭祀时将尊里的酒倒入盉中,加以水调节酒的浓淡,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调制鸡尾酒。另外还有一件伍子胥画像镜,上面铸有越王勾践、伍子胥和越二女像。关于这面铜镜我略知一二,就没认真听讲解员讲。
后来我们又来到江边浣纱处,发现那组著名的浣纱女铜雕不见了,只看到一块浣纱石。边上一块小木牌上写着:年前,苎萝山南是一湾绿水,与浣江相连。家住苎萝西村的西施姑娘,常与伙伴们一道,沿着山脚小路到此浣纱。石上“浣纱”二字为东晋王羲之题写。唐代李白曾驻足此处,写下《浣纱石上窥明月》的诗篇。
后来终于在河对岸的鸬鹚湾找到了浣纱女的那两组铜雕。鸬鹚湾也叫郑旦故里,是后来开发的。一组铜雕在岸上(离河边有四五十米的距离),几个村妇在水边喂鸬鹚(应该跟郑旦有关)。另一组是在浣江水边浣纱,站在最中间的应该是西施,她的胸部和手臂被游人抚摸得铮亮。这组铜雕本来在河那边的浣纱处,后来扩建,也使景点开发的东西更集中,便把这组雕像移至金鸡山脚下。
(Photoby远方诱惑)
岸上有一颗樟树,树龄大约有年,树上系着很多红布条。
值得一提的是同行者狗子,我们在河边寻找浣纱女铜雕时,他一直呆在车里。狗子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就像杜尚所描述的那样,沉默、缓慢、独处,但孙民猜测,狗子对美女不感兴趣,是因为这些年被她们伤害得太深了。
中午到一家叫老蒸菜馆的餐馆吃饭,老板娘给我们推荐了猪脑蒸豆腐、肉松、自制三鲜、本地小鲫鱼、鲫鱼籽、鳗鱼干、干头菜、毛笋干、蒸芋艿,蒸双臭等。据说诸暨出一种白酒叫同山烧(音),62°,当地人调蜂蜜喝。问老板娘有没有西施豆腐或者西施舌,她显出很诧异的样子。西施舌这道菜的来历,据说是由于西施被越国太后绑上石头投入江中后化为蛤蜊,吐着舌头向人们诉说冤屈。总之,听着比较惊悚,不吃也罢。
我还记得上次来,本地人邵斌带我们吃的菜:清蒸白条、西施豆腐、鲞蒸肉饼、咸肉炖春笋和蒸三鲜等。其中蒸三鲜是把肉卷、猪肚条和煎猪皮在一起蒸出来的,猪肉皮要预先过一下油,而肉卷要用鸭蛋做皮,而不是鸡蛋,因为鸭蛋做皮才不容易破,而且吃着筋道。西施豆腐又叫分岁豆腐,是诸暨人过年吃的,由鸡汤打底,豆腐必须是卤水点的。鲞蒸肉饼,讲究的是咸鱼要够咸,这道菜吃着才香,而肉饼要肥瘦相间,用刀剁而不是用绞馅机绞,很少有什么菜能像鲞蒸肉饼一样,既下饭又下酒。还有一道腌肉炖春笋,邵斌说这道菜的要点是,腌肉晾晒的时间要长,最好三年以上,这样才能充分被阳光分解。绍斌说诸暨菜属农家菜,它既不麻辣也不清淡,讲究食材新鲜。诸暨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究柴火的利用,所以蒸菜比较多。
诸暨跟西施搭边的美食,有一种叫西施团圆饼,它是用面粉或荞麦粉做皮,馅里有萝卜、青葱、辣椒及鲜猪肉,包好后压成扁圆状,用文火煎烤。这次也没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