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本清源1千年扬州淮扬菜的辉煌历史 [复制链接]

1#
治白癫疯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导言:

淮扬菜又名维扬菜、扬州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中国四大菜肴之一,简称“鲁、扬、川、粤”,四大菜肴特点流传一句话:“食在广州,味在四川,汤在山东,刀在扬州”。淮扬菜主要奠定于两汉,成名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对应扬州历史的次辉煌。早在隋朝就被誉为“东南第一佳味”,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后约年间,一直登大雅之堂。扬州当地有句俗语:“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先谈谈我写这篇打假文章的初衷

1.从年8月开始,前扬州某副市长调去淮安工作,开始炒作淮安菜,对外宣传大致意思淮安菜也属于淮扬菜风味,算是淮扬菜的一个支系,当时淮安还不敢自称淮扬菜(后面文章中我会拿出淮安官方发布作为凭证)。谎言说久了,差不多把自己忽悠的信以为真了,距今20年来从碰瓷傍名牌已经演变成了赤裸裸的剽窃扬州历史,淮安网友说什么“淮在前,扬在后,淮扬不等于扬州,扬州是维扬菜,淮安才是淮扬菜,淮安才是淮扬菜的发源地...”等缪论,吃相实在太难看,断章取义,歪曲历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真是“李鬼”遇到了“李逵”,倒打一耙,我以正本清源的态度来一次彻底打假,看看究竟谁是“李鬼”?

2.我会出一个《正本清源打假集合》,用多篇来阐述淮扬菜真正的历史。文章中引经据典,来源于一手史料文献,满满的干货,大家还能看到《清宫御档》中皇帝的朱批。

.文中截图全部不加水印,欢迎广大热爱历史爱好者转发或引用,打假那些现代赝品。

“淮扬”一词在哪个历史时期被广为流传?

1.“淮扬”早在南北朝时期少许诗句中就有了,不过指的范围很大,含义和今日讨论的话题没关系。但到了隋朝就有个别诗句指代今日扬州了,真正流传开来主要在唐宋时期,被当时很多文人墨客引入文章诗词之中。唐朝类似于省级单位是道,江淮地区被设为淮南道,治所(省会)在扬州;北宋基本继承唐朝淮南道,改道为路,叫淮南路,治所还在扬州;北宋末期拆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治所依旧在扬州;南宋延续北宋的淮东和淮西两路。因此唐宋时期,“淮”指的是省级单位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扬”就是扬州,简称“淮扬”来专指扬州,也指江淮扬州的意思。下面就随便举例几个:

《舆地纪胜》

(1)隋朝官员庾自直《初发东都应诏》:“二龙承玉轴,万骑翊林塘。纵观此何事,巡驾幸淮扬”。这里需要解释下:隋文帝曾经短暂设置过淮南行省,即行尚书台,以晋王杨广(隋炀帝)为淮南行省尚书令,准备灭南陈,说明隋朝江淮地区就有了淮南的说法,庾自直写这首诗已经是隋炀帝时期的事了,而隋朝扬州就是今日扬州了,因此他诗中淮扬就是指江淮或淮南地区的今扬州。

(2)宋代《注东坡先生诗和陈传道雪中观灯》注:“陈传道,名师仲,复常(师道)之兄,家居彭城。复常在颍,傅道来访。未凡,东坡移守淮扬,而傅道亦归,遂和赵德麟韵送之”。

()宋代作家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扬州产芍药,其妙者不减于姚黄、魏紫,蔡元长(蔡京)知淮扬日,亦效洛阳,亦作万花会”。

(4)宋代左丞相周必大《送邓漕移帅扬州二首》:“...儿童骑竹迎并牧,父老封棠记召公。人望汲卿居禁闼,淮扬只恐又匆匆”。

(5)明代诗人《送水部周明宇兵备淮扬》:“粉署含香大雅才,宪邦新命汉廷推。人如水部初停草,地是扬州好咏梅”。

(6)清代诗人李良年《一萼红-送周仪部奉使淮扬》:“雁归时,看使星移处,宫树晓莺流。杏酪清明,兰尊上巳,风物旧数扬州”。

2.同理唐宋时期今淮安叫楚州,简称“淮楚”。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唐宋文人也有拿“淮楚”指代淮安地区的诗句。

《舆地纪胜》

(1)宋末文学家陆文圭《丙申岁侯仲达之官洪泽》:“淮楚俗轻扬,萧萧古战场。残兵空壁垒,旷野失农桑”。

(2)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送周子仁淮安理刑》:“春波沙岸青,之子独扬舲。淮楚开雄镇,东南候法星...”。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程广文先生德甫博学能文章用睚眦去其官郁郁不乐将北游淮楚以纾其志赋此壮之-其二》:“我遇伯休父,人称行秘书。宦游终不达,留滞竟何如。霜色淮阴钓,寒云孔氏车...”。

(4)明代诗人王洪《虞美人诗(七首-墓在宿迁县五里)其二》:“...长驱淮楚间,转战成皋下。婉娈彼姝子,聊以娱我者”。

(5)明代大画家王绂《登盱眙》:“县郭高临紫翠间,泊舟乘兴一跻攀。荆扬南望无多路,淮楚西来第一山”。

小结:从隋唐宋,“淮扬”作为一种简写别称专指扬州,因为今淮安当时叫楚州,和“淮扬”一词完全不沾边。到了明清时期,还有不少诗句继续用“淮楚”来指代淮安。

中国历史上唯一叫淮扬的城市只有扬州,没有之一

1.历经之前多年的历史沉淀,“淮扬”已经作为扬州别称之一。由于历史的延续惯性影响,到了明朝最早期,“淮扬”正式作为扬州的官方名称,写进官修历史明清《扬州府志》,不仅官档,民间作品也有大量记载。

(1)明朝《扬州府志-万历》

《扬州府志-万历》

(2)清朝《扬州府志-康熙》

《扬州府志-康熙》

()清朝《扬州府志-雍正》

《扬州府志-雍正》

(4)《读史方舆纪要》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苏州府人,对省内长江对岸的邻居扬州府还是比较了解的。

《读史方舆纪要》

(5)《扬州历代疆域沿革图说》作者徐庭曾,是清代扬州地方学者

《扬州历代疆域沿革图说》

(6)《清宫扬州御档》

乾隆8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闰三月初三,乾隆谕令*机大臣派两淮盐*查访扬州马氏藏书,乾隆皇帝称“淮扬系东南都会”,说明他知道淮扬是扬州曾经的古名,从隋到清这约年中,扬州作为东南自古大都会的记载不绝于史。明清时期,清初诗人、戏曲大家山东人孔尚任游历过东南很多城市后评价:“天下有五大都会,为士大夫必游地,曰燕台、曰金陵、曰维扬、曰吴门、曰武林”,除了扬州之外,还有北京、南京、苏州、杭州。上谕中提到的“马姓家”,就是扬州的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俗称“扬州二马”,是当时的扬州大盐商。下图内容出于皇帝的诏书,没有比这个更权威的了。

《清宫扬州御档》

小结:本人研究发现,从隋唐宋开始至清约年时间跨度中,不仅仅淮扬,“维扬”和“惟扬”同样被广泛使用和混用,包括官修史料;无论淮扬、维扬、惟扬统统指扬州。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和扬州同时混用,都指扬州。以上列举明清很多权威史料,答案已经很清晰了,明朝淮扬府和淮安府是平行的两个城市,淮扬那是扬州的古名,和其他城市就没关系。

2.明清时期出现多个城市连写现象。比如苏扬、淮扬、淮徐等

下面《清宫扬州御档》截图原样提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明清两朝中央*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明清*府和皇室留下的原始记录,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属于最权威的文献。

江南苏扬等府淮扬两府淮徐二府江淮扬徐海五府州

小结:除了淮扬作为扬州历史古名外,还出现城市连写,就是为了和扬州古名加以区别,因此在后面明确加行*单位或者范围名词,以示区别。比如等府、二府、二郡、诸郡、地方、等地、一带、之间等,只是出于各种办公需要,比如民生、天气、水利、防治灾害等,所以和城市文化就没关系。

扬州饮食文化为什么在中国具有超高的历史地位?

1.两汉

(1)从刘邦建立西汉起,今扬州正式开启辉煌模式,从西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东汉广陵国,10多位诸侯王将这里作为都城。在吴国时期统辖东南郡5城,今扬州达到在汉代的巅峰,吴王刘濞施行“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的经济*策,基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再通过轻徭薄赋,国用富足,深受吴国百姓爱戴,致使吴国成为汉代历史上最强诸侯国,也算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百姓不纳税的国家。《前汉纪-景孝第九》中记载刘濞:“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他的都城广陵城(今扬州)誉为“东南封都”,雄霸于东南,繁华富裕程度可想而知。使得今扬州成为当时中国东南一带的*治、经济、文化中心。两汉几度分封,持续发展,创造了今扬州年诸侯王国的都市文化,也奠定了扬州“中国一线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自己原创图

(2)东南淮河以南地区出土的两汉王侯将相墓葬基本都和今扬州历史有密切关系。比如,境内挖掘的西汉广陵王墓(刘胥),甘泉山汉墓(刘荆);盱眙大云山的江都王陵(刘非),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葬出土文物被盗过,光剩下的出土文物都能比肩江西海昏侯墓葬的规模,可见吴国之后的江都国也是极其强盛的。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盱眙大云山地区原本属于扬州下辖宝应的历史旧地,年才划给盱眙。从扬州城郊汉代墓葬出土的“广陵食官”铜鼎以及碗、盘、壶、勺等漆器饮食器具十分考究,这不仅告诉我们,扬州餐具开发研究在全国领先地位,独具个性;而且,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扬州人饮食的考究。

()某些淮安网友把地方名人辞赋家枚乘抬出来,想混淆视听。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国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雏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伊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膈,勺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脍。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啜,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特别强调一下:首先枚乘是淮阴人,这个不假。但别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枚乘担任吴国的郎中,工作和生活在吴国国都广陵城(今扬州),就不在淮阴。另外那是在吴国国都广陵城吴王宫里招待楚国太子来访,吴王派枚乘作为吴国的高官陪同赴宴,盛赞招待楚国太子食馔为“天下之至美”,这说的是吴国国宴今扬州菜。《七发》中还记载“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意思是说:我们将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同诸侯及远方来的朋友兄弟们,一起到广陵城(今扬州)郊外的江边曲江看广陵潮。更加印证了枚乘的作品《七发》写的是广陵城(今扬州)。还有西汉初期淮阴才刚形成不久的一个小县城,发展还相当弱,和诸侯国都广陵(今扬州)的差距那是天壤之别,论饮食文化压根就无从谈起。

明清《扬州府志》

2.隋朝

如果说两汉扬州淮扬菜属于“准天子级国宴”,那么隋朝就真成为“天子级国宴”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把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串联贯通,使得扬州成为大一统帝国的绝对交通枢纽中心,面江背淮,跨河临海,奠定了扬州第二次历史巅峰。隋炀帝登基后三下扬州,升扬州为陪都,三京之一,作为南方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兴土木修建隋宫,古诗《扬州感旧怀古》:“隐隐芜城枕碧流,繁华曾是帝王州”。隋炀帝长期在扬州办公理*,将中原宫殿饮食文化带到扬州,在江都宫接见四方朝贡的外国使者,将扬州菜作为国宴招待,因此隋朝扬州菜被称为“东南第一佳味”。《隋书》和《资治通鉴》等都有隋炀帝江都(今扬州)饮宴的记载。

(1)《隋书》卷三记载:“大业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宫...夏四月丁未,宴江淮已南父老,颁赐各有差”。大业七年春二月,隋炀帝在江都凝晖殿大宴百僚,铺戏为乐,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2)《隋书》卷十五《乐志》记载:“至大业中,炀帝制宴飨设鼓吹,依梁为十二案。案别有錞于、钲、铎、*乐鼓吹等一部...桐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钲同:夜警用一曲俱尽,次奏大鼓。大鼓,一十五曲供大驾,一十二曲供皇太子,一十曲供王公等”。

()《隋书》卷四记载:炀帝“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

(4)《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记载:“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5)《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载:“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

(6)《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记载:“隋炀帝至江都,...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馀人亦常醉”。杨广还下令建丰乐仓,用以贮藏美酒,地址在小市桥南。至今扬州仍存丰乐上街地名。

(7)《清异录》饮食部分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唐朝

(1)有了之前隋炀帝打下的底子,大运河作用在唐朝彻底爆发了,扬州成为全球以工商业闻名的国际化大都会,史称“扬一益二”,安史之乱之后让唐都长安只能望其项背。“扬州雄富冠天下”,“天下之盛扬为首”。唐朝扬州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元年间打破了唐朝之前延续多年的坊市分立的制度,扬州商人开始在便捷的运河沿岸进行商品交易,一街一河式全新的城市商业区形成了,随后宵禁被打破,灯火辉煌的夜市出现了。扬州可能是帝国境内唯一到了夜里还亮着灯的地方了,因此享有中国月亮城,不夜城的美誉,成了富足和繁华的代名词。扬州港也是全亚洲最大的国际商贸港,是唐朝对外交流的窗口,国内南北商品在这里中转,国内外文化在这里交流,大量海内外客商在这里聚集,唐朝扬州的繁华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

(2)扬州设有仅次于两京的庞大官场机构:扬州大都督府、淮南道治所(省会)、淮南节度使、盐铁使、转运使、采访处置使、市舶司、广陵监等。有1-2个衙门挂宰相衔,当时叫“检校”。因此扬州官场饮食招待消耗就相当大。

()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带去了中华传统的建筑、医学,更值得称道的是鉴真开启了中华饮食世界交流的先例,至今日本人还敬奉鉴真为豆腐传日的使者。鉴真被日本人尊称为“天平之甍”,文化恩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就来源于鉴真从扬州去日本古都奈良传播唐文化的历史典故,日本还陆续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到扬州学习唐文化,说白了日本吸收的唐文化大部分是扬州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扬州能获得东亚文化之都?背后都有历史支撑的。

(4)来扬州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唐文宗开成三年(88年),他初到扬州这一年的除夕,只见“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街店之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圆仁在记叙此前冬至节俗的时候就说过,俗家寺家都各自储备了美味膳食,百味总集,随人所乐,元日情形一样。说明扬州民间饮食品种丰富,生活水平高。

4.南吴,南唐(五代十国)

扬州作为南吴的国都和南唐的东都,扬州菜一直作为国宴使用。

5.北宋

(1)北宋的扬州继承了唐朝交通枢纽的地位,继续作为淮南路,淮南东路的治所(省会),北宋国都设在开封,更缩短了扬州和开封的交通距离,经济对接更方便。沈括曾在扬州为官和生活过,他评价:“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写出了北宋两大经济城市之间的深度交流。

(2)大诗人姜夔称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司马光《送杨秘丞通判扬州》:“苦闻小杜说扬都,当昔豪华今在无...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宋代《容斋随笔》记载:“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北宋扬州经济繁华可以说是仅次于国都开封的,但在宋代人眼里都远不及唐朝扬州繁华的十分之一。

()《清异录》饮食部分记载:“广陵法曹宋龟造缕子脍,其法用鲫鱼肉、鲤鱼子,以碧筒或菊苗为胎骨”。

(4)北宋时期在扬州任职过的官员阵容,搁在今日流行词叫“网红天团”,包括:大名鼎鼎的包拯、韩琦(三朝宰相)、富弼(宰相)、吕公著(宰相)、蔡京(宰相)、宋痒(宰相)、欧阳修、苏轼、冯京、刘敞、晁补之、鲜于侁、曾肇、沈括、王安礼等等。欧阳修在扬州为官,其间与扬州文人在平山堂雅集,传花行酒,开扬州文宴之先河,这些高官大文豪在扬州为官期间,给扬州菜肴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以扬州土特产为主要特色的菜肴时见记载,如苏东坡《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一诗中就提到了扬州的土特产腌渍食品,比如腌鲫鱼、醉蟹、咸鸭蛋、腌姜芽等等,这些或可看作现代扬州腌酱食品的源头了。

6.南宋

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登基建立南宋,为了安全选择偏安一隅迁都南下,便一下子将宗庙、法物、仪仗统统搬到了扬州。率领文武百官达到扬州后,把扬州立为行在(行都)。宋高宗在扬州筑祭坛、立宗庙、考进士、建宫室、选美女、封官职,命江东制置使吕颐浩,知州郭棣改筑的宋大城,按“行在”与*事要塞的格局行事,俨然将扬州作为他的京城汴州做长久打算。这时期,中原宫殿饮食文化再次带到扬州进行融合,扬州菜又作为了宋高宗的国宴。宋高宗南渡之后,扬州继续复为淮南东路治所(省会)。

7.元朝

(1)元朝的扬州是东南的*治、经济、*事、文化中心;将扬州列为皇宫食品供应基地。元至正十六年,扬州鹰房打捕鲁花赤总管府,就负责湖泊山场渔猎,以供内房内膳。

(2)元代著名诗人、画家萨都剌,祖上西域人,出生于今山西,进士出身,身居高官,中年以后长期住在东南,有一首诗《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赋蒲萄歌》:“扬州酒美天下无,小槽夜走蒲萄珠。金盘露滑碎白玉,银瓮水暖浮黄酥。柳花吹尽春江涨,雪花鲥鱼出丝网。李郎载酒过江来,开酒斫鱼醉春晚。世事反覆如摴蒱,会须一饮空百壶。淋漓宫袍亦奇士,夜起看对青灯孤”。写出了他对扬州美酒和长江鲥鱼的赞美。

()乔吉《混江龙·咏扬州》:“江山如旧,竹西歌吹古扬州...茶房内,泛松风,香酥凤髓。酒楼上,歌桂月,檀板莺喉...金盘露,琼花露,酿成佳酝;大官羊,柳蒸羊,馔列珍馐”。

8.明朝

(1)朱元璋再次确立了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的经济特权,从而奠定明清扬州年的第三次极致繁华,城中会馆林立,称为“东南第一商埠”,等于明清两朝的“国家级经济特区”。朱元璋对淮扬菜情有独钟,饮命扬厨专司内膳,别忘了朱元璋妈妈可是扬州人;燕王朱棣夺权登基以后,迁都北京,随宫北上的扬籍厨师多有其人,这是淮扬菜系进京扎根的正式记录;正德皇帝南巡扬州当然也不忘扬州淮扬菜佳肴,他们最爱吃的便是扬州一带江面特产鲥鱼、刀鱼、鮰鱼,称为长江三鲜。

(2)看下图明朝官修历史中的记载,足见当时扬州饮食之排场、之精湛、之丰饶,已经傲视东南了。

明清《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

明清《扬州府志》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

明清《扬州府志》

特别打假:淮安网友直接抄袭扬州历史,除了篡改城市,其它照抄,剽窃扬州历史居然大摇大摆的对外宣传。

剽窃案例1,《淮安府志》记载:“淮安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

剽窃案例2,《淮安府志》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

某文章图

()明朝一位叫黄汴的徽商,在中部省份经商,后侨居苏州。他走过全国各地,写了一本明朝交通的书叫《天下水陆路程》,里面还提到了各地文化。对扬州地区文化作了描述:“自扬州以北,风景与江南大别矣”,说明扬州文化和长江以南临近城市差异不大,扬州以北就是说的包括淮安在内,和扬州,和江南几个城市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更加证明了淮扬文化,取自扬州古名就是扬州文化。还有一句:“扬州之北,食品贱而不佳”,说的是包括淮安在内,饮食水平低,和扬州就不在一个层次。

《天下水陆路程》

9.清朝

清朝继承延续了明朝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的经济特权,相比明朝,清朝对于盐业的重视程度更高,因此扬州的经济繁华程度自然比明朝更高。明末遗民史学家谭迁在清初顺治时期对扬州进行过实地考察走访,在他著作《北游录》中记载扬州:“所以其地市易浩繁,非他处比”。指出扬州自古繁华高度很高,不是其他普通城市能比的。清代有记载:“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最高达千万两”。两淮盐商之富裕足以可见。《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里记载乾隆一个皇子睡懒觉,耽误了读书,乾隆知道后非常生气,对这个皇子训斥道你既然这么贪图安逸就应该去做扬州盐商的儿子。《清宫扬州御档》记载:“从嘉庆5年开始到嘉庆24年止,扬州的两淮盐商共捐输0次,累计捐银万余两”。扬州盐业富可敌国,可不是空穴来风。

(1)清嘉庆年间《重修扬州府志》记载:“官家公事张筵,陈列方丈,山珍海错之味罗致远方,伶优杂剧,歌舞吹弹,各献伎于堂庑之下。若士庶寻常聚会,亦必征歌演剧,卜夜烧灯,肴尽珍羞,果皆异品,烹饪之法无乃暴殄天物乎....”。

《重修扬州府志》

(2)清乾隆年间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所谓满汉席也”。此中还记有当时的扬州菜肴一百余款。清代诗人袁枚著《随园食单》也系统地总结了烹饪理论,并收录扬州著名菜点数十种,也提到“满汉席”。由此可见,自新中国“开国第一宴”始,历来国宴菜品多以扬州淮扬菜体系为主选,不无道理。

()清代中期有一套烹饪书《调鼎集》,全十卷,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该书主要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彰显出清朝扬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地位。

(4)康熙乾隆一共12次下扬州,每次到扬州行宫用膳就等于一次厨艺竞赛,《圣祖五幸江南恭录》记载:“三月十二日,...圣驾起銮,同皇太子、十三阿哥、宫眷驻跸,演戏、摆宴...”。

(5)《清宫扬州御档》中记载乾隆皇帝在扬州天宁寺和高旻寺两处行宫等处用膳的记载,包括皇太后、皇后、贵妃、其他妃嫔、公主、文武官员等。周围城市重要衙门,比如设在江宁的两江总督,苏州的江苏巡抚有时也要前来接驾并献几道特色菜。图片太多,随便列举几张。

《清宫扬州御档》《清宫扬州御档》《清宫扬州御档》《清宫扬州御档》《清宫扬州御档》

总结:

1.淮安网友造假所谓“淮在前,扬在后,淮扬不等于扬州”的缪论,歪曲加抄袭剽窃扬州千年历史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2.以上可以看出淮扬菜历史和扬州长期的*治,经济,交通,文化地位密切相关。从诸侯王国的国宴上升到天子级的国宴。隋至清,扬州菜三番五次作为国宴,或作为接驾皇帝南巡的招待宴。更重要的是扬州历史保持年以上的超长期极度繁华,加上绝对的交通优势,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聚集地。

主要参考资料:

《扬州府志-万历》

《扬州府志-康熙》

《扬州府志-雍正》

《重修扬州府志-嘉庆》

《读史方舆纪要》

《扬州历代疆域沿革图说》

《清宫扬州御档》

《隋书》

《资治通鉴》

《入唐求法巡礼记》

《天下水陆路程》

《扬州画舫录》

《清异录》

《舆地纪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