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来源:|国画艺术ID:quicksnowfall」
《荣宝斋》期刊
物华天宝
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清边寿民芦雁绘画题材的艺术特色
文/*明放
边寿民(一六八四——一七五二),初名维祺,字寿民,后以字行,更字颐公,又字渐僧,号墨仙,又号苇间居士,晚号六如居士、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秀才。后七应乡试,皆落第而归。初以教馆谋生,后专攻书画,倾接时贤通儒。边寿民善于谈吐,得体自然。友人云其谈论纵横第一流,“得诗抗声歌之,声如凤凰”。
雍正年间,边寿民兴发清游:时而西湖泛舟,时而山阳会友,时而江汉之游,时而扬州揽胜,正所谓:“匹马秋风,孤舟夜雨,人在天涯。”归来后安贫乐道,设帐授徒。课徒之余,以笔墨自娱自适。与陆竹民、周白民并称“淮上三民”。
淮人程嗣立为人敦厚,轻财好客。家有柳衣园,园有曲江楼,日与文士酬唱其中。人称“曲江会课”,颇负时誉。边寿民与沈向民、汪镜湖、周振采、王家贲、刘培元、刘培凤、吴宁谔、邱重慕、戴大纯被称为“曲江十子”。
边寿民的大半生与芦雁息息相关,慧眼观雁、慧心咏雁、慧手画雁,尤以芦雁为著。泼墨中微带淡赭,浑厚中饶有风骨。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曲尽芦雁鸣姿神态。时人目为“边芦雁”。边寿民“性疏放,不以俗事撄怀”。自称其居所为苇间书屋。工诗能书,人称“淮上高士”。间画山水、花卉,别有逸致。
清边寿民芦雁图55.7cm×cm
上海博物馆藏
边寿民游历楚水吴山期间,其画迹遍传南北,声名日隆。他的雁画曾被王府收藏。当时康熙第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帝)在王府府邸曾悬挂边寿民《芦雁图》四条屏。劝其“一游都门,可博进取”。这对布衣出身的边寿民来说,能直接受知于来自皇家的恩眷,确是人生一大幸事。有人劝边寿民入京以图进取,但边寿民只是一笑置之。
边寿民礼贤士人,善结朋缘。据丁志安藏二图题咏抄本,知其题咏《泼墨图》者凡八十人,题咏《苇间书屋图》者凡五十人,极一时之风流。
清边寿民芦雁图36cm×cm故宫博物院藏
以《泼墨图》例,沈德潜题曰:“髯翁示我泼墨图,貌出髯翁气豪宕。胸中隐隐盘郁律,芒角吐余高万丈!儿童汲井磨隐糜,握笔纵横势一放。烟云竹树纷空堂,水鸟山禽欲飞飏。”沈德潜极力赞赏边寿民笔墨的汪洋恣肆,接着又题到:“满堂叹息如有声,每人捧砚动颜色。”程嗣立题曰:“苇间主人何所有?秃笔一枝墨一斗。十指夺得化工心,生气遂令君公走。东涂西抹日不停,怪怪奇奇发性灵。此中有歌亦有哭,谁能于此求其真。”朱星渚题曰:“良朋读画登燕几,姹女添香傍笔床。儒雅风流各咄咄,直教俊煞紫髯郎。”暗指“白头”画师获得“红粉知己”。高凤翰题曰:“平生烟水心,难问芦花曲。画里呼边生,通梦有竹屋。”李葂题曰:“到处名传草木知,墨花错落出江湄。殆由天授真天子,误被人呼老画师。十七年前同客久,一千里外寄书迟。摹神多谢丹青手,风雨披图慰所思。”丁振题曰:“东观日出穷海隅,西游洞庭吊苍梧。归来长物一事无,依然高阳一酒徒。”王敛福题曰:“水应云间鱼有声,呼朋引类任飞鸣。海内知名称同调,长歌短句漫相赓。恨我无端淮上游,公余偶得议清流。墨浪漂泊随处足,烟露梦寐亦勾留。造君庐,披君图,睥睨啸傲一丈夫。”徐葆光题七绝两首曰:“到处逢君泼墨图,吞天胸次有江湖。头衔自署边芦雁,淮北淮南郑鹧鸪。只画芦花不画云,怕他高处易离群。湘江独拥兰桡去,一路纷纷总识君。”郭焌题曰:“我年二十走京师,耳闻其名今见之。一见使我低头拜,再见三见神魂痴。十年足迹半天下,屈指闲游皆丈夫。淮安交得周与程,常叹老边绝代无……如此翁者那可得,于思于思万人特。雕龙有谈信惊座,射虎若骑能杀贼。几曾将相与侯王,空尔东西与南北。外间只说边芦雁,今我披图长太息。”卢见曾题曰:“耳熟淮阴边寿民,果然诗画各清新。更从小照观标格,如此须眉自可人。”王文震题曰:“好古如君更好奇,睭崎历落不时宜。即看诗笔谁为敌,却署头衔老画师……山阳君住我江阴,千里难分此日襟。安得图中兼着我,与君随处短长吟。”任瑗题曰:“边叟从来淡荡人,劝之弹冠动即嗔。闭门煮水何酸辛,陶诗欧帖无点尘。余事水墨妙入神,飕飕腕底风雨声。须臾绢上物态新,捶床大叫掷冠巾。花啼鸟语真宰惊,一足倒屣倾公卿。吁嗟乎!豪气未除头已白,名高恐有人踪迹。”
清边寿民晴沙静集图.5cm×78.3cm
镇江市艺术博物馆藏
边寿民身后,程晋芳作《偶过城东感怀边苇间成七绝句》中有“弱妾孤儿夜哭哀”之句,“弱妾”当指“红颜知己”,孤儿则谓其子边溶,自是伊人所出。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五十二岁的边寿民诗兴大发,随笔挥就一阕《凤凰台上忆吹萧·将营苇间书屋作》词云:“城畔荒原,宅边余地,周遭一望蒹葭。似芙蓉江上,浅渚平沙。此地尽堪茅屋,门开处,斜对渔家。垂杨里,几畦菊圃,半截篱笆。嗟嗟,赵阮囊空矣,徒年年虚愿,耽搁烟霞。笑半生鸠拙,技止涂鸦。纵是诛茅插竹,也凭仗数笔芦花。点染过,三春将尽,十丈溪纱。”
苇间书屋为城畔荒原,宅边隙地,位于水之中央,架一便桥相通。落成后,不经意间又成就了画坛上的一段佳话。同治《重修山阳县志》云:“结屋城东北隅,擅水木之胜。程嗣立、华喦为绘图,一时名流题咏殆遍。”先后有大盐商程嗣立、龙溪源,上杭友人华喦,丹徒友人许滨,嘉定友人周笠及丹阳友人蔡嘉等为其绘制苇间书屋六图,边寿民珍之爱之,欣喜之余,遂作《满江红·苇间书屋》及《沁园春·苇间书屋》词,其中《满江红·苇间书屋》云:“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安稳不愁风浪险,寂寥却喜烟云足。更三城,宛转一舟通,人来熟!泉水冽,手堪掬;瓮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韵无拘无束。壮志已随流水去,旷怀不与浮云逐。笑吾庐,气味似僧寮,享清福!”
边寿民如此“旷怀”而仍觉犹言未尽,再赋《望江南·苇间好》以表其意:“苇间好,明浦豁西窗。两岸荇芦侵阔水,半天紫绿挂斜阳。新月到回廊。苇间好,最好是新睛。寺后菜畦春雨足,城头帆影夕阳明。人傍女墙行。苇间好,初夏最关情。浅水半篙荷叶出,深芦一带水禽鸣。雨后杂蛙声。苇间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红叶出,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
清边寿民芦雁52cm×25cm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好一段“深芦一带水禽鸣,雨后杂蛙声”和“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一幅浓郁乡情的画面跃入眼帘,使人感奋不已。乾隆六年(一七四一)九月,五十八岁的边寿民依然难以释怀,于苇间书屋作《芦雁》九条屏。题《长亭怨慢》词一阙:“又弹指,初寒时序。结伴随阳,几多辛苦。湘浦烟深,衡阳沙远,且延伫。回汀枉渚,便认作,家乡住。荻尾响秋风,知菰米、稻粱何处?同予,念生平落拓,地北天南羁旅。挥毫状物,也只算,自抒心绪。况苇屋,雁汊迎门,正粉本,当前无数。写不了相思,白石新词填谱。”
之后,应邀为边寿民《苇间书屋图》题咏者甚多,如金农题云:“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门常扃,客不速。头上巾,酒可漉。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题云:“雁汊门迎绿一弯,衔芦风起塞云还。怪教鸿扑流传遍,泼墨原来在苇间。”曹学诗题云:“荷花结屋蕙为宫,古树欹斜系短蓬。海内风尘闲韵客,客中岁月老英雄。半生活计鱼虾足,四面比邻雁鹜通。何处诗情偏淡远,残阳欲尽笛声终。”“濯缨何必觅沧洲,廉让中间筑室幽。鹤渚凫汀红蓼国,雨花风叶碧云秋。江湖空负澄清志,烟水聊为啸傲游。泼墨自多飞动意,轩窗鱼鸟各沉浮。”
这些题咏充分显现了边寿民睭崎历落、睥睨啸傲的性格和风貌,指明绘事乃其余事,以绘事称非其初衷,“边芦雁”盛名未能尽其生平。题咏惋惜“英雄”老去,宏图“空负”,是对边寿民的自伤自叹的印证,也为我们理解他的“壮志”“旷怀”提供了注脚。
关于边寿民家庭状况,史料记载甚少。元配夫人姓氏不详,一妻一妾,有一阕《望湘人》详述其晚年人生际遇:“笑鲰生老矣,未了情缘,白头红粉相聚。竹院清幽,茅斋冷落,雅称荆钗裙布。最爱焚香,颇知涤砚,解摊缣素。每教侬、技痒神飞,多少墨花生趣。从此家园朝暮,把吴山楚水都忘津渡。便兴发清游,也买画船同去。竹西歌吹,江南烟月,到处应多词赋。还记取、泼墨图中,添写个人眉妩。”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苇间老人题画集》乃百年之后由黄岘亭、王道生及罗振玉等人从其传世画本中辑录而出。计诗七十首(其中十七题十七首为题画,另五题十八首非题画之作,乃录附于此者),词三十五阕,跋语三则,非题画之作,想必甚多,年远自难于收辑。
清边寿民芦雁图80.5cm×cm广州市美术馆藏
《苇间书屋词稿》计词二十七阕,其中十五阕为题画,十二阕非为题画。虽系边寿民自辑,然为晚年某一时期词稿,远非全貌,两集之外散见于画中尚有一批。如《满江红·自题苇间词集》则见边寿民抒写性情及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精神和风貌:“老去填词,只不过、一抒胸臆。叹年来、家园冷落,客途萧瑟。楚水吴山都历遍,春花秋月都虚掷。籍长声、短调作愁吟,苇间集。那敢望,前秦少。那敢并,今朱十。况诗工半百,盛唐高适。红烛乌丝书也愧,燕钗蝉鬓图难得。算阶前、古砌乱莎中,秋蛩唧。”
词中“只不过一抒胸臆”“借长声短调作愁吟”是边寿民诗歌艺术的主张。从现存诗作来看,所涉内容或回顾天涯羁旅、或记述苇间佳境、或乐道晚年快事,情溢乎辞,真切感人。尚有部分酬应之作,如《满庭芳·寄答王汤又先生寄惠诗集并祝七十双寿》云:“苇斋寂寞,惊喜寄书鸿。”“惭愧草莱陋质,栖水曲,鸣似秋蛩。”读来同样亲切质朴,含蕴一片真诚。又有为人题画之作,如《贺新凉·女史恽冰画菊》云:“鲰生写菊平生喜。每狂来揎袖挥毫,隅糜满纸。颠倒欹斜篱落下,一味傲霜而已。”倒亦率真率性,体现“苇间”本色。
边寿民赋诗“一抒胸臆”,作画“自抒心绪”。在他看来,诗画同样都是抒情寄意的艺术手段。就一幅完整的作品来说,其实就是诗、书、画、印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诗画相映成趣、争相竞美,形成意境,此乃边寿民重要的艺术追求和作品特色。雍正八年(一七三〇),他作《百雁图》,百雁百态,人称“墨妙如君世所稀,泼来满纸雁鸿飞”。郑板桥称赞他:“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荻芦声。”
清边寿民杂画卷之一60cm×21.2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如有一《芦雁图》册页,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一帧下方芦苇疏布,一雁似在觅食,一雁昂首远望,左上题诗云:“倦羽思寒渚,饥肠啄野田。稻粱留不住,老翅破江烟。”
边寿民对雁的呵护迥非寻常。另一幅写芦边水际,双雁紧紧依傍,笔致疏简秀逸,情态亲切动人。左上题诗云:“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数首题诗,切切低语,曲曲含情,所咏是人是雁,浑然莫辨,数帧册页,诗画交辉,含蕴着作者的拳拳深情,殷殷至意。边寿民引南来北往的候雁为同好,借以自慰自遣,他将自身社会遭际、人生咏叹、辛酸苦辣、悲感忧怀,一齐赋予候雁,写入诗画。世态炎凉,俦侣宜紧密相依,避免孤单无援之苦;人情险恶,不能不时时提防陷阱、网罗。这既是飞雁心态,究其实际,又不能不是饱经飘泊、忧患的边寿民自己的心态!这样,边寿民诗中画中之雁,就不仅仅是被人格化,而且更为社会化了。
清边寿民杂画卷之二、三
另一帧写孤雁自高处飞向芦滩,但并不疾飞直下,而是颈后曲,目前视,意逡巡,着墨无多,用笔甚妙,一种瞻望却顾之态跃然纸上。左侧题诗云:“孤飞随意向天涯,却傍江湖觅浅沙。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
综观画史,画雁者不乏其人,诸如五代黄筌的《霜林鸣雁》,徐熙的《雪雁》。宋朝赵宗汉的《水荭芦雁》,崔白的《烟汀晓雁》。元明时期,画芦雁者诸如王渊、林良、吕纪等皆驰名画坛。他们尚能“临风一举”,笔力雄健,笔意千秋,笔致独到。
边寿民画芦雁,往往只需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是与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和对艺术的极力追求分不开的。每当秋天芦花飞絮、雁声鸣叫的时节,他就潜入芦苇滩头,早晚都在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芦雁的神态。为了画好芦雁,他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郑板桥在《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诗中写道:“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数枝芦荻撑烟霜,一水明霞静楼阁。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风入帘摇烛光。隔岸微闻寒犬吠,几拈吟髭更漏长。”他栖身于“蜗壳”般的茅棚之中,全然不顾“夜寒”“西风”“烟霜”的侵袭,完全忘却了寒夜的深沉。他反复揣摩领会,为的是“忽开”那寥廓的艺术天地,登上那色彩绚烂、光辉夺目的艺术殿堂。他在艺术道路上这种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十分令人钦佩。
清边寿民晴沙翔集图cm×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边寿民的一幅立轴《芦雁图》,纸本设色,横七十六厘米,纵一百三十六厘米。画面上芦苇数茎,秋雁四只,一对卧息芦间,一只回首云空,一只张翼飞落。左上角以行书题云:“江村稻熟水平沙,塞雁南归万里家。一夜西风吹不断,霜天月白卧芦花。甲寅冬日写似。乾老年道翁边寿民。”下钤“颐公”“寿民”朱文印两方。
清边寿民芦雁图48.5cm×.5cm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幅立轴《芦雁图》,纸本设色,横四十八点五厘米,纵一百二十八点五厘米。自题云:“壬子立冬后二日,边寿民写于白沙旅馆。”此画写两雁在寒沙折芦之间,一雁已息落,一雁盘旋将下,相望相依,宛如一对旅外的伴侣。一支芦花,秃笔蓬松。隐约沙渚,墨色枯淡。画家所画的鸿雁,墨中带赭色,头颈弯曲,似一笔呵成,由浓而淡。羽翮柔软润泽,无不情趣横溢。这种大写意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艺术创造。
清边寿民苇汀息影图96.5cm×73.4cm苏州博物馆藏
江苏淮安楚州博物馆藏的《芦雁图》,纸本设色,横四十八厘米,纵二百厘米。整个画面一派秋天凄冷色调。近景写一沙渚,沙渚上长有一株修长而已开花的芦苇,同时配以数枝非常矮小的远景芦苇,虚实相间,错落有致。芦苇根底部停留两只芦雁,灰黑相间的芦雁体态雍容,全身羽毛呈淡淡的青灰色,翅羽又黑又亮。嘴与脚呈橘红色,在整个沉闷的色调中显出耀眼色彩,顿时鲜活起来。画面上的两只芦雁,前一只傲然引颈向后观察周围情况,以防不测,像一威武的战士,全神贯注地保卫着身旁的另一只芦雁。后一只芦雁紧紧偎依蹲栖在前只芦雁身旁,悠闲自得。不难看出,前一只站岗放哨的为雄芦雁,后一只憩息的为雌芦雁,俨然一对亲密伴侣。
清边寿民秋滩戢羽图55.7cm×.5cm
广州市美术馆藏
另一幅《芦雁图》,纸本设色,尺幅较大。画风浓烈、辛辣、苍劲。画面上写的是一个冬末初春的早晨,天空尚飘着雪花,一丛芦苇饱受朔风摧残,但仍傲然挺立。近景芦苇边有四只芦雁,前两只芦雁的动态与前轴颇类。第三只芦雁昂首舒颈,正在眺望观察前方情况。第四只芦雁似在低头寻觅是否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又好像在观察已被冻结的沙渚与未冻结前有何差异。这四只芦雁无疑为两对爱侣。沙渚两边池塘已结冰,如同镜面。冰冻着的沙渚之上仍留有枯黄的植被。四只芦雁中,除第三只的羽毛呈深黑色之外,其余三只的腹羽稍呈浅灰黑色。画面左上诗云:“寒云宵来战朔风,荻芦丛里玉玲珑。宾鸿乐此停双翼,不是云山没路通。庚申初春年间,边寿民。”下钤“颐公”“寿民”印。此幅《芦雁图》无论从画意到作品渲染及表现力,实属边寿民中晚年的代表作。
清边寿民芦雁图29.4cm×23cm
扬州市艺术博物馆藏
边寿民笔下的芦雁图形神兼备,苍浑奇逸,笔简意周,意境萧疏,平淡中蕴藏非常气势。在他的作品中,“高雅”与“通俗”并存,以“清高”为气血,以“晓畅”为躯体。边寿民曾于扬州红桥舟中作画,若干游人泛舟围观,一时湖上百舸云集。
清人秦祖咏在《桐阴论画》称边寿民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又称边寿民“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并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可见其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
边寿民常以芦雁自喻,声言:“一生踪迹与渠同”“于今衰病息菰蒲”,甚至如痴如醉地表白“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他想像飞雁南归,只道南方温暖,“那知冰雪满江南”为之伤感不安。他揣度乱苇寒沙,显得凄情,“犹恐雁嫌秋冷落,胭脂滴滴点芙蓉。”煞费一片苦心。
云山开画本,花鸟助诗怀。边寿民随时随地对景咏物,自会触发忧思而作愁吟。故郑板桥有“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之句。
边寿民除画芦雁外,兼画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皆生动隽永,神气迥出,各极其趣。
淮上名士程晋芳在《勉行堂文集·淮阴书屋记》中追记当年曾目击边寿民在苇间书屋作画的生动情景:“四方求者络绎至,则盘礴坐亭内,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砚池中,杂研丹黄靛垩,舐笔伸纸,随意所作。雁拍拍循除鸣,掠檐回翔,影与画乱,荻风萧瑟,若驶笔声也。颐公目与心契,画与神契,以故人争宝之。”
……
(本文作者系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
(节选自《荣宝斋》-11总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