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菜包收藏喽,学会客家一道草仔粿,皮薄馅香,配料做法都简单!
对客家人群与部分河洛(闽南)族群来说,
传统上,当提到“菜包”二字,
指的不是包菜的面食包子,
而是这种类似包馅麻糬的小吃。
由于外型很像古时候装猪仔去市场卖的竹编笼子,
所以客家人又称“猪笼粄”。
“菜包”外皮的口味有很多种,
除了最常见的用艾草或鼠麴草做的绿色外皮,
还有番薯口味的黄色外皮,
以及原味的白色外皮等。
常见的内馅则有咸的菜脯米(萝卜丝)或高丽菜(卷心菜),
以及甜的红豆馅等。
我们这次介绍的是最常见的包菜脯米的艾草口味菜包,
客家人又称为“艾粄”菜包,
也就是部分河洛人说的“草仔背”。
不过,客家菜包的外皮上方通常会捏成一道立起来的背面,
河洛人的草仔粿则为此这样做。
在古早时代,
艾草或鼠麴草做的绿皮菜包(草仔粿),
原是汉人于清明祭祖时准备的传统食物。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其微甜的外皮,温热时软嫩,放凉后Q弹,
内馅搭配炒得咸香的肉燥,虾米,香菇,以及脆口的菜脯米,混在一起一口咬下,
实是绝妙的天作之合。
想随时随地吃到香喷喷的菜包吗?
现在就跟着我们的食谱来自己做吧。
(客家菜包)
材料(可做3份):
外皮:
圆糯米g
清水ml
砂糖40g
艾草粉3g
内陷:
干香菇10g
干萝卜丝40g
虾米10g
食用油10g
猪肉馅60g
红葱酱50g
砂糖5g
白胡椒粉0.5g
酱油35g
*每份约大卡
步骤:
(1)洗圆糯米两次,每次洗的时间不能太久。用清水泡米三小时。
(2)用滤网把泡米的水沥掉。把米加入调理机,加入毫升的水,打至少一分钟。
专门用来过滤制作粿粹的棉布袋又称为“粿袋”。
(3)用合计计至少五公斤的重物压在粿袋上面,压三小时。(每半小时翻面一次,能压得较干。压好后,若当天没拿来做菜包,要冷藏保存哦。)
可在下方搭配使用铁架与装水的容器。
(4)把三朵中型干香菇(约十公克)洗净,泡水三十分钟。(可在香菇上方压一个重物,插入香菇浮在水上。)泡好后沥干,切除蒂头,切小片备用。
可在泡香菇的碗里再叠加一个碗。
(5)把干萝卜丝洗净,泡水十五分钟。泡好后沥干,挤干,去除杂物,切小段备用。
干萝卜丝(菜脯米)可在传统市场或老街杂粮行找到。切成小段之后再拿来炒,会比较香。
(6)把虾米洗净,泡水十分钟。泡好后沥干备用。
通常在老街杂粮行买到的虾米,比大卖场卖的品质好很多,记得要挑没有添加人工色素的来用。
(7)加食用油入炒锅,开中火。分别依序加入香菇,虾米,猪绞肉,红葱酱,萝卜丝。(每一份食材炒约一两分钟后,先在锅中央挪动用中火
把绞肉炒到肉色变白后,在锅中央挪出空间,再加入红葱酱。
(8)萝卜丝炒干后(约一两分钟后),分别依序加入砂糖,白胡椒粉,台式酱油。酱油一加下去要立刻搅拌。等酱油拌匀后,即可起锅备用。
炒好的内馅(配料)。
(9)把已压干的粿古典从棉布袋中倒出来,成小块状。将合计约三十至三十五公克的小块粿古典放入沸水,煮成粿母。Take米粉干燥后的
用双手把压干的23粹给捏碎。
来源母可以分批加入,若是感觉可以成团,粿母就不用再放了,否则太黏反而不好揉。
用类似洗衣服的方式揉米团。
(10)将米团平分成六份(每份约75到80公克)。将每一份米团放入成碗状,放入约50公克的馅料,以虎口收拢,直到覆盖内馅为止。收口务必密实捏合。
捏成碗状。
以虎口收拢。
将收口捏合。
(11)将包好的菜包滚圆,捏成想要的形状,在底部涂些食用油,放在洗净剪好的月桃叶(也可用一般粽叶或馒头纸)上。
可依个人喜好选择是否要捏出一道立立的背挡板。
蒸笼若有两层,可先在一层把菜包排成倒三角形,而在另一层则排成正三角形,如此则可将所有菜包错开,使其充分蒸熟。
(12)加入蒸笼,以小火蒸。(每隔五分钟开盖一次泄压,以维持菜包的形状。)共蒸约三十分钟即可。
刚蒸好的菜包(草仔粿)。
放凉后的菜包(草仔粿)。
小贴士:
(1)外面买的糯米粉,若是买到较不好的,可能会有霉味,所以我们用纯糯米来制作,健康,美味又安心。
(2)干萝卜丝里面很可能会有一些脏东西,或者较老的皮,最好一小把一小把检查,挑出来。
(3)炒馅的时候,把配料食材分开来下去煸香,较可以煸出香味。
(4)红葱酱(香葱油)要晚一点放下去爆香,否则红葱可能会烧焦变苦。
(5)萝卜丝很会吸油,要最后再炒,不然一开始把油吸光了,就要倒更多的油炒别的配料。
(6)如果找得到新鲜艾草,可将嫩叶拿来煮约十分钟,挤干水份后切碎加入,来取代艾草粉。
艾草是常见的一种野草。
(7)用全糯米做的菜包较软,要用小火来蒸,最好别用电锅,且过要就要开盖一次,才能维持其形状。如果喜欢较挺的形状,可将四分之一的糯米换做吃饭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