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明至,万物生长于此时新京报 [复制链接]

1#

原文作者丨郑远

摘编丨安也

清明,以清明风和清明节为大众所熟知。一般来说,清明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我国古籍《淮南子》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句话明确点出了清明的渊源,以及清明和春分的关系。不过,清明风和清明节传递出来的情绪是相反的,清明风象征着清爽明净,而清明节则总和愁郁悲伤、阴雨连绵挂上钩。

清明之后,再过一个谷雨节气,立夏也就到了。夏季风将从南海中南部逐渐向北爬升,即将踏上我国的陆地。二十四节气和现代气象学的联系,总是这么妥帖和巧妙。

本文出处:《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全四册),郑远著,华文天下丨九州出版社年1月版。

清明风居东南维,

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清明风是“清明”二字的来源之一。这里的“清明”,意为清爽明净,柔和带水,其实就是东南风。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云:“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这就明确说明了清明风的风向和来源。当然,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里的东南风并不是夏季风,而是阶段性的海洋吹向大陆的风,水汽含量远远不如夏季风高。正因为此,清明时,万物只是蓄势,还未到爆发式增长的季节。

不过,清明时还只是4月初,虽然冷空气比春分时大为减少,但还是存在的,偶尔可以达到寒潮强度,也可以南下到江南甚至华南。如年4月6日,冷空气直达海南岛,海口等地吹起北风。这个时候,清明风不是指东南风,而是指南方的倒春寒天气,常常会引起灾害。

对北方来说,清明风并不是以东南风为主,而是西北风的概率更大一些。而这个时候,*、内蒙古、甘肃一带的戈壁荒滩已经彻底解冻,西北风吹起时往往飞沙走石,带着沙尘直扑而来,一般情况下会影响京津冀和中原地区,偶尔可以南下江南,甚至远走日本和韩国。可见清明的风,并不一定都是可爱的。

清明前后,现代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已经覆盖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按常年气候平均标准来看,春天的北界已抵达京津冀。这不光是清明风的功劳,更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的变化。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已经处于北半球,我国的日照时间越来越多,接收到的热量也越来越多。而风向转换,正是热量变化的一个标志。

清明

清明时节,全国没有入春的地方,只有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以及其他高海拔地区;而夏天开始跨过海岛,在广东雷州半岛、广西沿海等地登上我国大陆。清明过后,夏天就大显身手,开始控制华南。

由于冷空气仍然频繁出现,而且雨水增多,清明前后天气容易变冷,这个时候的“倒春寒”也是很厉害的。和春分相比,这个时候虽然很少有冷空气能够达到寒潮标准,但由于前期温度回升得更快,农作物生长得更加繁茂,这个时候的倒春寒,往往比春分时的危害更大。

仍然以年4月的华南冷空气为例,广西桂林4月的月平均温度为18℃至25℃,海南三亚4月的月平均温度为26℃至32℃。而在这场降温中,广西桂林的最低气温降到了11℃以下,海南的温度一度降到20℃以下,且伴有连续阴雨,不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还是对农作物生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防蚊虫、防毒虫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清明时,在大陆冷气团和海洋暖气团的激烈交锋之中,海洋暖气团明显占据上风。这个时候的风向已经是以东风和南风为主导,北风和西风只能变成配角。北风和西风即使不甘心失去阵地,倾巢南下,也赶不走海洋气团。在气象数据上就表现为,清明时,全国处在季风区的各个地方,不管是温度还是湿度,都在明显上升。

但是,清明时的冷气团也学会了伪装。它们眼看着明争不过,就采用“木马战术”,和水汽结合起来,变成湿冷气团。这种气团一般出现在南方的春季连阴雨到来之际。看似温柔的冷空气“咬定青山不放松”,和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在江南、华南时,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剧烈降温和持续阴冷天气。年4月,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在长江沿线、江南和华南,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常年偏低2℃至3℃,局部气温偏低4℃至6℃,这就是清明湿冷气团的威力。

清明时分,大陆干热气团在中南半岛以及我国的海南岛和云南南部继续扩展,这些地方的高温天气变本加厉,有时气温竟然能达到40℃。除此之外,在越来越强烈的日照下,*塔里木盆地、甘肃和内蒙古的戈壁滩也逐渐变热,大陆干热气团即将在这些地区完成“首秀”。

清明风对降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气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清明节气前后,南海西南暖湿气流第一次爆发,虽然这个爆发还远远比不上夏季风的强度,但足以让广东省进入前汛期。也正是从清明节气起,我国的主雨带形成。位于这条主雨带上的广东,有时候雨量可达暴雨到大暴雨级别。

在江南,水汽主要来源于东风和东南风,它们经常和冷空气打得难解难分,出现持续阴雨和气温偏低现象。由于东风和东南风来源于水温稍低的东海、黄海,所以江南的雨量远比不上华南。而在北方,清明节气的降水量当然也比之前大幅提升,除高海拔地区外,降雪大幅减少,下雨成为绝对主流。当然,偶尔也会有一次降雪,如年4月上旬,河南郑州就出现了雨夹雪。

在惊蛰和春分之后,清明时的大气能量大幅增加,降水的对流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强对流天气越来越多。华南往往出现激烈的狂风暴雨,甚至冰雹和龙卷风,这就是强对流天气。如果说,春分时的雷声足以让蛰虫彻底“起床”,那么清明时节的强对流就足以让虫子振翅飞翔,尤其是南方,防蚊虫、防毒虫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清明风的影响下,清明时节虽然阳光暖意更浓,风更爽朗,但因为水汽更加丰富,日照反而比春分时有所减少。一方面,广东等地开始受主雨带影响,进入前汛期;另一方面,冷暖空气常在江南交汇,形成连阴雨天气,而清明风的北上,也常在北方造成大范围过程性降水。正因为此,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清明的标志也变成了降水。

不过,清明风毕竟是清爽明净的风。海洋气团除了带来降雨之外,也会带来气温升高和洁净的空气。如果没有冷空气捣乱,在晴到多云的清明时节,最适合出游、踏青。清明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都在这个时候祭奠先祖,寄托哀思。

“雨纷纷”时的清明,

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现彩虹的节气

清明三候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初候,桐始华。

桐,是指桐树;华,是“花”的通假字,在这里是“开花”的意思。每当清明节气前后,桐树会开出白色或紫色的花,提醒大家暮春已经到来。正如桃树开花让人想到惊蛰一样,桐树开花让人想到清明。

二候,田鼠化为鹌。

清明节气到来时,喜阴暗的田鼠往往会躲到洞穴里,而鹌鹑一类的小鸟开始出来活动,两种动物在人类面前转换了位置,好似“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虹是阳光通过细小水滴发生的折射现象。怎样才会出现这种充满细小水滴的空气呢?当然是下雨。而“雨纷纷”时的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早出现彩虹的节气。清明后,雨水越来越频繁,饱含水滴的空气越来越常见,彩虹出现的次数当然也会越来越多。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才能更勇敢地去闯荡世界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主题。按不同的祭祀场所,清明祭祀可分为墓祭和庙祭。墓祭,即为扫墓,不论人们身在何方,总会想尽办法在清明这天赶回家乡,亲自来到祖先的墓前,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扫去周围的落叶枯枝,拔掉恣意生出的杂草,然后恭恭敬敬地摆上鲜花和供品,烧去纸钱,洒一杯美酒,说说家里发生的事情。人们用这种方式与祖先沟通,表达哀思,寻根问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才能更勇敢地去闯荡世界。

除了扫墓,另一种祭祀方式是庙祭,也称“祠堂祭”。宗族的族人在清明这天共聚祠堂,祭拜先祖,仪式过后大家坐下来一起吃饭。平日里散落天涯的亲人,在这天齐聚一堂,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浓厚。

放风筝

清明踏青时,借着清明风放飞一只心爱的风筝,心境仿佛也跟着舒爽、宽广起来。古时候,清明放风筝还寓意着疾病和灾祸也会随之消散。待风筝飞得足够高时,人们就剪断风筝线,任它随风远去。

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木鸢是风筝最早的原型。后来,制作鸢的材料由木头改为纸,称为“纸鸢”。再往后,人们又在纸鸢上绑上竹哨,当纸鸢飞起时,风吹哨的声音犹如筝鸣,“风筝”之名由此而来。北宋时,放风筝已成为全民喜爱的活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风筝技艺专著《宣和风筝谱》,还是由宋徽宗亲自主持编纂的。

荡秋千

除了放风筝,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两根粗麻绳,一块长木板,貌似简单的秋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秋千由春秋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发明的,后来被引进中原,最早叫作“千秋”。汉武帝时,皇宫举行祭祀祈祷活动,祈愿天子长生不老,拥有“千秋之寿”,并命宫女们在宫宴上耍“千秋”助兴。为了避讳,“千秋”被改为“秋千”。

荡秋千

元、明、清时,清明节甚至直接被称为“秋千节”。明代官员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可见人们对荡秋千的高涨热情。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对踢球的说法。“蹴”是用脚踢,“鞠”指皮制的球。这项古老的运动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鞠的球面最初用皮革制成,球内塞满毛发,直到唐代才出现充气的球。

在古代的清明活动中,蹴鞠和秋千常常结伴出现,唐宋时尤为盛行。“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古人对蹴鞠的痴迷程度与现代球迷比起来毫不逊色,常常出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盛况。由于充气球的出现使球体变轻,年轻姑娘们也加入到蹴鞠的行列,在热闹的清明时节,甚至可以和小伙子们同时上场,一决高下。

思念逝去的亲人,

送别春天的离去

桐花

[元]方回

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桐花

桐花盛开时,春天已过去大半,此时又赶上清明时节,人们思念逝去的亲人,送别春天的离去,桐花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桐花一般指的是毛泡桐的花,花期在4月到5月,花冠似钟,白花中略带紫色。

古代文人喜爱桐花的不在少数,但论起痴迷程度,还要数北宋学者陈翥。为了更好地研究桐树,陈翥在六十岁高龄时,在自家的山地中种植桐树上百棵,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再结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记载,最终写成《桐谱》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

麦花

小麦的花实在是太低调了,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它,即使见过,也很可能认不出那就是麦花。麦花是白色的,很小,呈穗状花序,每个节点上的小穗都长有三到九朵小花,花期在5月到6月。人们往往只热衷于赞美金色的麦浪,而忽视麦花。

这也难怪,谁让每朵麦花的开花时间如此短暂,一朵花只开放十五到三十分钟,生怕抢了麦浪的风头似的,匆匆凋落退场。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注意到它。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杜甫在《为农》中说:“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麦花虽不是观赏性花卉,却是农民的“报时花”,提醒他们留意收割的时间。

柳花

麦花和柳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一个被人忽视,一个被人误解。古诗中描绘“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实际上,满城飞舞的并不是柳树的花,而是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柳花是柳枝上鹅黄色的柔荑花序,花期在3月到4月,红黄色的花药,生得小小的,在柳叶之间直立或斜立着,要离得很近才能看到。

相比诗人浪漫但缺少科学依据的想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为准确:“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

踏青归来后的“青色”味道

清明时节,人们踏青归来,信手携回片片绿意,糅和在糯米团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节气美食——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碧绿的青团闪着光泽,人们赋予它“翡翠团子”的美称,仿佛春天的精华都浓缩在这“翡翠美玉”之中。

青团

清明时节,人们踏青归来,信手携回片片绿意,糅和在糯米团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节气美食——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汁制成的传统小食,主要在江南一带盛行。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它的制作过程:“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艾草、雀麦草、浆麦草、鼠曲草……都可成为制作青团的原料。草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捏成一个个小团子,中间包上豆沙、芝麻等馅料,底下垫一段芦叶,放入蒸笼蒸熟,再用毛刷在团子表面刷上一层熟菜油。碧绿的青团闪着光泽,人们赋予它“翡翠团子”的美称,仿佛春天的精华都浓缩在这“翡翠美玉”之中。

青团,又叫清明果、青色染饭、青白团子,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相传,青团的出现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家臣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随,在重耳饿晕之时,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将他救活。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功名,带着母亲归隐山林,无论晋文公怎样邀请劝说,他都不肯出山为官。无奈之下,晋文公以放火烧山相逼,谁知介子推宁肯抱树而死,也不愿放弃自己最看重的气节。

晋文公追悔莫及,为纪念介子推而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所有人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凉食。“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古人在这天祭奠先人,就把这种青色的饭作为供品,也就是后来的青团。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只相差一两天,大约到了唐宋时期,两个节日渐渐合并,原本属于寒食节的青团,也成了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子推馍

在陕北地区,人们有清明节做“子推馍”的习俗。从“子推馍”的名字便可得知,这项习俗也与寒食节有关,正是为了纪念淡泊名利、只求明君勤*爱民的介子推。

子推馍像特大号的馒头,但面团里面通常会包入红枣、核桃或者豆类,面团表面还要装饰各种造型的面花。面花又叫面塑,就是用面团捏出的装饰物。制作面团和面花的白面要分开揉制,软面做面团,蓬松柔软,易于吸收蒸汽;硬面做面花,结实劲道,容易捏出造型。子推馍在制作过程中并不着色,放到锅里蒸熟后,再用红绿为主的食用色素描绘颜色,最后放上红豆、黑豆、花椒等作为装饰点缀。

捏面花是一项细致的手艺活儿,要想面团“听话”地任你摆布,需要积年累月的练习。对于农家人来说,制作面花的工具就是身边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酒瓶盖、梳子、剪刀、锥子……常做农活儿的双手捏起面花来,就像一位自信的艺术家,精雕细刻出的面花犹如一件件艺术品。

面花的造型大有讲究。据说,晋文公放火烧山时,山中的雀鸟纷纷飞落到介子推的头上,将他的头部保护起来。因此,人们会在子推馍上装饰雀鸟造型的面花。除此之外,面花在民间的传统礼俗中,还可作为特殊日子里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为老人祝寿时赠送的寿桃,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面花礼物。

本文选自《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郑远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李永博

校对|陈荻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