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华西都市报.6.11-A11版三天门下问茶
储劲松
山雾茫茫一片,自山角往山腰渐渐加深浓度。到了石梵刹,大雾如汪汪千顷之波,把一共总共沉没如玉阙。茶香亦如是,先是幽幽一线,越逼近石梵刹越芳香,扑入鼻孔。
有人在山上弹古筝,琴音淙淙破雾而来。溪水淙淙,鸟语淙淙,松林里复瓣的映山红艳如玫瑰,是别一种淙淙。这个叫石佛村的地点,总会使人料到世外。已是四月尾,石佛村茶园组的茶才刚才开园。一百多个外来的和当地的采茶女分开在茶山中,雾太大,只可看到两三个,她们两手飞速升降于茶树之上,望去如鸟寻食,也如奏琴。
春生兄从小道上轻巧地走过来,雾里飘飘然。他是茶园主人,专隐痛茶。香茗好喝,事茶不易,春生兄起初未必不是来获利的,一年年往昔,茶于他与其说是贸易,不如说是情怀。每回见到他,他都邑说:“不管是赚是赔,我都要守卫好这一片好茶山。”
这确实是一片好茶山。吾乡岳西自古出佳茗,又以石梵刹范围这一片所产“石翠”为极品。其鲜叶天然做鼠曲草和幽兰之香,芬芳纯朴和美,惹人入深谷芷兰之境。
春生兄有个诨名,叫“有机笨蛋”,他傻就傻在甘愿消费不菲的人工请人锄草,也不愿喷洒除草剂;间或虫子暴发,甘愿虫子吃尽新芽也不愿打一滴农药。春生兄领咱们看石梵刹,看半棵神茶,一起茶言茶语滚滚不停。
石梵刹本来是一座废寺,一间黑房子,内里有十几尊石头佛像,没有僧尼。寺极简易,石佛倒是文物,大师说是元朝造像。县志上说,石梵刹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显然是指已往的寺,但也显然是误记。撇开石佛造像是不是为元朝不管,从原寺遗迹上挖出来的六通清朝的碑则是明证。此中一通题名为“大清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吉日”,碑文开篇就说“包家河石梵刹,寺院也。”也便是说,在乾隆三十一年(),石梵刹便是古寺了。
再会到这些碑,猛然想,石梵刹范围的这片茶园,起初应是寺里的头陀所栽。而长在寺后方两百米处乱石中的那半棵神茶,也准许以追究到元朝。
半棵神茶我见过屡屡,植株与其余茶树看不出不同,其神秘之处在于,此茶树一株两品,一半发苗早,一半发苗迟个把月,早的一半与石梵刹其余茶树无异,迟的这一半芽叶尖细,叶子的芬芳更为芳香。昔人有诗说:“三天门下半棵茶,仙人能看不能拿。要是饮得此茶味,关山迢递不想家。”它是茶的祖先。
山中寒凉,春生兄领咱们去石翠山庄品茗,听古筝。着唐装的女子在吹奏《高山流水》,隔雾看来,其挑、勾、剔、摘的手势也如采茶。
人与茶的知交、相惜和相敬,此间友谊,也是高山流水。
注:本文起源华西都市报。版权归原做家总共。插图:韩振球
点击下方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