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天气清新、明媚、和暖正是鸟语花香的春日时节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清明的传统食物
0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0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
0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清明节温馨提示
1:防控疫情不容小觑
增强防控意识。疫情面前不容侥幸,呼吁每个同学都能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交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聚集。
2:倡导文明的祭扫方式
结合清明节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缅怀先辈等传统教育,引导孩子文明拜祭,做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清明也是踏春好时节,家长带孩子春游、放风筝,亲近大自然的时候,不要“攀、踏、折、抛”树木,不随意踩踏草坪。
3:重视孩子的节日安全
清明期间交通拥堵,出行时教育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过马路时注意过往车辆;不到江、河、湖边去玩;不私自用电、用煤气;远离人口密集的地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预防流感、诺如、手足口病等春季流行疾病。
END
编辑
萨尼亚
审核
陈燕芳
监制
叶美英
清明时节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