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对宋朝有着天然的喜欢。
虽然*事比较偏科,但奈不住它几乎满分的经济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对文人来说,几乎是天堂般的存在。
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养出了会生活、懂情趣的宋人。焚香、煮茶、插花、饮酒、美食,非常享受生活,且审美水平很高,真的很难不令人心动呀。
所以,虽然不是一个吃货,但喜欢宋文化的我,在看了《宋宴》一书后,终于决定在闲暇之余跟着复刻一些宋菜。
宋朝饮食文化丰富、很多菜式也流传了下来。这本书根据季节对日常可操作的菜式进行了分类,恰逢春天,很多食材都是因时制宜、将他们入菜,真正算得上是把春天吃进肚子里了。
这一次,我做了三道:柳叶韭、洞庭饐、笋蕨馄饨。
柳叶韭
杜诗『夜雨剪春韭』,世多误为剪之于畦,不知剪字极有理。盖于煠时,必先齐其本,如烹薤『圆齐玉箸头』之意。
乃以左手持其末,以其本竖汤内,少剪其末。弃其触也,只煠其本,带性投冷水中,取出之,甚脆,然必以竹刀截之。
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治淋闭。又方:采嫩柳叶少许同煠,佳,故曰『柳叶韭』。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这道柳叶韭,相当于现在的凉拌韭菜,但加入了春天的嫩柳叶。春韭拌嫩柳,有点春天那味了。
做法
/p>
1.将春韭、择过的嫩柳叶、生姜洗净,韭菜切段、姜切丝。
2.韭菜焯水至8分熟,水里放几滴油,可保绿色不减,捞起入凉水。捞出,沥干水。
3.嫩柳叶同焯水,变色即捞起,过冷河。捞出,沥干水分。
4.春韭入碗,加少许盐、熟油、姜丝、生抽、香醋,拌匀。
5.最后在碗中加一撮嫩柳即可。
记:因为柳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透疹的功效。所以入口虽有一股清香,但味偏苦,宋式过于清淡,日常做可放一些辛辣味调料加以调和。
洞庭饐
旧游东嘉,时在水心先生席上,适净居僧送饐至,如小钱大,各合以橘叶,清香霭然,如在洞庭左右。
先生诗曰:『不待满林霜后熟,蒸来便作洞庭香。』因询寺僧,曰:『采蓬与橘叶捣汁,加蜜和米粉作饐,各合以叶蒸之。』
市亦有卖,特差多耳?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做法
/p>
1.将择好的橘叶和艾草洗净,沥干水。
2.橘叶切碎,入捣臼捣烂,用纱布取其汁液。
3.艾草焯水,反复揉洗,入搅拌机打碎后,与橘汁、适量冷水,入锅煮沸。
4.糯米粉、粘米粉按3:2比例倒入盆中,加入煮好的汁液,加适量蜂蜜,揉成团。
5.将粉团分成若干份,搓圆,放在橘叶上。水开,将饐放入蒸锅,蒸10分钟左右。
记:唐宋时期,洞庭柑橘地位很高,是地方进献朝廷的贡品,深得文人喜爱。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种文化现象。为显风雅,遣词造句上,时人多用“洞庭”代替“柑橘”。
洞庭饐即带橘香的糕团,类似今天的青团。“采蓬与橘叶捣汁”中的蓬草是青汁的来源,也可以用鼠曲草、艾草代替。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回乡,所以我就用了老家清明时节会用的艾草来获得青绿色。
笋蕨馄饨
采笋、蕨嫩者,各用汤瀹,炒以油,和之酒、酱、香料,作馄饨供。向客江西林谷梅少鲁家,屡作此品。
后坐古香亭,采芎、菊苗荐茶,对玉茗花,真佳适也。玉茗似茶少异,高约五尺许。今独林氏有之。林乃金石台山房之子,清可想矣。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做法:
1.洗净的春笋,蕨菜,取嫩处分别焯水,水中可加适量盐,焯完入凉水。(可去蕨菜中的原蕨甘)
2.将笋、蕨菜切细丁,入炒锅,加适量油、盐、黄酒、生抽炒熟。
3.取适量馅,放置馄饨皮上,按自己喜欢的造型包好。
4.锅中清水烧开,入馄饨。水沸后添半碗凉水,煮至馄饨再次浮起即捞出。汤底可用盐、麻油、胡椒末勾成,也可用清鸡汤做底。
记:古时没有味精,加上笋本身有鲜味,所以炒馅时不能放盐。宋代也没有辣椒,所以应是清汤底,图中红油是我按个人喜好添加。
在无聊的日子里,选择性地复刻宋菜,既是出于对文化的喜欢,也是为了找寻一点做饭的乐趣,谨以此文为记录。在哪里都不能去的日子里,有点期待接下来的复刻了。
文字:慢慢
图片:慢慢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