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m.39.net/pf/a_8068377.html蓝山在线天天报道蓝山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您找房\找车\找铺\交友\招工\销货首选!敬请订阅以备急需!!!新蓝山平台,这是一个在看区有香、充满段子与神回复的公众平台!
正文
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冬至过一百零六日是清明,寒食则在清明的前一天。按公历算,清明节大概在4月5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也被列为国家法定公休假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而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却与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有关。这个节日的日期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的前一天。其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预备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来源,则与春秋时代那个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有关。晋国公子重耳因为王位继承权之争,被迫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在粮绝之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一一封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便背着老母,避入绵山。晋文公知道后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便采纳别人建议,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介子推死后,晋文公非常伤心,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寒食节习俗,除了上坟外,还有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因为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必要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娱乐嬉耍的欢笑声,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唐韩翃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古人吟咏寒食节的名作。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后一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了下来,并保存于清明节中。这个时令的一种新鲜野菜——清明菜所以又叫寒食菜。古人咏清明寒食节的诗词甚多,以清明寒食菜入诗的却鲜见。仅苏东坡寒食诗:“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提到了“寒菜”二字。大抵此菜古代并不入富贵人家,富贵人家清明寒食吃的是冷猪头肉,贫苦百姓才吃野寒菜。
我小时候是常吃这种野寒菜的,只是我家乡的俚语并不叫它清明菜或寒食菜,而是叫水牛花。这种茎叶上都长有白色绵毛的野草是一味民间草药,叫“追骨风”,《本草纲目》称其为“鼠曲草”,这才是它正式的大名。但我们那里的人不喜欢这个“鼠”字,因为它生长在水牛牧食的田边地头,我们就叫它水牛花。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一边牧牛,一边从田边地头采摘回鲜嫩的水牛花茎苗,细心地除去根部的黄死叶,洗净后用来做菜吃,也用来做水牛花糍粑吃——这要复杂些,要先把糯米蒸熟碓烂,再将捣碎的水牛花揉入其中,捏片粘覆于两枚橙叶之间,回笼再蒸,置凉后食用。这种橙叶夹着的水牛花糍粑,既有糯米的绵软,更有水牛花和橙叶的清香,可说是香糯可口,沁人肺腑。而且,存放数日也不变质,尤为缺乏零食的儿童喜爱。我小时就吃不腻。
如果有一天,你在街市上碰到有农村妇女提篮叫卖这种乌青可爱的水牛花糍粑,那一定是寒食清明节到了,可别忘了买几帖回去细细品尝其中蕴含的清味。
作者:文紫湘
来源:市文旅广体局
感谢您阅读至此,特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