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
想好去哪里玩了吗?
年连云港加入运河城市“朋友圈”
源远流长的港城非遗
让盐河文化璀璨夺目
在盐河畔品美味淮盐
在山间享清香云雾茶
乘木质渔船吹吹风
约三两好友听一曲淮海戏
……
港城人的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
品味
巍巍云台山,滔滔盐运河。在连云港,有一种咸咸、鲜鲜的美味,孕育了神州大地,那就是淮盐。
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的盐仓城是淮盐的源头。商朝时,在山东渤海湾一带住着徐姓淮夷,有着煮海为盐的原始技术。内地的商王朝因井盐渐枯,便组织武力东征,掠夺淮夷海盐资源,迫使淮夷中的一部分人,从潍坊一带向南迁涉,他们在鲁南苏北海滨定居下来,带来了原始的煮制海盐生产工艺。
随着淮盐发展,唐代时专门修了一条“官河”用来运盐。到了明代,这条繁忙的漕运河道被定名为盐河,也是大运河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盐制作技艺在盐运中广为流传(连云港国家级非遗之一),淮北盐场人总结出淮盐生产“五十六字诀”——塑布毡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活茬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输洗、分开细盐、专产专运、堆存半年。
独特的技艺创造了惊人的滋味。淮盐到底是啥味道?淮盐晶莹剔透、颗粒饱满、咸味十足,无论是炒菜、煲汤还是烧烤,都好吃。咸咸的味道里满是历史的回甘。
现在去花果山猴嘴山头西北的盐坨,还能看到当时淮盐制作场“非”字形的坨河坨段和大大小小的物资仓库。连云港境内的很多淮盐古遗迹都值得一逛,如板浦的秋园、徐圩辛高圩扬水大站等。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址和标本,虽无声却演绎着一世繁华。
游玩
赓续了数千年的连云港渔业文化中,赣榆手工制造木质渔船已经走过了多年的风雨,并列为省级非遗。
据《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命令徐福率领船队和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徐福在赣榆造船并率领庞大船队两次泛海东渡,成功抵达日本列岛,至今赣榆留有多处徐福造船的遗址、遗迹。除了柘汪镇,其周边沿海地区仍然留有木质渔船制作的传统。
它们明知单薄,却勇往直前,或许这就是港城人的性格。值得一说的是,木制渔船的制作十分复杂。一般先由多年制作渔船经验的老船工亲自来画草图,根据画好的样板,选择合适的木头制作。然后再找到可以浮船的地方,在每月潮水的时候用泥土把四边围好,把材料运进去,用石块铺垫若干个硬墩,放上主龙骨,再依次制作助骨和站柱。
每一条船在整体组装结构完成后,捻工要把船上的每条缝、每一个钉眼包括内外都要捻上用桐油浸泡过的麻丝,然后再用桐油与石灰制成的油灰封牢。
出海的那天,风不能太强,阳光要正好,扬起的船帆,就像工匠们坚实的手臂,在风浪中不会迷失方向。
随着盐河交流频繁,原本海行的渔船,也用作小型运输,直到今天,还能偶有看到木质渔船在运河上飘荡。趁着春光,何不趁着它,去看看大江大河的美景?
闻香
云雾环绕,袅袅炊烟,海河交汇的连云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港城的下午,怎么能不来一杯清香的云雾茶?
传说在很久以前,花果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有一天晚赏,老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红日从海中冉冉升起,老和尚马上惊醒,连称好梦,明日必有贵客来。
第二天中午,山道上果然走上来两个人,一个客商打扮,一个书僮。老和尚连忙迎上前去,拉住那客人的手道:“贵客临门,有失远迎。”那客人笑这说:“老师傅,吾乃普通客商,怎能劳您如此盛情。”老和尚把客人请到西厢房,冲泡茶水,瞬间,茶香四溢,整个西厢房云雾缭绕。
原来,那客商打扮的人正是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他喝的正是庙前种植的云雾茶。回到京城后,乾隆下旨钦定云雾茶为御茶。现在云台山大竹园村茶农石宝兴家中还收藏着祖先留下的一张清嘉庆七年(年)茶田买卖的契约。
不论传说真否,云雾茶的好自不必说。大竹园村正处海拔多米高的山腰上,运河之水在不远处姊姊流淌,健壮的茶树在细雨朦胧中成长,吸取天地精华。
云雾茶的手工制作极其讲究,祖传秘方全凭感悟。尤其是三代传人石佃彩,年过七旬,每年摘茶炒茶,传徒授艺。其工艺制品独特的品质风格是:条索紧圆,形似眉状,峰苗挺秀,润绿多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
经过精心采摘制作,再用运河水这么一泡,云雾缭心,妙不可言。
如今除了大竹园村,云雾茶全市种植面积已阔至近万亩,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也成了省级非遗项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翠绿,更为技艺留下火种。
听曲
“一轮明月当空照,金风摆动丹桂飘。檐铃窗外敲,声音好似奴那才郎到。细听不是他,原来是梧桐叶落掉……”行走在连云港的大街小巷,偶尔传来咿咿呀呀的小曲,行腔优美,韵味悠长,仿佛触动了岁月深处的斑驳记忆。
这悠长的小调就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海州五大宫调。此戏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兴盛于清朝。随着两淮盐业的兴旺,大运河的沟通有无,板浦汇集了南来北往的人,这里地域辽阔,艺术交融,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吸收江淮民间小曲的精髓并逐渐走向成熟。而文人墨客与盐商富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