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ivk_sa=1024320u人间四月,大地春回,绿意挥就,入眼处尽是生机。绿意带来了新的开始,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就有了古人的“青色崇拜”。
据《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仲春,季春三时,天子都要“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
喜欢不能只看表面,要放在心里。这青色崇拜,不仅仅体现在服饰上,还体现在舌尖上。
在青团成为网红团子之前,岁岁年年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品尝着传统的舌尖上的“青精饭”。
“青精饭”是中华老牌子养生食品,悠远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岁时广记》卷15中曾记载:“彭祖云:大宛有青精饭先生,青灵真人霍山道士邓伯元者,受青精饭法。”
彭祖是一位长寿的神仙,他老人家讲到的青精饭呢,后来被道家用作辟谷服食的药饵。后来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民间风俗食品。不过民间食用的“青精饭”及仙家服食的“青精石饭”在配方制法上的稍有不同。这个我们稍后再提。
青精饭的制作方法最早记载于陶弘景的《登真隐诀》“用南烛草木叶…取汁浸米蒸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南烛“亦名南天烛、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筋、乌饭草、墨饭草、杨桐,赤者名文烛。”
南烛同学别名甚多,真身隐不可见,愁煞众巧妇。
继续翻书,陶弘景又曾写过南烛“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梅食,叶不相对,似茗而圆厚,味小酢,冬夏长青。”
既是这样,“南天烛,天烛”可就不是用来做青精饭的南烛了。别名“乌饭草”“、杨桐”的南烛才是真正植物学意义上的南烛。
搞清楚了神奇的南烛,那青精饭的配方制法又如何呢?刚刚讲过,民间和道家的做法是不太一样的。
根据林洪的《山家清供》:民间常用做法是先将上好粳米用南烛枝叶捣汁蒸熟后,晒干收藏,食用时,用热水煮一遍即可。而道家则将青石脂及青梁米在水中浸泡后捣为药丸,白水送服,并用以辟谷。
道家辟谷都选它,青精饭到底有多神奇?根据记载:晋·葛洪《神仙·王褒传》:“太极真人以太极青精饭上仙灵文授之,可按而合服,褒按方合炼,服之五年,色如少女。”
--青精饭如此神奇,岂不是很出名?
--当然,养生谁怠慢过。
且看大诗人杜甫《赠李白》,诗曰: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约从宋代开始,佛家也将青精饭作为斋食。宋代诗人葛胜仲的《四月八日蒙文饷黑饭》诗描绘了当时浴佛节食用青精饭的情景:
“点漆饭蒙清净供,翻匙那敢配羊寒。
独欣法味盈斋钵,尚欲诗辞看弹丸。”
自此,佛道两教共尚青精饭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明清以后,青精饭还成为南方许多地区社日的节令食品。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13:“今苏罗人每以社日为青精饭相饷。”说明汉族的风俗也感染了当地的少数民族。
青精饭自上古神仙相传而来,延绵数千年,遍及华夏。
江南一带清明节时常食用清明团子,明代郎瑛认为这也是从青精饭演化而来。他说:“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今变而为青白团子。”
所以大家喜欢的青团,它的前身,应该就是鼎鼎大名的青精饭啦!青精饭化为青团,江南的灵动慧黠可见一斑。管你什么养生大要,都不如一枚圆圆的团子来的可爱,吃得舒心。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观古鉴今,蓬莱寻仙草,仍不见秦皇。
养生若拘泥于一草一药一方一食,心理安慰而已。
再说说大家最喜欢的青团,青团经典款就是豆沙馅。
馅皮用名叫“浆麦草”(也可以是泥胡菜、艾蒿、鼠曲草)的野生植物,捣烂挤压出汁,接着取此汁同干水磨糯米粉着色揉和而成。
传统的青团是用清明前后才有的艾草汁着色,如今,青团的销售期较之前早了许多,为了保持它原有的质感以及口感,现在大多数的青团都由麦青汁代为上色。当然了,青菜、菠菜、马兰头等绿色植物的汁液都可以作为上色原料。
馅心用细腻的糖豆沙,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表面,大功告成!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不同馅儿的青团风味差别较大,而就算是同一口味的团子,每一家做出来的也有细微的不同。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青团子!
文献传递:释“青精饭”,闫艳,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总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